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3D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启示

2012-07-13 02:29孙利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卡梅隆泰坦尼克号文化产业

孙利

摘要: 恐怕连卡梅隆导演本人也始料不及,15年前已在中国上映过的《泰坦尼克号》改成3D版再度放映,仅4月10日当天就拿下近7 000万票房!作为一部 “老电影”,《泰坦尼克号》以3D格式重映,还能创造如此强势的票房,着实令人惊叹。《泰坦尼克号》3D版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值得我们深思,对我们正在着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具有很好的启示,为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3D电影;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44-03

一、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

网络上有人戏谑:中国人拍的穿越剧都是穿越到古代,因为中国历史太悠久;美国人拍穿越剧都是穿越到未来,因为美利坚民族的发展史实在太短,乏善可陈。这里固然包含了网民对我国电视剧创作者缺乏创新意识的调侃,但也不可否认,历史悠久不是坏事,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问题在于,我们尚未找到改造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金钥匙”。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表现形式而言,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化传播上。《泰坦尼克号》放映至今仅15年,卡梅隆导演把这部“旧酒”——经典大片,装上了“新瓶”——穿上3D外衣,没有新的故事,没有赋予新内涵,没有推出豪华的明星阵容,完全是在一部老电影上的改造,改变了表现形式,却创造了惊人的票房业绩,为美国文化产业规模扩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对我们如何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泰坦尼克号》3D版电影的成功,为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提供了精典的范例。在我们热衷于大范围建造文化产业园时,大规模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文化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任务。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弥足珍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资源并不等于生产力,也不会自动转化生产力,必须根据现实的文化需求,立足实际,经过恰当的创意和市场运作,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面向异彩纷呈的现实生活寻找创意灵感外,也必须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可以利用的创意资源。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路径选择上,与其盲目地、急不可待地、遍地开花地寻找新兴的文化产业,还不如静下心来,很好地分析梳理我们的传统文化,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方法加以开发利用,这对于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著名动画公司梦工厂以动画片《功夫熊猫》打开了中国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功夫熊猫》在中国取得的高票房,树立了梦工厂对中国动画市场的信心。2011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梦工厂正式宣布进驻中国市场。除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外,吸引梦工厂高层进驻中国的正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为其创作提供绵绵不绝的素材。外国人都已看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自己更应该珍惜。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有一个让人觉得疯狂的场面:每天从世界各地踊来的观众,顶着炎炎烈日,不怨其烦、趋之若鹜地在沙特馆前排队,许多人耗费整整一天时间,就是为了欣赏那短短几分钟的4D视频……还有那享誉上海世博会的动感名画《清明上河图》等,这些都颠覆了人们对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习惯思维。文化已成为新技术应用与集成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泰坦尼克号》3D版的成功,同样与科技密不可分。如果说15年前看的是故事,那么15年后看到的则是故事背后的卡梅隆效应和3D效果共同助推。卡梅隆启用专业的3D团队,将2D影片在修复过程中转制为3D版。3D修复是修复技术的创新,对修复技术要求很高。制片人乔恩·兰道表示,《泰坦尼克号》拍摄时根本没有数字母带,所以要先清理影片中的噪点,让影片看起来像新拍的一样,然后再进行3D转制。团队中的计算机工程师需要把影片中每个物体的轮廓、形状和每个人物脸部的轮廓勾勒出来,并放在正确位置和深度,然后再进行画面无痕处理。将原片中巨轮在海上航行、船上频繁走动的人们、海中跳跃的海豚、沉船时的壮观情景等,通过3D效果逼真呈现,再次卖到世界各地。不得不说,是这些电脑特技的完美展示,决定了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再次风靡全球。

虽然发行方对玄奥的3D 技术转化津津乐道,但我国媒体和观众们思索的却是:为什么我们拍摄或制作不出这样精美的影片来?勿庸置疑的事实是,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硬实力方面我们存在着差距。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产业变革的重要源泉,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是文化产业形态演进的催化剂。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都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卡梅隆导演12年前就开始研究并制造3D数字摄影机,并拍摄过很多3D影片,《阿凡达》便是这样的典范。当今世界正是通过创新、创意开发了一系列过去从未有过的资源,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应运而生,新技术赋予文化产业一种全新的能力,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当代社会财富增值的重要力量。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重要贡献份额,也是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主要增长点。作为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我们必须坚持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泛运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等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丰富文化表现力、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实现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和提升。

三、改进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以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

