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以人文教育为本质的终身教育

2012-07-13 02:29胡映君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实施原则终身教育人文教育

胡映君

摘要: 倡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是中国终身教育的重要基本原则和教育内涵。论述了人文教育的意义与内容,提出实施人文教育的持久性原则、 渗透原则、 社会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教育原则,阐述了人文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内在联系与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教师应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强化科学精神的培育,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关键词: 终身教育;人文教育;教育内涵;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47-04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其教育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代,从现存的甲骨文来看,其中有许多关于教育与学习的文字。郭沫若先生于《殷契粹编》释“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一句可见,远在殷商,即有互派弟子学习的社会现象。而据《周礼》记载,中国从殷代始,就设立了不同的学校,以从事各个方面的教育。尔后,周公创辟雍小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乡。所以说,中国的教育历史几乎可以与文明史等同。有这样悠久的教育历史,又有诸如孔丘、 孟轲、 韩愈、 朱熹那样伟大的教育家,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使我们民族积累了无数教育教学的经验,甚至具有超世界的教学理念,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必然会发生变革,但无论怎样变,教育的基本要素仍然会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的共通性 (指教育的纵向的继承性和横向的融合性 )。而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教育理念,其中还不乏真知灼见,即便是今天,也有着非常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终身教育有着许多的启示与借鉴的意义。

一、人文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分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终身教育,在其创始人郎格朗看来就是“应该使教育从纵向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因此,“终身教育不仅仅与人生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阶段有关,应该与人的一生共始终。还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这就是2O世纪教育的终身化趋势。纵的方面,是指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受教育;横的方面,是指家庭、社区、工作场所以及大众媒体对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发挥教育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一种场所”。而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更是将它理解为“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把终身教育当做进入2l世纪的一把钥匙。它不仅重视终身教育在职业训练的功能,而且更加重视它的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批判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终身教育的教育内涵非常广泛,但我们认为,其首义在于倡扬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此作为教育的本质内涵。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进步因素。而人文精神实际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人文精神边缘化,势必导致该民族整个民族精神边缘化。而边缘化的民族是决不可能强盛的。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这是终身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如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倡扬人文精神。这既是终身教育的义务与责任,也是振兴民族的有效途径。

二、人文教育的时代必然性

终身教育必须倡导人文精神的教育,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人文精神,是几千年民族文化沉淀的精华。这就使她具有非常稳定的民族凝聚性、自省性与民本性。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标志不是她的血缘,而是她所具有的文化。可见,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不同的文化内核,就把不同的民族界定开来,并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内在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不是一个人,或者短时间能形成的。今天,我们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客观地说,我们的处境还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国内长期落后造成的贫困局面,难以一下子改变其面貌;另一方面,国外许多反对势力虎视眈眈,时时企图破坏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内忧外患之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稳定、是团结。而要团结13亿之众,除了共产党的领导,主要依靠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民族凝聚力的功能。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力与号召力,她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使整个民族凝为一体,同心同德为了整个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不懈地奋斗。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每当有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敌寇;而每当处于安定时期,又能够众志成城地建设自己的家园,这种刚健自强、维护主权的品质就是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精神。

“以和为贵”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统一、反对争斗分裂的伟大襟胸。历来,我们的民族都把家庭的和谐和国家的统一看作是首要大事,所谓“家和万事兴”,“《春秋》大一统”是妇孺皆知的道理。这种家国的稳定统一,对于中华一体,国家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心理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长期寻求稳定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传统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社会心理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恩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终身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非正规教育的成人教育。它的教育对象是成人,是业已成为了“社会人的”个体。更需要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大处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巩固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我们国家当前的第一要务。从小处来说,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除高科技因素之外,最主要的是全体员工的合力,“众心齐,泰山移”。只要企业内部有一种凝聚力量,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而家庭更需要和谐的合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可见,作为成年人。更需要这样一种和谐与统一的教育,这是我们要开展的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再次,传统的人文精神还具有一种强大的自省力。孔子云“吾一日三省其身”。省、反省、察究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明得失,知进退。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反省过去,择善去恶,才会不断进步。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社会学家杜维明先生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或地域的历史所积淀的文化,知识的经验使我们能更为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眼前的处境。如果一个人、民族和国家对自己的历史不了解、不重视,那么就会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自身处境的理解产生偏差。”只有在思想上的不断革新。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才会永远充满活力。

此外,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极力排斥民本观念。但是,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还是为历代有识之士所赞赏、所继承,乃至发扬光大。特别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的同时,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使之具有某些现代启蒙主义的色彩。到了近代,更为进步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到了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当然,共产党人的“民本”思想与封建社会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却与古代这种优秀的人文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如何在终身教育中开展“民本”思想的教育,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终身教育的绝大部分对象都是独立的“社会人”,无论他在什么岗位上,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职业,都必须有为他人服务的精神,这样才能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方面的教育,在过去的成人教育中,是完全被忽视的。过去对于成人教育,人们一般认为只是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很少认识到应该同时进行“民本”的思想的教育,一个国家中,每个人都是公民,是社会服务的对象。但首先又都是为社会公民服务的人。几十年前提出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口号,颇能表示这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服务关系。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精华,决非以上列举的这几个方面。但上述四个方面相对于终身教育而言,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三、人文教育须遵循的原则

