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工业前景分析

2012-07-28 08:25罗诗丹
山西建筑 2012年8期
关键词:城市边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

罗诗丹 刘 琨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1 概述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扩展的今天,那些位于城市边缘地区却又不在城市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处在了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对于那些已经被包含或是即将被包含在城市中的工业园区来说,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何把握好工业园区在城市中的地位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2 城市边缘区的定义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腹地之间一个连续的过渡带,自然而然也充当着承载城市由内向外逐渐衰减的经济压力的特殊区域。1975年,洛斯乌姆在《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影响区》一文中描述了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明确的将城市核心区与城市最大通勤区之间的边缘区分为两个部分:内缘区和外缘区。城市边缘区同时也被认同与城乡边缘带这一概念相同。城乡边缘带的基本概念是“位于中心城区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无城市居民住宅及非农业土地利用至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城市与乡村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区但高于周围乡村地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1]。洛斯乌姆区域的城市结构见图1。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区域,它不仅拥有着城市内部所特有的活力与繁华,而且还不受城市内相关政策的管辖和制约。这样一个在时空动态与城市相近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活和生产等方面也有着不同于城市与乡村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国城市在发展层次上呈现出一种在时空上离心推移的发展模式[2],使得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上更显敏感。其低于城市内部生活成本的优势,使得这一区域成为了因为城市化而失去土地的村民以及无力承担高昂租住费用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同时这里依托于城市内部的便捷交通也成为了以当地自然资源或是特有产品为主的工业生产厂家的集中地。简而言之,城市边缘区成为了各界眼中的“香馍馍”,受到了来自于开发商、政府机构以及村民各方的争抢。但长期以来,非统一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聚居点也都有了相应的规模,但对于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高污染、高能耗、低回报的厂家,他们同时也在承担着生态和环境等方面暴露出的严重问题。

3 工业园区的特点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边缘区的用地性质及其产业模式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研究统计得出:在城市化后期,以工业发展为基础的服务业发展迅速,新型服务业不断崛起并在城市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一些处于城市化后期的国家,服务业比重一般在50%以上,工业比重将至30%以下,农业比重将至10%以下,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处于城市化后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为 3.2 ∶34.4 ∶62.4[3]。工业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经济地位的基础产业。简而言之,工业化发展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绝大部分城市所需要经过的一个必然过程之一。

在大部分城市的边缘地区内各类工业用地、乡镇居住用地和基本耕地零星的混杂在一起。除了必要的交通联系外,用地和基础市政设施均没有统一规划、配备,简单说来在城市边缘区这样敏感的用地范围内无系统的规划体系。城市边缘区范围内土地分散使用的情况依旧严重,这是我国长期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历史性问题,并非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得到解决。其中的工业与乡镇企业的建设不具有形成完整性和合理性的工业园区的需求。由此简单总结一下,当前社会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土地利用分散。正如前文所言,对居民的聚居点安置、农业用地的统一规划布局以及工业和乡镇企业用地的合理配置都对土地的利用、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边缘区特有的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交界的区位特点确定这一区域范围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农村土地利用类型相互共存、相互制约。城市建成区与边缘区和乡村中的集中聚居点呈现出相互吸引的构造特点。而对于工业园区而言,首先聚居点所拥有的便捷交通成为了货物运输和工人通勤的优势,特别是拥有大量运输能力的航空港、火车站附近等。其次,无论对于传统制造工艺所需多层车间或是现代流水线所需的单层车间,边缘区内工业用地的费用无疑将远低于城市内部的用地费用[4]。因此具有以上特点的城市边缘区成为了工业园区发展的首选地。

