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学史诗英雄主义精神比较研究

2012-07-13 02:29刘婵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英雄精神

刘婵娟

摘要:《贝奥武甫》和《格萨尔王传》分别是产生于古代英国和中国西藏的两大英雄史诗。史诗中的英雄们为了尊严和荣誉英勇战斗,无视命运的安排,在斗争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人生价值。通过比较研究, 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了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形象塑造过程中表现出的异同:英雄的定义、审美价值、命运观,以及这些异同背后深刻的悲剧意蕴文化根源,力求比较全面地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英雄” 主义精神。

关键词:英雄;文化意识形态;精神

中图分类号:I0-03;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37-02

前言

史诗在民间文学中起源古老、题材重大、主题严肃、格调庄重、篇幅巨大、内容丰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历史记录,也是文学形式的最初鼻祖。相对而言,史诗这一体裁在西方文化中比较发达,保存得也较为完好。史诗中要包含七个要素:英雄、战争、爱情、死亡、旅行、朋友和神。崇拜英雄、歌颂英雄是古代史诗和中古史诗的共同主题,史诗英雄必然既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又推崇理性、倡导节制的人。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贝奥武甫》是英国最早的史诗,也是欧洲中世纪早期最完整、最优秀的史诗。它本是北欧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大约在公元6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移住英国时,将其带入英国,在公元8世纪由一位英国的基督教诗人最后写定。史诗将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穿插在一起,反映了公元5—6世纪处于氏族社会的日耳曼人的英雄精神和生活状况。诗中的英雄贝奥武甫是生活在公元6世纪的高特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古日耳曼人对于英雄的理想。汉族没有英雄史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发掘出大量英雄史诗,或者史诗的一些片断。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结构宏伟,篇幅浩大,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英雄史诗。

所谓“时世造英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评价英雄的标准,这些可以由史诗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体现出来。现存古英文文学中最伟大之作,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和“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英雄史诗”分别成为贝奥武夫《格萨尔王传》的符号。贝奥武夫和格萨尔王分别是着力塑造的英雄形象,作为艺术形象他们各具特质,是“许多性格特征充满生气的总和”。本文试以中古早期英雄史诗的代表作《贝奥武甫》、《格萨尔》为例,分析中西史诗英雄主义精神的异同。

一、《贝奥武甫》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瑞典南部耶阿特族贵族青年贝奥武甫渡海到丹麦,替丹麦人消灭为害的巨妖格伦德尔和他的母亲。诗中特别强调主人公的见义勇为、徒手搏斗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写50年后贝奥武甫作为国王为本族杀死焚烧人民房屋的火龙并因而牺牲的事迹,歌颂了主人公忘我无私、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道德品质。他虽然是部落贵族,但不脱离人民,体现了氏族社会瓦解时期部落人民的理想。贝奥武甫这一形象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正直无私、英勇无畏、对人民负责的英雄品质。史诗写道:“在一切国王中,在一切人们中,他是最温良的、最可爱的,是对他的亲族最仁慈的。”

1.超凡的武力和英勇善战的本色。超人的力量,是贝奥武甫战胜敌人的前提条件,也是所有古代英雄必备的物质基础。在劳动力低下和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想战胜敌人,从而获取生活必需品,只有依靠体力。因此,把拥有超人的武力作为衡量英雄的首要条件已成了古代的传统。从《贝奥武甫》对英雄武力的反复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古社会的人们对于这一传统的继承。

但贝奥武甫不仅具有超人的武力,而且还具有与之相应的勇敢精神,他勇敢但不鲁莽、自信而不任性。可见,非凡的武力是英雄的物质条件,而勇气、自信与责任感则是英雄的精神内涵。

2.对荣誉的渴求是贝奥武甫英雄精神的又一重要内涵。史诗中的英雄往往都与战争相伴,而人类早期的战争又大多以掠夺、获取财富为目的,获取财富多少往往成了评判英雄的依据,而且对英雄的奖赏也主要是赐予财物,因此,获取物质财富就成了英雄作战的主要目的。与古代史诗中的英雄相比,贝奥武甫更看重的却是荣誉,荣誉意识贯串于作品的始终。贝奥武甫曾经历过无数次九死一生的交锋,直到暮年,为获英名,他仍万死不辞。

3.敢与命运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贝奥武甫英雄主义精神在诗中的又一体现。宿命观的产生是源于对外在东西的不可知,而对命运的蔑视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信心的增强,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贝奥武甫的意识中有宿命观的存在,他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生,天命不可违抗,但他还是奋起反抗,“天意如何,自由它去!”