终身教育始终贯穿对人文精神的倡扬与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文学科要有合理的创设,作为学术领域中重要内容的人文学科,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范畴、关注对象、诠释方法、延伸方向。人文科学对单个人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显而易见,任何一个人,无论你掌握了何种专业知识,如果不能自我发现、自我完善,那是不可能谈得上成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教育,它能使人正确地剖析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找出差距,不断地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它又能使人推而广之,去认识社会,了解他人,不断地去适应他人,改造社会,从而达到完善社会的最终目的,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由此可见,对于终身教育,倡导人文精神是一种神圣的责任。而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由于时代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在努力普及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素质的培养,人文科学所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小。人文教育冷落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正如美国新人文主义代表欧文·约壁德所感叹的“今天要捍卫人文科学不受自然科学的侵犯,正如曾经要捍卫他们不受神学侵犯的那样”。故此,在终身教育中纳入人文教育、纳入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举步维艰。而且是任重道远。

怎样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持久性的原则。传统文化博大精神,人文精神内涵广泛,要在终身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决不可一蹴而就,社会现象包含着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具有非常鲜明个别性、非确定性、非量化性的特点。因此,倡导人文精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渗透性的原则。人文精神的教育,也不只是专门开设几门课程就能达到的。人文精神的教育,重视的是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它应该渗透各门科学的技术教学之中。比如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个职业道德的问题,这便是人文科学的精神。这种职业道德的教育,完全应渗透在各门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之中,而不是需要专门开设一门这样的课程。而且。也只有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学员才感觉到具体、亲切而又容易接受。第三,社会性原则,提倡人文精神,不只是开设几门课程,传授有关知识就可以,它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没有大的社会氛围,人文精神的教育只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所以,人文精神的教育要面向整个社会。即无论其所学的是什么专业,所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除了自己本职业的专业知识外,人文主义教育是普遍性的。只有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氛围,我们的教育才能成功。第四,实践性的原则。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常识。学习任何一门科学,归根结底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然后不断修正,使之日臻完善。人文科学的教育也莫不如此。对学员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的是要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育自己的时代责任感。英国国王王储曾说过:“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你不愿意做,但又不得不做,这就叫责任。”每个人在社会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如果他对自己的每个角色都负责,那么,这便是个有责任的人;而如果全社会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整个社会将是一种和谐欢乐稳定繁荣的局面。

四、人文教育思想下教师的新角色

教师的作用在以往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与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教师,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 人才培养者,其职责与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随着获取知识的手段(互联网的兴起)和教育思想观念(终身教育思想)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是我们以往津津乐道的 “传道、 授业、 解惑” 了,时代已经赋予了教师这个角色以新的内涵。

(一) 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研究者与合作学习者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具体期望教师个人的表现模式。受长期 “师道尊严” 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单一的师生角色观念和师生关系已不适应社会对教学的要求,无法培养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新成员。当前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为此,笔者认为,未来教师应是:

1.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面对知识加速增长和快速更新所带来的重重压力,教师已不能将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其 “知识传递者” 的角色,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 “学习促进者” 的角色。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强调: “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要经常翻阅科技杂志、 论文集,要亲手做试验,做数值研究。在课堂上,注重的不是解题过程、 公式运用而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于 ‘授之以渔”,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如何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教会学生“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 的精神。教师应把人的发展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主体性意识,从而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潜能。教师应该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所在。随着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迁移,学习内容和学习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了每一个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完成学习目标的关键。学生应成为学习积极主动的构造者、 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合作学习者,而要促成这种转变,关键在教师。“发现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大量知识内容中解放出来,形成探究的兴趣,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

2.从知识权威者到知识的研究者。与 “一年打基础,十年不发愁” 的备课情境形成鲜明对比,教师由“卫道者” 向 “研究者” 的角色转变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接受培训,同时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应开设有关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课程,加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探究,以充实在职教师关于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讨设置有关终身教育专业或在教育学专业中增设相关课程,为社会培养从事终身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未来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合作者。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应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

3.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伙伴。青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他们面临许多心理困惑,从外界因素来看,现代社会压力增加,竞争加剧,人与环境的冲突增多。这种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威胁,作为教师有责任担当起心理医生的角色,为学生排扰解难,消除紧张和焦虑,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未来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要师生共同营造的,不但要求教师成为人师,而且要求教师充当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真正做到师生之间彼此真诚、坦率、 心理相容,彼此尊重,而不是一方居高临下,一方委曲求全。学生期待师长的尊重与平等,渴望友好交往。教师应努力升华师生关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岗位意识只是基础,还必须树立对学生的平等意识、 朋友意识甚至是亲人意识;学生也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使教师成为自己的朋友与学习伙伴并建立师生相互学习的互动关系,为新型师生关系开创一片纯洁的天空。

(二)教师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强化

首先,培养科学的精神,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传统教学中不同学科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其中学科教师与人文教师的冲突更明显、 更强烈。教师应挖掘出自然科学知识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更应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真切感受到人文素质对于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人格力量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有时要比他给学生的知识大得多。如何提高中国教师的文化、 精神修养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师终身教育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其次,在教师中开展终身学习。发展科学素质和发展人文素质同样重要,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使我们的教师既有丰富的学识,又有优良的品质;既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培养的下一代也才能既给社会带来物质丰裕、经济繁荣,又给社会带来精神充盈、人际关系和谐,造就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调整,以对广大教师教育者进行包括精神、品德、审美等人文素质在内的全面塑造,来取代单纯的技能培训。这不仅是客观的需要,而且是教师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一个逐步提高全民素质的社会氛围。创造这一环境,必须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而要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教育者,当然就更需要提高自身的精神、品德等人文修养。正如罗曼· 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自己就得净化感情。现在的教师作为 “21 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 的教育者,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得自己全面发展。而目前的在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其接受中高等教育阶段,人文教育大多 “营养不良”。就教师如何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真正掌握高新技术,为人类造福,无论从发展自我还是从培养下一代的角度讲,都应给教师补上这一课。

参考文献:

[1][美]白壁德.什么是人文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面向 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45.

[3]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l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仲琪]

猜你喜欢
实施原则终身教育人文教育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探究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加快终身教育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