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及传承弘扬

2012-07-09 19:07翟志伟
2012年11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

翟志伟

摘要:雷锋,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名字, 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敬爱,更是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更诠释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面对如今社会道德出现的大滑坡,我们更应该把雷锋精神发扬起来,用雷锋精神来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它发挥时代先锋的作用。

关键词:雷锋精神、人性真善美、道德滑坡

雷锋,一个充满时代传奇的名字,五十多年前,一个年轻的军人,用自己的信念践行着

一个共和国军人的风采,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他的故事无人不晓。我们没有理由忘记雷锋,更没有理由不去传诵他的精神,是他让人性的光辉洒落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他让我们新时代的军人更加可爱。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我们要高举雷锋这面精神大旗,继续将它发扬光大,用实际行动来造福社会。

1.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不能因为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就把道德文明丢弃,那样人们就会肆无忌惮的践踏社会公德,不受道德的约束和谴责,这是社会的悲哀,更是人性的泯灭。 雷锋精神,它包含着朴素的道德观念,我们不要把这种朴素的道德当成权威,去刻意的模仿。找寻最朴素的人性真善美,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精神养料。

1.1 雷锋精神中的“真”

雷锋,一个真实的人,他不是虚无缥缈的,他所做的一切已经牢记在我们的心中,他从一个贫苦的家庭中走出来,没有得到过很好的教育,经历了旧社会的磨难,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生活的磨练,让雷锋拥有了别人没有的坚韧和吃苦的性格,他深知没有党的教育和人民的关怀是不可能有今天的他,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1.2 雷锋精神中的“善”

有句古话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再小的善事,你都要去做;一件坏事,即使再小,你都不可以去做。自古以来,就有惩恶扬善,我们要去宣扬善举,将它发扬光大,却不能去做为恶的事,那样只会遭人唾弃。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以善为主,如果社会处处有善心与善举,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

1.3 雷锋精神中的“美”

“五讲四美,三热爱”,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其中的意思应该也大致清楚,这里边有一个我们特别要提到的‘美字,所谓的四美,就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句话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们看到了美的真正含义,它把美延伸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现在的人还是以貌取人,但我们可以自信的告诉他,心灵美和语言美的人,更是别人渴望结交的人。

2.传承雷锋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彰显了我党的与时俱进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传统文化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雷锋精神作为重点目标来谋划,重要战略来落实,不能纸上谈兵,不去行动。

3.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两条发展主线,两者互为促进,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时代在变迁, 我们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多元的社会结构,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形势下要更好的传承雷锋精神,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创新观念,深化理论学习,改变学习形式,做到与时俱进。

3.1 及时更新观念,做到宣传创新

雷锋精神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我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学习和宣传,也不能单纯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舍已为人”等无私奉献精神上,而是应该在提倡奉献时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是他们能有效的完成互补。不能一味的要求牺牲个人利益,损害个人的发展,要让雷锋精神回归到朴素的人文精神中,发挥它的朴实无华的优良风气。

3.2 立足于层次性,多层次的开展雷锋活动

在新时代的环境中,要使雷锋精神发挥时代作用,需根据受教育群体的不同,制定有效的策略,采用形式不同,但时至效果对等的方法。对于党员和思想上要求进步的人,可以提倡、鼓励大家发扬雷锋的“奉献”精神。对于普通民众,主要是提倡和鼓励其发扬雷锋的“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等精神。

3.3 注重实践性,把雷锋精神融入日常行为中

雷锋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去实践,只有进行实践才能凸显它的内在价值,才能不断丰富雷锋精神,使这种精神能得到内在的升华。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让人在平凡和细微的地方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精神,正符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给其注入了蓬勃向上的动力。新时代新形势下学习雷锋精神,就需要脚踏实地,认真做事,有奉献精神,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使精神内涵能延续。(作者单位:中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广生.雷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刘强. 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社会[J]. 求是.2008(5).

[3]金万成,周长茂. 雷锋传[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318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