解构视角下的自由版式信息诉求*

2012-07-09 00:48谢筱冬
文艺论坛 2012年8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版式观者

■ 谢筱冬

现代艺术强烈的形式实验性,使得各式各样的视觉元素以最纯粹、最极端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表达出对形式发展的热情和建立新的视觉秩序的信心。设计领域的研究思想与风格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已是不用辩驳的事实,版式设计也不例外。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构成主义、解构主义等等,都对版式设计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自由版式设计更是深得解构主义思想的精髓。自由版式设计是相对于古典版式设计的新型版式设计方式,它的特点在于弥补理性主义设计在感官上的不足,朝着洒脱、自由方向发展。自由版式中强烈的解构特征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一、自由版式中的解构特征

“解构”,最初是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来理解的。在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原是“消解”或“解除解构”的意思①。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则借取了海德格尔的“消解”意义,将其转化为“解构”的思想。所谓解构,就是从颠覆语言解构入手,旨在反对结构主义的研究或认知模式,以求破除结构主义造成的思想限定,谋求更深层次,更广阔的发现和建设。

解构主义具有强烈的个性,其设计风格常被人们归纳为多变的、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或者凌乱、模糊的。它用不稳定、不连续、差异性的特点,消解了结构主义的单元化、模式化的规律性。自由版式设计中的解构性,实质上是对传统理性版面设计的反叛和颠覆,是对原有古典和以数理为基础的排版秩序结构的肢解和破坏。它将视觉元素和数码化的符号重新组合,反对秩序的存在,元素符号们独立的各尽所能、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高度自主的状态下建立多元化的自由秩序。这些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无序的版面构成元素

在自由版式设计中反对秩序的存在,各种版面构成要素在版面中自由的进行大小、长短、宽窄等各种穿插。图形和文字可以随意放置在版面的任何一个地方,方向可以倾斜或无序。文字、图片、色块、粗细不等的线条,构成一个支离破碎的空间,充满了切割与重组、解构与承袭的各种创造的可能性。例如以自由版式设计见长的美国平面设计师大卫·卡尔森,他的设计以难已辨认的字体和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而出名:倒置混合的排版,各种不同混杂安放的字体,混乱的标题,大小写字母和模糊叠加的形式,还有的字甚至还塞入了小的斜方框中。版面中的构成语言元素呈不和谐及总体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号混合(如图1)。但是让批评家都感到吃惊的是他的作品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和欢迎。这种无序的版面构成所展示出的解构性,所呈现的漫不经心,颠覆了美学的边界。这种构成形式使版面设计进入一个更为宽松和多元的时代。

2.大胆的版面构成手法

自由版式的构成手法充满了自由,大胆和随意。设计者往往通过合成、透叠、模糊、扭曲等特殊技巧来塑造版面中的各种组成元素。运用电脑、数码等新媒介进行版面特殊效果处理的手法,成为自由版式设计发展的新动向。在技术的支持下,自由版式设计中充满了实验性和偶然性,往往呈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确定的图形和肌理还有偶然的错误效果保留等等都可以成为版面的构成手法。例如大卫·卡尔森就把在雕版和油印时代无法回避的错误视为一种美。残缺的字母、油墨的污迹以及滚筒的线痕迹成为他最爱使用的页面装饰元素之一。如图2所示,他通过大胆而多样化的手法,在版面设计中构成一个多视点、矛盾、虚幻的多维空间,实现了创意的无限潜能。

3.个性的版面构成氛围

个性就意味着与众不同。自由版式的设计目的似乎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视觉欣赏。在自由版式设计中,追求新颖独特的个性表现和有意制造某种神秘、无规则的空间,或者以追求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读者。它能够第一时间吸引读者,让人们印象深刻,能鹤立鸡群于众多视觉形象之上。它完全吸收了解构主义的非理性思路,将那些长期被忽视在传统审美之外的潜在的、从属的形式特征突出和强化,力图唤醒观者的一种陌生的审美意识。这种个性化的处理编排和独特的形式构造使版面产生了神奇美妙的视觉效果,为版面注入了更深的内涵与情趣。

二、自由版式在解构视角下的信息诉求表现

尽管自由版式设计的风格具有极强的“非主流”性,但是发展至今的自由版式设计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激进”设计,而是对解构主义的修正性运用。对一些商业广告或书籍的版面设计时,为了确保设计信息的良好沟通,自由版式设计还是要部分遵循必要的常规设计原则来适应观者的视觉心理。设计师会尽量利用一些看似不和谐的点、线、面与破碎的图文符号去重组版面,来实现详尽分析、清晰示意和个性传达的目的。自由版式中的信息诉求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1.新奇的视觉吸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视觉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它具有高度选择性。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当看到一些不太简约合宜的格式塔时,在观者身上就会表现出一种改变刺激物的强烈趋势:一方面会放大、扩展那些适宜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会取消和无视那些阻止或妨碍其成为一个简洁规则的好的格式塔的特征。”②在自由版式设计中正是兼顾形式自身的性质和视觉心理的能动反映,利用那些看似零乱、繁琐、无逻辑的视觉形态,创造出挑战观者阅读经验的版面来刺激观者的神经。其目的就是为了唤起人们更长时间的强烈视觉注意和更大的好奇心,让观者的目光在版面中游移、选择、判断,积极地去组织画面,努力去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如图3是一个工作坊海报,海报中有意将“workshop”的字母拼写打乱、错位、横竖交错,并通过放大的字母对画面进行分割。这种自由的排版方式不但诱发观者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到作品的解读,还利用版面的新异性来取代人们对传统版式中常态关系的麻木,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