2)基础设施及管理系统不完善。正是由于以上土地利用分散的缘故,基础的给排水、电信、燃气等市政设施不完善,缺乏一个地区内部应有的完善、简洁的体系模式。企业分散布置是对基础设施的浪费,一部分企业形成规模后依照自身需求改善了应有的市政设施,然而这一部分企业现在所需的设施却将在未来成为累赘的资源占去大面积的土地。倘若在土地利用集中的前提之下,相应设施所需资产将更容易集中和最大效率的使用。同时也会减轻企业内部资金压力和日后维护、管理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资源的统一调配,减少无效过程、审批等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3)产业结构单一化。当地工业企业的设立往往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品,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模式。该种生产模式使得一个地域范围内都会以同一种产品作为主导商品,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使得整个工业内部压力增大。单一化的产业结构必定存在缺陷,正如同自然界食物链形成不能够由单一的动物或植物构成,平衡的破坏不利于发展。所以,从规划的产业链结构上进行调整和丰富,能够对工业园区内的产业进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配置。不仅能够达到优化利润的目的,同时,完整的产业链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小。由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资源集约型产业进行转变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4 工业园区与城市发展时序的关系

德国经济学家勒施说过,“如果每件事情同时发生,就不会有发展。如果每件事情存在同一个地方,就不会有特殊性,只有空间才能使特殊性有可能,然后在时间中展开”[5]。城市空间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载体与容器,自然是存在有一定规律的发展时序。若在发展时序上发展相对均衡,就像是“摊大饼”一样,只是一种用地的简单叠加,而缺少用地的改造和更新活动,达到了“量”的优势而非“质”的领先。而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有规模并有良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载体,自然也应该遵循这个道理。正如我们之前所言,目前工业园区所遭遇的问题是现在或即将融入城市发展的范围之内的情况。倘若保持现在的状态,工业园区势必会给城市带来诸如空气质量、水源、噪声污染等问题。

依照现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园区已经融入城市并且和居住小区、商业贸易等公建服务设施紧邻;2)园区即将融入城市范围之内。根据这两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来解决。

4.1 尚未融入城市的工业园区

在对现有园区进行设计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到园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时应该拥有的一些必要元素。特别是针对那些建成时间较长,初级配套设施较差的园区更应该从生态产业园区的方面进行考虑规划,如体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链循环等。在进一步对工业园区开发时,应将原本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例如高压线走廊由于缺少规划,使得整个区域内部大量土地被高压线走廊形成的“蜘蛛网”分割,最后导致区域内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土地利用上的问题。在遇到这种问题时,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线路进行整合,处理好管线走向,以达到节约土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4.2 已经融入城市的工业园区

当然,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渗透入城市的主体部分时应对园区进行改建。这里提到的改建手段主要有两种方法:改和迁。

在“改”的方面上可以有多种手段进行思量:1)改周围的用地的性质。可以对园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善如加大防护绿地、对园区内产业的性质和结构进行改造,淘汰会造成较大污染的二三类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改成具有高新技术、信息内涵所支撑的产业园区;2)改配套。将低级的、不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东西淘汰掉,对园区进行系统的规划。

而在“迁”的问题上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园区内的工厂、硬件设备等迁走,保留下的特属于该地区工业园区建筑或标志进行再开发利用,如北京798和成都的工业博物馆。为工业产业园区的未来预留出一定发展空间是十分必要的,这甚至能成为城市一个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标志。保持原有的工业文化脉络,以艺术的手法使其得到新生。

5 结语

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其低污染、低能耗、低干扰的目标是始终不变的。而工业园区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并且出于对城市规划的整体考虑,工业园区并不一定需要从始至终都保持其单一的性质不变,而应该是随着人们的需求以及城市发展的需要来对其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这一点在我们日常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将有所体现。

[1]Pryor R J.Defining the Rural Urban Fringe[J].Social Forces,1968,47(2):202-215.

[2]龚兆先,温春阳,周永章.城乡边缘带时空离心推移的约束及其方法[J].热带地理,2006,26(2):129-133.

[3]谭善勇,王德起.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8-29.

[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9-80.

[5]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67.

[6]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城市边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
磐安工业园区
CONGRETE ISL AND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讨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工业园区环境治理之法律思考——以新疆阿克苏市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边缘区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与演变模式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城市边缘区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土地整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