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城市群多维能级梯度分析与绿色崛起路径研究

2012-07-25 08:14李金滟
统计与决策 2012年9期
关键词:能级城市群武汉

李金滟

0 引言

2012年2 月,湘鄂赣三省在武汉签订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也意味着此前学界热议的“中三角”战略由地方政府率先发动。“中部金三角是指由中部地区地理位置接近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同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从国家层面来看,中三角崛起不仅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促进国家整体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可能成为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牵动中国经济稳、快、好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三角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和科技教育优势明显,在此前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过程中获得了较大发展。然而,中三角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水平。2010年,工业化率只有44.1%,仅与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持平;除武汉城市圈外,其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更远低于其他三大城市群的水平。另外,当前的全球面临的金融、能源、环境三重危机也给中三角未来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背景下,中三角不应该也没可能再去复制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浪费资源能源、破坏污染环境粗放型城市扩张方式,而应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高碳”经济增长模式束缚,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实现绿色崛起。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两型社会”试验区,环鄱阳湖城市群为国家级生态经济区。中三角实现绿色崛起不仅是中部地区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的自我选择,也是当前国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全国其他城市群的战略要求。因此,本文在参考学界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中三角城市群系统内主要城市的经济能级评定中引入相关绿色指标和排放指标,构建绿色经济能级指数和环境污染能级指数,从可持续角度来评价其经济发展状态;并且对中三角各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隶属度进行了测算;据此,本文对中三角绿色崛起的可行路径进行了探讨。

1 研究范围及方法

1.1 研究范围

本文所研究的“中三角”即“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已经形成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武汉城市圈为重要辐射极,联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中三角”涵盖整个长江中游,跨三省,越两湖,国土面积达20.53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近9000万。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景德镇、抚州。

因本文主要考察的是当前中三角城市群内地级市的空间经济联系、等级状况,因此采用截面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和2011年的《湖北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和《江西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城市经济能级

城市群系统中的城市除了按行政级别可以进行高低划分外,还可以从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来划分。总体思路是先选择一些体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依次计算各主要指标的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某一指标(这里仅指其中一个指标),Kx为该指标的城市中心职能强度,i为研究区域中不同的城市,n为城市总数量。最终要得到的城市经济能级KE是所有指标的城市中心只能强度指数的均值或加权平均值,考虑到城市经济等级指标选择的非固定性和无前期指标权重研究作为基础依据,本文假定所选指标的权重相同。所以将各指标的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的平均值作为城市经济等级的KE得分值。

1.2.2 城市间经济联系

对于中三角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强度,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引力模型进行测度,用以反应城市群各级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及城市经济网络和城市网络的发育状况,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ij为城市i和城市 j之间的经济联系度,Pi和Pj分别为两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单位为万人),Vi和Vj分别为两城市的地方生产总值(单位为亿元),Dij为两城市间交通距离(单位为公里)。距离的测算是通过百度地图“测距”工具计算市中心与市中心间的最短公路距离所得。

1.2.3 城市经济隶属度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强度反映的是城市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却无法反映各城市接收城市群上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强度。所以,本文用经济隶属度来反映各城市接收上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2 中三角城市群能级梯度分析

2.1 城市经济能级

考察中三角城市群内地级市的能级,本文除按一般文献考察基本经济能级外,还加入绿色指标综合得出了绿色经济能级,并根据排放指标计算了环境污染能级指数。其中,基本经济能级根据国内相关学者研究及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选取五个主要指标:城市人口总数、地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专业技术人员数。其中,城市人口总数反映人口集聚程度,地方生产总值反映整体经济实力,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未来发展能力,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反映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专业技术人员数反映科技创新能力。此五类指标加总所得KE,本文标为KEB,表示基本经济能级。在五类指标后再加入三个反映绿色发展的指标:绿地面积反映城市环境洁净能力,年末实有公共汽车数量反映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反映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共八类指标加总所得KE,本文标为KEG,表示绿色经济能级。然后本文另外选取了三个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尘排放量,加总所得KE,本文标为KEP,表示环境污染能级,该项得分越高,说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越依赖于高排放。表1中列出了中三角城市群城市基本经济能级指数KEB、绿色经济能级指数KEG和环境污染能级指数KEP。

从表1我们可以分析得出:

第一,从中三角城市群总体结构特征来看,中三角类似长三角,都是一主两副。中三角城市中武汉的传统经济和绿色经济能级均远高于其他城市,处于中三角核心地位,具有中心城市的职能作用。长沙和南昌为第二等级,处于各片区的中心地位,这一点类似长三角中上海和苏州、杭州的关系。但中三角与长三角的城市系统总体结构的差别也十分明显,一是武汉在中三角的地位还难以匹敌上海在长三角的地位,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有实力主导该区域的发展,而武汉若想统领中三角发展,综合实力还需加强;二是中三角缺乏经济能级在1—2之间的城市,三级城市地位优势不明显,暂时缺乏像长三角中南京、宁波、无锡这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中心职能城市。三级城市与二级城市间发展落差大会导致区域分化严重、中心城市经济辐射传达力度受损。

表1 2010年中三角城市经济能级

第二,从分省的原三个城市群均衡度来看,武汉城市圈呈现明显的“一支独大”,在排名前十二的城市中,除武汉外武汉城市圈内仅有黄石位列第八,说明尽管武汉城市圈提出和发展已有时日,但一体化成效并不显著,其经济发展还是靠“大武汉”单打独斗,但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等级悬殊。反观环长株潭城市群内城市大多排名靠前,说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较为协调,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职能分工明确,已经形成了集聚效应和竞争合力。而环鄱阳湖城市群中,昌九一体化初见成效,但若想把一体化发展扩大到整个环鄱阳湖地区,还需拉动鹰潭等城市发展。

