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提问——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交锋钓鱼岛问题

2012-07-27 10:07文/冉
中国记者 2012年10期
关键词:纽兰美国国务院钓鱼岛

□ 文/冉 维

最近,我在美国国务院记者会上就有关钓鱼岛的几个问题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连续发问,后者一度陷入尴尬。我和她问答几个回合的视频经电视台播出之后在观众和网民中受到了积极评价。

现场追问

美国当地时间8月28日中午1点,美国国务院举行例行记者会,我前去采访。记者会开始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首先宣布了希拉里·克林顿将到亚洲多国访问的消息。随后,各大媒体记者纷纷就有关亚洲事务提问,其中涉及中国、南海问题、钓鱼岛、日本、韩国、独岛问题等。既然已经涉及相关议题,我觉得正好可以借此提出想问的问题。

我从记者会一开始就举手要求提问,但纽兰一直没有叫我。在大概举了五六次手后,她终于叫到了我。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美国到底对于钓鱼岛的官方英文称呼是什么?是钓鱼岛中文的拼音(Diaoyu)呢,还是日本的尖阁诸岛(Senkaku)的发音呢,还是两个皆可?”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根据我的回忆,不记得美国国务院在这方面有正式的表态,我只是想请发言人说清楚美国的立场。不知道是因为对于这个答案不是很确定,还是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敏感,纽兰变得有些吞吞吐吐,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然后开始翻阅她的提示本。在一段比较尴尬的静寂之后,她找到了答案。她说,美国对于钓鱼岛的英文官方名称是它的日文发音“senkakus”。纽兰随后追加了一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不持立场。”

纽兰的这句话实际上正是我有疑问的地方。于是我开始追问:“美国同时又说,《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这两个立场是否矛盾?”她马上说,这是因为钓鱼岛在作为冲绳的一部分被美国归还后就处于日本管辖之下。纽兰所说的话和以往美国一贯的立场和表态是一致的。

随后我和纽兰互不相让同时抢着说话,在出现短暂停顿后,我紧接着问出了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想搞清楚的疑问:“美国到底是否认为钓鱼岛是日本领土?”

纽兰并未对这一问题进行直接回应,她还是重复了美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我很快又追问,美国是否认为钓鱼岛是处于日本管辖之下?根据我的理解,实际上美国是间接承认这一立场的,但可能因为事关敏感并未直接承认。果然,纽兰很快中断和我的问答,转而回答其他记者的提问。

提问缘由

此次提问缘起于我最近对美国一名外交政策专家进行的采访,采访让我对美国相关立场产生疑问。专家在谈及美国政府在钓鱼岛的立场时说,美国一方面说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不持立场,一方面又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这两种说法似乎有矛盾之处。他认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唯一情况就是美国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

他的这种说法让我一下子对这个问题关注起来。钓鱼岛问题长期以来是新闻热点,但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并不十分确定,美国似乎在这一问题上有意保持模糊。

我开始在美国国务院的网站上查询以往美国官员的表态。结果是,美方立场主要有两点内容。第一,美国在钓鱼岛最终主权的问题上不持立场。第二,《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理由是钓鱼岛作为冲绳的一部分在1972年被美国归还后就处于日本政府的管辖之下。之后,我在日本外务省英文网站上查看了《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内容,上面所说的共同防卫覆盖范围是处于“日本管辖之下的领土”。

那么,从美国的表态可以看出,美国是间接承认钓鱼岛处于日本管辖之下的,但是美国同时又对钓鱼岛最终主权的问题不持立场。那位美国专家认为,美国实际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但是无论从美国的表态还是《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内容都无法判断,美国是否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这似乎是在抠字眼,但这绝对是一个被忽略的重要问题。于是我决定寻求美国官员对立场进行澄清,这就是我在记者会上要求美国官员对此澄清的由来。

提问引起各方注意

我的提问引起了各方关注。首先是美国人的注意。在记者会结束时,一名纽兰的助手向我要了名片,表示负责有关问题的官员会和我联系,以进一步解答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疑问。

果然,在当天下午,美国国务院东亚局的一名官员给我打了电话,她询问了我的疑问。她给出的答案仍旧是美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她在回答问题后说,她认识我的一些同事,但是并不认识我,她接着询问了我的情况,比如我到华盛顿工作多久了,我参加国务院的记者会有多久了,我是负责给新华社的哪种出版物撰写稿件等等。她还说,期待和我见面。

主要的电视台,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都有美国国务院记者会的视频信号。记者会结束后,我在走出美国国务院大楼时接到了凤凰卫视一位朋友的短信,说他在电视信号里看见我和纽兰的问答了,觉得挺精彩。后来央视把这一段问答在节目中播出,网上也转载了这段视频,引起了网民关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第二天,有两位日本电视台的记者也打来电话要采访我。其中一位来自朝日电视台的记者问我,为何在记者会上对同一问题一再追问。我回答说,首先,我问的几个问题在内容上并不相同。第二,我问的是一些比较客观和基本的问题。第三,提问是记者的本职工作。作为中国记者,在美方就钓鱼岛立场表述时,要求对方清楚地用词和表达,这完全是在履行媒体人的职责。

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提问

这次提问引起各方关注,首先是新闻事件有贴近性和重要性。钓鱼岛问题牵动人心,而美国在这一问题上采取所谓中立立场早已受人诟病。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记者在西方媒体环境中一贯处于守势的形象,带来了小小的惊喜。

如果说,这件事给驻外记者带来了一点“正能量”,个人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注意在平时工作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疑问,并进行认真调研,做到对相关问题心中有数;第二,在提问过程中,采用专业、理性的原则,减少个人情感的流露,以平和方式提问;第三,采用了一定的提问技巧,使得提问显得有逻辑,有策略。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我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些比较基本、比较客观的问题,不是以发泄作为目的。坚持理性、平和的原则,这对一名职业的新闻人非常重要。

新华社领导曾多次要求驻外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敢问、会问,发出新华社的声音。我所在分社的领导向来鼓励我们去参加记者会并积极提问。在重要国际场合,凡是关系到我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新华社记者都应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敢于发问,鲜明地表达中国立场,维护我国家利益。可以期待,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在国际场合上,将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猜你喜欢
纽兰美国国务院钓鱼岛
幸福有时候就是一步之遥
浅析《纯真年代》的爱情悲剧
一个医生的生与死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钓鱼岛问题溯源
钓鱼岛主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