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发展繁荣

2012-07-13 02:29王云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加强文化建设农村

王云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要在理顺、健全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投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关键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26-02

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这对于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涉及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主动性、自发性、广泛参与性、历史延续性等特点。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农村深层次改革发展营造创新氛围和思想环境。文化所具有的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使农村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2.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必须拉长农村文化建设的“短腿”。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那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体现的是对村民文化素质、文明涵养、道德素养、主人翁意识的要求。培养新型农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重德守信、和睦友爱的邻里关系,都属于文化建设范畴。只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丰富、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农村才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与时代发展进步相适应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逐步确立,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状态,一些领域不良道德现象有所滋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在增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是: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发展,现代文化难以有效传播。一些传统曲艺节目、地方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少有市场,本该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生活形式,呈现出被影视网络娱乐替代的趋势;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体难以实现与农村受众的有效互动,贴近农民、反映农村建设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在农村一些地区,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然而农村文化的发展却没有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在农村不少地方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有的地方甚至还在滑坡。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的断层现象,使得落后、封建糟粕的东西盛行。如农村中倘有老者去世,子女往往请一些民间的喇叭、唢呐班子表演,内容大多低俗不堪,却吸引大量的围观群众。

究其原因,一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以致于许多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远程教育等公共文化资源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一些乡镇有限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现象突出。三是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热心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越来越少,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普及;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农村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气候。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代社会,文化就是吸引力,文化就是竞争力,文化就是生产力。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村级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端和重要环节,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是把公共文化建设落实到村一级。设施是文化建设的基础,现在一些村连一个像样的村民活动中心都没有,村民文化活动自然难以开展起来。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投入,健全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依托农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

3.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的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安排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一是利用传统的节日、庙会、农村集市等时机,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灯谜竞猜、体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需要。二是以“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为载体,普及农民的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如:通过法律、科普知识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水平,学习科技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并能学以致用,发展致富奔小康。通过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对文化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热情,从而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

5.注重保护、发展本地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要注意发掘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五河县为例,以《摘石榴》为代表的五河民歌,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曾3次到五河县采风,制作的5个专题片多次播放,五河民歌的影响力随之不断提升。此外,位于革命老区武桥镇的弥陀寺,因江上青、黄辛白、钱正英等革命前辈在庙址上筹建泗五灵凤中学(现叫弥陀寺中学),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关镇的顺河古街、临北回族乡的狮子舞等均各具特色。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优秀的特色文化资源,无论是对繁荣农村文化,还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上下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真正有可能把农村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开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李可]

猜你喜欢
加强文化建设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关于加强国企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