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07-09 20:21李秋林
文教资料 2012年5期
关键词:雨衣晏子冰面

李秋林

摘要: 在小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基本目标,从儿童入学第一天起,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主动求知。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从质疑、存异、想象、活动四个方面解答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教学过程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创新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凡是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或者实施行为能产生有价值的新成果的活动就是创新,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杰出创新人才的出现,需要鼓励创新的沃土。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凡是课本中出现的课文,大都是名人名作,在语言运用上一般是无可挑剔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习书本,但不迷信书本,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课文,敢于指出课文的缺点。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讲课过程中我强调了“如此而已”四个字来说明总理办公室的简陋,立刻有学生反对说:“这还简单吗?有转椅有台灯,还有写字台。”即时,全班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以总理的身份来说,当时的摆设确实特别简陋。虽然学生的问题有时是“鸡蛋里挑骨头”,却是学生质疑思维的展现,有利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允许学生“存异”,引发学生创新兴趣。

我国传统教育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中庸,反对超常。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人,多数墨守成规、谨小慎微并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他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独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品质,提高其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课时,有学生问:“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这一做法很奇怪!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你们有什么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生1:可能是爸爸离妈妈最近(书上的图能看出来),爸爸就直接把雨衣给了妈妈。

生2:不是,是因为爸爸爱妈妈,爸爸直接把雨衣给了妈妈,可见爸爸对妈妈体贴入微。

……

孩子们的思考尽管只是猜测,但他们的想法却又一次震撼了我的心。我何不顺着孩子的思路给他们一个“爱”的引导呢?我说:是呀,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足见爸爸对妻子的关爱是体贴入微的。我们从细微之处体会到了爸爸和妈妈之间平凡的爱。然而,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雨衣给了萨沙,这又体现了怎样的爱呢?轻轻地点拨,很自然地引起了孩子的共鸣——

生1:妈妈的举动让我们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

生2: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听到孩子们如此发自内心的表达,我的心里漾起了幸福的涟漪:孩子们真的长大了。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放开手脚,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课本对话,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勇于创造,勇于更新,只要答案言之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允许他们“出错”,让他们在讨论中求同存异,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索,促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许多教师习惯于以讲代读,即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变成学生的思维,其实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影响了他们独立思考、探究能力的发展。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迪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一千多项发明。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其创造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需要给他们留下足够的心灵空间,给他们保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我让学生想象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天鹅?学生思考后回答说:“省略号省去的是老天鹅用自己的翅膀和胸脯无数次地扑打冰面的情境。”我接着说:“让我们想象老天鹅用自己的翅膀和胸脯无数次地扑打冰面的情境,此时,它的身体会有怎样的变化?冰面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甲思考后回答说:“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会受伤。”学生乙说:“老天鹅身上的羽毛也会掉下来,甚至会流血。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和同伴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往冰面上砸,真是让人佩服!”学生丙补充说:“冰面还会裂缝呢。”“是呀,”我说:“老天鹅就是这样一次次用身体扑打冰面,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冰层终于裂开了小缝,在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其他天鹅也来帮忙了,冰窟窿终于变成了很大的水面……真是‘人心齐,泰山移呀!”

学生边读边想,想象越多,思路就越开阔,创新思维的成分就会越多,创新能力就能得更好的发展。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武器,它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氛围,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在思考的蓝天中自由翱翔。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去了解社会、审视社会,真正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主题单元内容为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这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包括第十课文言文《杨氏之子》,第十一课白话文《晏子使楚》,第十二课剧本《半截蜡烛》,第十三课相声《打电话》。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积累精妙的语言,同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面对这样内容丰富的教材,面对这样明确的学习任务,我把目标定位在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给予学生自主权,诱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单元识字课和单元导读课后,我问学生这单元想怎样学。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想演课本剧。”这正中我下怀。于是我让学生自己理顺了学习顺序,他们认为可以先学第12课《半截蜡烛》,主要想学如何创作剧本,再练习表演;然后再学第10课文言文《杨氏之子》把它编成剧本并演出来;再学第11课《晏子使楚》,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情节改编成剧本再演出来;最后学第13课相声《打电话》。也有的同学认为学习第12课后,先学《晏子使楚》后学《杨氏之子》,因为《晏子使楚》是一篇白话文,情节具体,改成剧本比较容易,而《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需要大家去想象很多情节内容,所以放在后面学。我采纳了后者的建议。谁说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他们有理有据的分析不仅证明了他们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他们不再唯课本是从,他们在创造,他们在更新。我很庆幸自己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识,更庆幸我没有越俎代庖,而是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也在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重组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琐碎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如火如荼的创作,兴致勃勃的表演使学生对学习语言充满了莫大的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一遍遍地互相补充,相互借鉴,修改着自己的剧本,而每修改一次,就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又一次挖掘。学生在排练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更让我为之喝彩。用红色粗头碳素笔来替代那闪着莹弱烛光的半截蜡烛,用纸做成的枷锁和镣铐,用木椅搭制的城门,无不体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一个小组的表演竟然赢得了满堂彩,我不禁也为他们鼓起掌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用书中的情节,而是根据《晏子使楚》中的三个情节又模仿自创了一个情节,独创的回击式的语言,巧妙的一语双关简直与书中的晏子的语言如出一辙,这难道不是在自觉践行“人有我高,人高我异”的独创精神吗?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牢固地树立创新的理念,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构建创新的课堂结构,处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那么语文教学就能改变学生只满足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现成的结论的现状,就能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新世纪中国教育文论(下卷3).人民交通出版社.

[2]创新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雨衣晏子冰面
冰面下
冰面上
气球雨衣
在天然冰面上滑行
晏子不辱使命
雨衣变形记
冰面精灵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雨衣·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