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现状与对策浅析

2012-07-13 02:29张心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贸易摩擦中美

张心宇

摘要: 贸易摩擦是中美外交上的热点话题,近20年来,中美贸易总额以年均20%的速率激增。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正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尤其是在中美之间。鉴于此,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阐述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论证了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劳动力成本差异等因素是影响中美贸易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最后,提出了解决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95-0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自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突飞猛进。在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显现出来,尤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中美两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期。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1.中美贸易摩擦进入到一个高爆发期。中美贸易摩擦从2009年开始急剧升温,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9年9月的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奥巴马成为第一个对中国进行特保调查的美国总统。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美对华发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29起,涉及中国76亿美元产品的出口,案件数量增长53%,金额环比增长了8倍。

进入2010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更是异常激烈。2010年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征收最高99.14%的反倾销税,紧接着,11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又裁定,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铜版纸和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等征收“双反”关税。为了反击美国的咄咄逼人气势,中国商务部也于2011年12月发布公告称,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5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形式。从表1和表2的统计数据来看,两国的贸易摩擦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技术知识领域。根据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该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但在科技上却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根据比较优势,中国应当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级产品,现实中也是这样的。而往往劳动密集型产品比技术密集型产品更容易受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3.中美贸易摩擦的形式更加隐蔽和合法,手段多样化。首先,反倾销反补贴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反倾销反补贴是美国传统上的贸易保护手段,构成了当今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部分。近几年来,环境保护、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形式,具有更加隐蔽、灵活的特点。美国不仅是一个科技大国也是一个科技强国,所制定的各类技术标准多达5万多个,对限制中国制造的产品提供了严格的依据。另外,知识产权保护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合法性的特点,现今美国在华利益涉及知识产权的份额日益加重。

二、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1.中美劳动力成本差异导致中国进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美国高昂的劳动力成本相比,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这些劳动力中大多都是不熟练工人,因而,廉价成为了中国劳动力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优势。因此,在中国出口产品中,以需求弹性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了绝对的比重。这些产业技术含量低,存在较强的替代性。从本质上来说,中美贸易结构其实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中国转移制造业的结果。中国对美出口的基本上是制造业产品,这些产品凭借其低成本的优势,必然会对美国的制造业产生非常严重的冲击。

2.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2010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即达到3 853.4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 020.4亿美元,自中国进口2 833.0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从表3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中美贸易的基本状况。

中国出口的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而美国出口的一般是高技术产品。显然,不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须购买的,这就导致美国会大量进口中国产品,而中国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就相对较低。这种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3.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影响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政府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实力和雄厚的竞争力。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担心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会导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必须遏制竞争对手的崛起。因而,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推动下,“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各个政党都偏向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在对华贸易、对华技术出口等方面设置障碍,同时挑起名目繁多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从而进一步激化了中美贸易摩擦。

三、减少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间的摩擦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为了更好地应对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中国必须在策略方面有所作为,以减小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实现互利共赢。

1.遵守和利用WT0(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中国企业对WTO规则及其他国际贸易规则不是很熟悉,利用WTO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度较低。所以,中国企业应当加快熟悉和适应WTO及其他国际贸易规则,在实战中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和应对各种可能的指控。此外,中国还应当积极完善本国经济体制,改善经济环境和法律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等的保护。中国企业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遇到不公平竞争时既要敢于应诉,更要敢于申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能够有理、有利、有节地实施反击,而不是一味向大国妥协,从而使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取得主动地位。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遭到美国层出不穷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诉讼,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改造传统产业,尽快摆脱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逐步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不断推进和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减少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从而减少贸易争端。

3.积极发展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应该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在美国本土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样就可以免去出口这一环节,避开美国的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政策,有效地减少贸易摩擦。同时,在美国设厂还可以充分利用美国的人才、资本、技术的优势,生产符合美国标准及其民族喜好的产品,更能增加中美两国之间在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有利于中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中国企业寻找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外投资模式和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综合物流和金融运作能力。

4.加强中美战略对话。建立中美两国政府间长期的磋商对话机制,及时交流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避免因为缺乏及时的沟通而引发的贸易争端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贸易争端。另外,中美双方政府之间应经常开展经贸会谈以及战略性对话,并且使之经常化,形成一个惯例。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两国经济领域问题的协调解决,更有利于双边贸易互惠、互利发展。不仅在经济方面,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中美双方也应当增加了解,了解对方文化,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

5.扩大内需和外贸范围,降低对美贸易依存度。中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然而,“出口第一”的桂冠并未使中国流露出多少喜悦,因为其很可能随之面临更多、更大和更多样化的贸易保护主义风险。为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竞争模式,扩大内需,以弥补当前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需求减弱、贸易摩擦逐步增多的风险,同时加快发掘国内市场,改变内外需失衡的状况,降低单一依赖出口的风险。中国人口众多,加上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中国国内市场潜力非常大。但是当前中国的实际消费偏低以及储蓄偏高,为了扩大消费,现阶段应该完善医疗、养老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对农村消费的开发力度,放开服务业的限制,变投资和出口为消费,不断深化内需。

目前,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中国前三位的主要贸易国。如果中国出口贸易过于依靠几大市场,容易形成买方垄断,造成对我出口商品市场和价格的控制,产生贸易摩擦。中国出口应积极寻求其他贸易伙伴,开展多元化策略,转战新兴市场寻求商机,降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从目前来看,中国与东亚地区和新兴经济体贸易继续强劲增长,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在加快,中国同东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全球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不断进行合作。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国际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能保证中国在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竞争地位,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减少贸易摩擦,提高外贸整体经济效益。

结语

任何一个国家崛起的过程都伴随着包括贸易冲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摩擦,这些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一条合作双赢的道路。为此,我们要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 规则的基础上,尽量弱化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维护和促进中美贸易关系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周浩明.基于静态博弈的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2,(1).

[3]王晓丹.基于比较优势的中美贸易顺差原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罗水香,李裕鸿.浅析当前中美贸易摩擦[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5]谢律威.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与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经贸,2011,(18).

[6]秦顺华,王丹,苏拮.后危机时代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责任编辑仲琪]

猜你喜欢
贸易摩擦中美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文化价值维度下中美贸易摩擦官方报道的语言对比
去产能格局下出口贸易摩擦及其防范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我国贸易摩擦应对新策略探析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浅析中日双边贸易摩擦及应对措施
后危机时代我国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