一部电影就是具有再精湛的艺术技艺,再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没有观众喝采,它所有的价值都将无从体现。《泰坦尼克号》这部许多观众都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为什么还会让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电影院去消费呢?今年正值泰坦尼克号首航百年之际,媒体无疑会再次审视那场百年前的灾难事件,这本身就是对电影市场的有效宣传。携《阿凡达》等3D电影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之势,以2D转化为3D为卖点,卡梅隆导演不仅瞄准15年前看过影片的拥趸,更将目标观众定位在那些曾经看过但由于年龄小对影片一知半解,甚至是从未看过这部电影的80、90后人群,这也是营销策略的成功之处。在目标市场选择上,卡梅隆导演聚集在中国这个文化产业勃兴的国度,也是明智之举。在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时,卡梅隆导演反复强调,“电影若要生存,必须依靠中国市场。我们需要学习、理解中国市场,并寻求合作。”中国市场果然没有让他失望,贡献了全球票房的一半以上。《泰坦尼克号》3D 版发行时,放弃了15年前灾难爱情片的定位,以怀旧情感营销作为突破口。当年曾经一睹《泰坦尼克号》的青年电影观众经过15年后,已经变成了35—50岁之间的中年人。而过去的15年,恰恰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国人情感跌宕、离婚率节节攀升的时期,官二代、富二代炫耀富贵的事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青春已逝、物是人非、劳燕分飞成了不少国人刻骨铭心的心理体验。发行方正是抓住观众的情感脆弱点,以“15年后,你和谁重登《泰坦尼克号》?”、“15年后,和你看《泰坦尼克号》的还是不是那个他?”等独特卖点,讲述一个底层社会的青年大战富二代赢得美人归的故事,击溃了观众的心理防线,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心态。

因此,巧妙的档期安排、精心的影片再定位、四两拨千斤式的营销策略值得我们深思。与之相比,我国以3D 版亮相的《大闹天宫》、《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可谓惨淡收场,这值得我们很好的反思。市场毕竟是要靠产品来说话的,文化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脱颖而出,才能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在产业规模上不断扩大,票房节节攀升,说明观众对于中国电影文化价值的认同,标志着我国电影文化产业在市场意义上的胜利。但是一部15年前映过的外国电影,换了个马甲就把我们的电影市场搅得暗淡无光,提醒我们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采用恰当的营销策略来推销我们的文化产品。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文化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坚持面向人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打造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艰巨使命,我们的文化产品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有限的本土市场上。我们在集中力量倾力生产外销型的文化产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同时,还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创新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营销模式,使我们的文化产品具有全球化的市场视野以及跨文化表述的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现在,我们还没有一种能够被国际市场广泛接受的流行文化产品,我们的文化产品对海外受众并没有产生普遍的影响力,说明在文化产品市场推广方法上需要改进。在培育我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的进程中,我们不能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对文化的宣传包装与营销策略,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构建战略来落实,使海外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或认同隐藏其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体现中华文化的感染效应。

四、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以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

探析《泰坦尼克号》3D版电影的成功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转型、技术创新和市场运作外,归根结底在于有以卡梅隆导演为首的一个技术团队的支撑。相较于一些好莱坞电影仅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用数周的时间仓促将影片转制成3D,《泰坦尼克号》的3D版本可谓工程浩大,不论是时间还是成本,在规格上都堪比制作一部新影片。整部《泰坦尼克号》的帧数差不多有295 000帧,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300名计算机工程师,耗费了1 800万美元和超过75万的工时,以精确的深度和广度,把原来的摄影画面制作成立体图像,利用非常精巧的处理,让这些效果完全融入,并且不留痕迹。对于转制过程,卡梅隆表示,“我们有300位计算机工程师在努力工作,为此他们辛苦了一年多,将片中每个镜头都变成3D视觉效果,加强片中每一个物体、每一个影格里的角色的深度。这个技术团队是这几年与我长期合作的,他们很清楚怎么做出好的3D效果,他们对深度的感觉很灵敏。他们处理好后拿给我看,我再一格一格确定深度,之后他们必须进行整理,将缺少的部分手绘上去,然后清理画面,要处理得很精巧,看不出痕迹。”这里,笔者反复提到了300位计算机工程师,这是个值得我们羡慕的专家团队,正是他们的智慧让我们享受了一顿视觉大餐。反观国内的3D电影转制,由于缺乏掌握先进技术的一流计算机专业人才,3D“山寨”化程度严重,3D影片成了“贴画片”,立体效果实在差强人意。

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蓝图,“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但是,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首先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从而以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带动文化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最终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实现,人才建设已成为国际文化战略博弈的焦点领域。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需要通过提高本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创新能力体现出来。文化的产业化转变不是靠复制一批传统文化的经典就能够奏效,它需要专业人才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提升,对新兴的文化业态进行创意性提炼。拥有富于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资源,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关键。文化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等优势,必须具备坚实的智力保障。因此,培养具有创新创造意识和动力的人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当务之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迅速改善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文化部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开放的文化人才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对我国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杜娟]

猜你喜欢
卡梅隆泰坦尼克号文化产业
离梦想近一点儿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吃掉泰坦尼克号的细菌
中国将斥资亿元打造泰坦尼克号主题公园
闭上眼睛数到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7万美元,泰坦尼克号“最后午餐”的菜单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泰坦尼克号的乐队最后演奏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