4.史诗英雄具有“有死性”。已近垂暮之年的贝奥武甫已不是凶恶的毒龙的对手,但面对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在与毒龙搏斗了三个回合之后,英雄与顽敌同归于尽,完成了为人民复仇的任务。他将个人生命融入了集体利益之中。

5.史诗英雄追求世俗生活价值。诗中也有两处关于英雄留恋财物的描写,这两处所描写的财富都超越了普通意义的财富。前一处所提及的财富是他为丹麦除妖所得的赏赐,是荣誉的证明。后一处贝奥武甫在弥留之际要再看一眼家里的那些财富,这是要再一次欣赏自己的战绩,享受战斗的幸福,感受胜利的荣耀,因为这些黄金是英雄胜利的标志和荣誉的证明。

二、《格萨尔王传》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所谓英雄主义,就是为了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人的高尚精神。藏族《格萨尔王传》在规模和内容上与西方英雄史诗相比毫不逊色。11世纪前后,藏族社会正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藏族人民受尽残酷的剥削压迫,因而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统一的环境。《格萨尔王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它描述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又以出神入化之笔,赋予主人翁格萨尔以超越常人的本领,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英雄格萨尔设法登上王位后,便踏上了自己铲除强暴,为民谋幸福的征程。为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赛马称王后,率领岭国部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消灭了人间妖魔、安置了三界,最后从地狱中救出母亲和爱妃,一同重返天国的故事。

英雄崇拜思想是古代藏民族的光辉耀斑。从史诗对英雄崇拜思想的表现形态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思想意识上崇尚英雄。战争成为游牧社会的核心内容,人们考虑的是战争,议论的也是战争,英雄时刻在准备着战争。战争成为凝聚英雄主义的强大场域。作为当时主要的口头文学形式的史诗,以此创造满足人的生命的自然美,构成格萨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许多静谧祥和、自然秀美的生存环境,这正是人们审美理想状态的直观呈现。藏民族对他们所处环境的赞美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其对生存环境之美的极致追求、人与自然融洽和谐的亲密关系的向往可见一斑。这便是藏民族所追求的理想的审美状态——“天人合一”。

其次人性的哲学思考在创作手法上,偏偏最高峰的时候开始了男性的弱点和英雄的光辉之间的拔河。第一,杀戮的野性。贝奥武夫在勇猛地切断怪物的手臂时所显露出来的不再是无所畏惧,而是一种根植于男性本能中的原始杀戮欲望。第二,权力的贪欲。男性有英雄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有无私的一面,也有贪婪的一面。只有这样的英雄才真实,有血有肉,有笑有泪,让人既爱又恨。只有这样才符合人性,使得英雄走下神坛更加为人接受。贝奥武夫最后还是用生命偿还了自己犯下的错误,不仅重塑了英雄形象,更加重塑了男性的光辉。

三、总结

长诗主要反映的是异教(pagan)的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里,个人与氏族或部落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面临生存斗争的困难,需要集体的力量、氏族的庇护;人信仰多神教,他们以泛灵论的认识方法和比拟类推的思维方法,通过想象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诗中对血族仇杀、僭夺尊位等行为进行了谴责。诗中也渗入了宗教影响,反映了氏族社会中早期封建社会数百年中的生活风习,兼有氏族时期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混合了异教和基督教精神。从《格萨尔王传》到《贝奥武甫》,英雄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这说明人们评价英雄的标准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单纯的以武力和骁勇论英雄发展为更注重英雄的品德,这反映了人类由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的转变,从中西方比较的角度看应该肯定。他们分别诞生于东西方的两个文明古国,相距千百年,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他们跨越时空,成为东西方不朽的英雄。

参考文献:

[1]贺金茹,荷马.史诗英雄观与英雄形象探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3).

[2]王景迁.东西方英雄史诗中的人本主义比较研究[J].中国藏学,2007,(2).

[责任编辑李可]

猜你喜欢
英雄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嘎子真是个小英雄
英雄
我心中的英雄
都精神
拿出精神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