第三,从中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各城市加入绿色指标后的绿色经济能级与基本经济能级排序变动不大,说明说明经济越发达,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投入也越多,但是单纯从这两个指数比较并不能看出这种关联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结合环境污染能级指数,就很容易看出差异。身为中三角龙头的武汉,环境污染能级指数排名也高居榜首,这充分说明了重化工集聚的武汉这些年实施的是传统的“高排放—高增长”的高碳增长模式,城市发展也是走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其治理污染的选择更多是迫于当前的资源环境压力。而长沙和南昌的增长方式比起武汉来更为绿色;长沙的排放排名第九,绿色经济能级排名第二,表明长沙的产业发展显现出“中排放—高增长”特征,同为“两型试验区”的武汉,在对比之下,应在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上有更多作为;最令人惊喜的是南昌,在中三角区域里以较低的排放代价实现了较快增长,表明其产业开始实现“低排放—高增长”的良性循环。事实上,近年来,在绿色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设实践中,南昌一直走在中部诸市前列,我们的分析结果证明了其在中三角城市群中的绿色影响力。

2.2 城市经济联系及隶属度

城市的发展不仅靠其内生实力的壮大,外生力量也决定着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水平。为了全面度量中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除了考察城市对内经济职能等级外,我们还必须对中三角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和各城市接受上级城市的辐射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中三角各级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和隶属度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我们分析得出:

表2 中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和经济隶属度

第一,长沙与南昌同属中三角中的二级城市,但长沙与区域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是南昌对武汉联系的1.79倍。不过,二级城市与中心城市的整体经济联系度还是很低,均不及武汉城市圈内孝感的1/6,还不到武汉城市圈中经济联系最少城市(鄂州)的一半。这也应证了武汉独大的内向经济模式,发展思维受行政省的界限约束,没有形成如长三角城市群那样的密集度高的跨省跨区域合作,缺乏对外部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武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与外部城市的联系,协同发展,加强中三角城市群中“金三角”城市间的互动,形成城市集聚效应,助推整个中三角的跨越发展。

第二,在二级城市对三级城市的辐射上,也与中心城市有着共性特征,即二级城市仅与省内城市联系密切,没有跨区域形成联动发展模式。长株潭城市圈中的三级城市株洲、湘潭与长沙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而隶属度也分别达到了95%和80%,远高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圈中三级城市对上级城市的经济联系度与隶属度。虽然城市圈内部已形成集聚效应,但一旦跨越城市圈边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外围城市与其经济联系迅速下降,跨省之后经济联系隶属度则更是呈个位数水平。环鄱阳湖城市圈中的三级城市与二级南昌的经济联系隶属度均不及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经济联系隶属度最高的九江也仅有44.59的经济联系和56%的隶属度。这说明环鄱阳湖城市圈整体实力还有待提高,二级城市自身经济实力暂时较弱,对下级城市辐射能力有限。而中三角中三级城市对下级城市的辐射程度均十分低。

第三,综合经济联系度和隶属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三角城市群内的三个城市圈犹如“各自为政”的小团体,城市发展仅着眼于小区域而没有放眼整个中三角,因而城市发展普遍缓慢。中三角应当借鉴长三角的发展模式,突破地域省界的束缚,构建统一平台,协调统筹区域规划,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中三角城市群的聚集效应,推动整个区域的跨越式大发展。

3 中三角绿色崛起可行路径

从中部崛起到中三角绿色崛起,是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是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空间从行政区划版图到经济地理版图的转换,是区域发展道路从高碳向低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换。中三角低碳化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也符合当今世界高效节约的发展趋势,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所追求的绿色发展方式。低碳经济不能单纯理解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不仅是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全新变革,还是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绿色崛起战略充分考虑到经济落后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现实劣势和后发优势,注重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避免重蹈发达地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通过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弯道超越。

低碳工业化和低碳城市化是中三角绿色崛起的实现途径。“低碳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的基要生产函数(生产要素的组织方式)实现从“高碳”向“低碳”连续突破性变化,低碳的生产方式和低碳产业逐渐替代高碳的生产方式和高碳产业的过程,最终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摆脱化石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束缚。 低碳城市化实际上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应用,即在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减少高碳化石能源的使用,实施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提倡居民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中三角各城市应紧密合作,在推进低碳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交流经验,进行优势互补。从本文中对中三角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分析可以看出,中三角城市之间的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三省各中心城市还应强化其经济联系,突破现有行政区划束缚。中三角各城市都具有相应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在低碳绿色发展过程中,可以整合区域内的资源,打造横向交流平台,各城市与区域都有自身的低碳发展技术,低碳发展经验与低碳发展模式,在此方面的科研机构、人才、技术与设备都可以相互交流、借鉴与合作,在区域内形成中三角低碳城市化与工业化。中三角区域城市的绿色崛起不必也不可能只依靠自身的探索与发展,更多是要加强区域内合作,形成更大范围与更加合理的分工,在中三角区域内形成资源、技术与人才的整合,进行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从而在低碳绿色发展过程中有更大的突破与更快的发展,最终实现中三角的绿色崛起。

[1] 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 张旭亮,宁越敏.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11(3).

[3] 范建伟,刘皇,李超.广州与珠三角空间经济联系及一体化路径启示[J].中国外资,2012,(1).

[4] 赵全超,汪波,王举颖.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 颜俊,韦云波.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联系测度及空间发展方向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1).

[6] 陈群元,宋玉祥.基于城市流视角的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J].经济地理.2011,(11).

[7]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 陈存友,汤建中.大都市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6).

猜你喜欢
能级城市群武汉
能级对应原则在肾内科护士分层次使用中的应用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光谱、能级和能级图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