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一种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

2012-07-25 08:13刘金培
统计与决策 2012年9期
关键词:分析模型高校教师准则

郭 涛,林 盛,刘金培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作为国家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在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逐步提高和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考评的大环境下,对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引起了高度重视。客观而有效地对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可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大学的科研评价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行政性评价、同行评价、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1]。对高校教师科研活动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同行评价、成果计数法、引用分析法、科研收入评价法,各种评价方法都有代表性以及不足之处[2]。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这两种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3]。定性评价偏重于质量的评价方法,以同行评价法为代表;定量评价法偏重于数量的评价,采用将业绩量化为具体的数值,按照分数的高低衡量教师的科研业绩[4]。在定量评价中一般都会引入权重来衡量科研业绩的高低,以体现不同的科研业绩的质量。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5]、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6]、灰色模糊层次分析模型(GFAHP)[7]、专家评分法[8]、专家调查加权法[9]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教师科研业绩进行评价,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缺点[10],[11]。然而,在实际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评价方法不完善、重数量轻质量[12],以及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13]。

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odel)在里斯本技术大学工程学院高级技术研究所(IST)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14]。本文在IST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将该模型应用于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的评价工作。

1 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

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基本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背景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计算定量和定性绩效、确定绩效标杆和绩效上限、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等步骤,可以得到评价对象的绩效值,再对照绩效分类区间,就可以得到评价对象的绩效评价结果。

图1 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流程图

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参考刘仁义[13]、张革[15]等学者的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

1.2 计算绩效量

由于科研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级别,首先需要将不同级别的指标转化为标准数量。例如,对于学术论文指标,可以借助于公式(1)转化为标准论文数量。

其中,i表示在教师在评价周期内发表的i级别学术论文(i=1,2,…,N);Ti表示i级别学术论文对应的标准论文当量(一般由专家打分得到,见表1);Ri表示该i级别学术论文的被引用(不包括自引)数量;ρ表示在某学科领域内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率[16];Zi是对论文作者数量的一个修正系数。

表1 不同级别学术论文的对应的标准当量

对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进行评价,不仅要考虑其科研活动的数量,也需要评价其科研活动的质量。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中采用专家针对某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投票,该教师的科研绩效质量得分 f(Lij)根据专家的投票结果决定,如公式(2)所示。

接下来通过公式(3)可以将高校教师科研活动的绩效量Pdij,以学术论文为例,教师d在评价准则ij方面的绩效量公式(3)如下:其中,和分别代表教师d在评价准则ij方面的数量绩效和质量绩效;表示教师d在评价准则ij方面质量得分。

1.3 确定绩效标杆和绩效上限

绩效标杆的理念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通过专家组讨论可以定出教师科研评价各指标的标杆,利用公式(1)、(2)、(3)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指标的绩效标杆量Pt,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绩效标杆

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中在绩效标杆量(Pt)之外,还引入了绩效上限的参数(Pc),如表3所示。Pc表示教师只从事该项科研活动所能达到的绩效最大值,超出绩效上限也将按照该数值计算科研绩效。

表3 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绩效上限

1.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中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由专家组讨论得到,首先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如表4所示:

表4 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初始权重

接下来将对初始权重进行调整,得到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调整权重区间,如表5所示。表5中的第二列调整权重是将表4中权重最大的“学术论文”定为“100”,其他指标的权重按相应的比例得到。第三、四列代表评价指标的“最低可接受值”和“最高可接受值”,由专家组讨论给出,最后两列指标权重的下界和上界由公式(4)和公式(5)分别计算得到。

表5 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调整权重区间

表5中得到的指标调整权重的下界和上界,再次经过专家讨论修正即可得到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最终权重(区间),如表6所示:

表6 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最终权重区间

1.5 绩效值的计算

绩效量、绩效标杆、绩效上限以及指标权重得到以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绩效值的计算了,首先利用公式(6),可以求得教师d在ij指标方面的绩效值。

由于S型函数实际应用中比较复杂,本文应用逻辑斯蒂(Logistic)模型对S型函数进行改进,Logistic曲线也呈“S”形,其模型的一般形式如公式(7)所示,其中K,m,r均为非负参数。利用Logistic曲线对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中的S型函数进行拟合,其结果如图3所示,同时可以得到绩效值(V)和绩效量(P)之间的简化公式(8)。

图3 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S型函数及其Logistic拟合

从图3中可以看出Logistic函数对于S型函数的拟合效果非常好,因此可以采用Logistic函数对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中的S型函数进行改进和替换。接下来利用公式(9)和公式(10)就能得到教师d在评价周期内最终的绩效值Vd。

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中,教师绩效评价区间分为4个等级,即“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如表7所示。教师评价绩效值Vd确定之后,根据其绩效值对应的区间即可得到该教师科研绩效的评价结果。

表7 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分类区间

2 评价算例

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可以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得到准确的绩效评价值,针对4名高校教师科研情况进行评价的算例结果,如表8所示。从表8中可以看出,教师A在评价周期内发表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1部学术专著,根据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其最终科研绩效评价值V(d)为48.8,根据表8可以得到教师A对应的评价区间是“较差”,而教师B在评价周期内发表2篇SCI论文和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同时获得1项发明专利,其最终科研绩效评价值V(d)为116.0,该教师对应的评价区间是“优秀”,教师C和教师D的评价结果同样可以得到。

表8 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算例

3 结论

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问题,本文引入一种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进行评价,并且利用逻辑斯蒂曲线对模型中的S型函数进行改进,其拟合效果较好。该模型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可以得到教师科研绩效综合评价值。同时本文还应用该模型进行算例分析,说明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在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张国春.借鉴国际科研计量评价方法构建新的人文学科科研评价体系[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1).

[2] 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0,(l).

[3] 席与亨,张丹,司徒唯尔.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10).

[4] 张喜爱.基于高校教师考核和奖励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完善[J].科技与管理,2007,(2).

[5] 胡元元.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研究——以“工作定额制”为研究对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集,2008.

[6] 陈平.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7] 王明刚,许华.基于GFAHP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17).

[8] 周新发,任佰玲,许柏松.高校科研业绩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

[9] 刘仁义,陈士俊.高校教师科技绩效评价中指标与权重的设定[J].科研管理,2007,28(ZK).

[10] 彭丽华.模糊数学在高校教师科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

[11] 王攀.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集,2006.

[12] 靳云全,王攀.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7,9(4).

[13] 刘仁义.高校教师科技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集,2007.

[14] Carlos A.Bana e Costa,Mónica D.Oliveira.A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odel for faculty evaluation[J].Omega.Volume 40,Issue 4,August 2012,Pages 424-436.

[15] 张革,李岱松.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03).

[16] B.M.Althouse,J.D.West,C.T.Bergstrom and T.Bergstrom,Differ⁃ences in impact factor across fields and over tim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60(2009),pp.27-34.

猜你喜欢
分析模型高校教师准则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廉洁自律准则歌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全启发式语言分析模型
学学准则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