2.独特的视觉导向

当今信息传播渠道丰富而多元,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让人们目不暇接。在传统理性的版式设计中各种要素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关系,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分工与合作。信息的安排往往要求清晰而有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被认为突显主题,具有良好的视觉信息传达效果。但在自由版式设计中却颠覆了这种思想的束缚。版面的每个构成元素都可以根据需求尽量展现自我魅力,强调情感的流露。为了在混杂、交错的版面中维持良好的功能性,提出了牺牲部分信息可读性的独特设计理念,让读者忽略大部分无关紧要的版面要素,充分刻画核心的图形或文字,使之成为版面的视觉中心,使必读的信息一目了然,达到高效传达信息的目的。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对人类视觉心理的研究中也指出:“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它的简单秩序。我们在混乱的外部秩序里往往易于看清的是这类有规则的形状。”③自由版式通过对可读的重要信息或放大、或留白的有序处理,或是通过箭头、色块等指引信息的运用使其与周围杂乱的环境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达到可读信息的醒目突出,完成对观者的视觉引导(如图4)。设计师以此可以主动地调节视觉形象的主次关系和注意程度,控制观者的视觉节奏,引导观者进行跳跃式的阅读。让观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紧张和兴奋状态,呈现出一种轻快、期待感,令阅读更添趣味。

3.自由的视觉想象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学思想证明了任何文本都具有意义的扩展性,读者可以在不断的解构语境中寻求到文本自身的涵义,完成对作品结构多元化、语言多义化的拓展。这些观念与手法对于版式设计而言,从另一个层面给了我们启示。

自由版式并不给观者一个线性的、完整的信息叙述,而是通过将分散的、毫无关系的多个视觉信息元素,或是在一些相似性的形象基础上将一些具有象征性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加以组合与变化而达到某种抽象,来表达一个形象难以传递的思想。版面的构成效果往往带给人们一种断续感、扭曲感和梦幻感,具有离奇而现实的多重意义。而这种意义的模糊性给读者留有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启发读者在观看中能动积极的联想与诠释,获得阅读的自由感。

例如图 5,它是一张以“朗诵”为主题的海报。在版面中一段段的文字在空中扭曲、漂浮,让人们不禁想象出那是一段段动听而优美的语言正“余音绕梁”。海报通过这种异质同构形式的刺激带来观者视觉的冲击和心理情感的暗示,在信息的本源和外延之间建立起了更合乎逻辑的创造性的连接。

4.有效的信息传递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获知,自由版式设计是在保证设计信息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对解构主义修正性的运用。自由版面中的结构貌似凌乱,实质上形与形之间,元素与元素之间都具有高度的协调性、联系性,是一种形散而意不散的境界。设计师理性的思考版式的内在结构和观者视觉心理之间的关系,对人们视觉效能进行系统的分析,利用观者的视知觉心理,通过有序与无序、大与小、多与少、动与静等众多的对比关系,巧妙地控制着信息的主次、轻重,引导观者的视觉流程,有效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同时,个性化的自由版式设计改变了传统版式强硬说教的语气和死板严肃的版面氛围,变得更加注重视觉语言的情趣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它更多的是从主题内在的精神出发,体现一种内在与外在情感的传达,使版式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为对人的精神关怀。使视觉思维的直观认识与视觉思维的心理认识获得高度统一,从而满足人们知识、想象和审美的多方面需求。

解构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自由版式设计以全新的思维张力打破了传统版式设计的诸多限制,为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维度,也带给了观者极大的阅读自由。同时自由版式依然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其丰富的视觉效果并不是随心所欲、盲目无序的视觉堆砌。它只是在遵循人们视觉思维和视觉心理认知关系的基础上,用新的思维模式和视觉语言去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而已。当然,自由版式也因其强烈的个性特征,使其在运用上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似乎更符合现代流行文化和青年人的视觉欣赏品位。但无论如何,自由版式是对传统版式设计强有力的补充和升华,它的出现意味着对观者多向性需求的尊重和适应,为不同的要求提供了不同的设计口味。

注 释

①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③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秩序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版式观者
Q 什么是解构主义设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连环混配现象研究
端午节观龙舟赛
重塑与解构
市州报特刊版式创新刍议
疯癫亦梦幻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具有双重版式的汉半两钱
版式设计中图片排版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