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图建筑学院解读

2012-07-29 03:06施明化
山西建筑 2012年24期
关键词:波尔图空间建筑

施明化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7)

1 简介

波尔图建筑学院于1996年完成,位于Douro河和Via Panoranica高速公路之间的平台上,东面新的小门与西面的旧门构成了基本三角形平面的两个顶点,加上Carlos Ramos的一角及Quinta da P’ovoa的围墙,界定出整个三角形的平面,建筑物被成排并列于靠近公路及河边的两侧。北面的长条形建筑物是由行政空间、礼堂、图书馆及一个半圆形的展示空间组成,这些服务空间阻隔了校园直冲道路的可能性,使校区免于噪声干扰。南面则由各自独立的四栋建筑组成教学空间,并且在四栋教学楼的地下室设置了一条走道,以方便教师来往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

2 建筑体验

1)对场所的独特理解和诠释。波尔图建筑学院以一种悠闲的姿态处于Douro河的岸边高地上的平地上,河岸边还完整的保存着葡萄牙传统住宅,建筑基地被一片茂密的树林包围着,背景是葡萄牙城市“现代”建筑。在这样的基地环境下,西扎选择了简洁而朴素的建筑形态,准确地诠释了场所环境的特定氛围。同时又谦逊地融入了城市,达到城市与建筑之间真切的平衡(见图1)。

在建筑临河的立面,在与河平行的一定高度布置体量相似的四栋教学楼,以屋顶及开窗的变化,使其拥有各自的建筑表情却不流于混乱(见图2)。西扎更是以一种“天真”的方式,选择性的将建筑立面处理成拟人化的人脸,建筑就像一位默默守候着Douro河的伺者,静静地注视着河上的变化。一天中在建筑上投下的瞬息变化的阴影就是它变化的表情。立面处理看似随意,其实经过细致的考虑,这就是作为“大师”的控制力,那种对于建筑“形”的自信和敏感。这就是西扎的选择,一种自信而谦逊的表达。

图1 波尔图建筑学院

图2 波尔图建筑学院教学楼

2)雕塑感与静谧感。成为一名雕塑家是西扎小时候的梦想,从西扎的建筑中可以清楚看出他对于雕塑潜意识的喜好。波尔图建筑学院白色几何形体的建筑群在伊比利亚半岛强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极具雕塑感(见图3)。这些白色粉刷墙面的基本体量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肯定的体面交界赋予建筑纯粹而明确的几何形态。不同方式设置的遮阳板投下的生动阴影,白色、朴素、简练的建筑,在光与影的世界中展现出西扎建筑一种特有的静谧感。

不仅如此,白色的墙面因阳光的变化而呈现丰富的色彩,纯净的白色墙面上摇曳着婆娑的树影和形体的凹凸形成的不同角度和深度的阴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换着效果,创造了一部光与建筑的永不完结的影剧(见图4)。

图3 白色几何形体的建筑群

图4 白色几何体建筑的光与影

“太阳一直不曾明白它是何等伟大,直到它射到了这组建筑上……”,用路易斯·康的这句言语概括阳光下的波尔图建筑学院再合适不过了。

3)空间——光的容器。建筑评论家威廉·柯梯斯评价西扎的建筑时说西扎最好的建筑其实不是真正的建筑,它们是嵌入当地文脉中的光与空间的容器。在西扎的建筑中,空间的界面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建筑中坡道的运用使空间和空间之间总是相互交叠渗透着,人在坡道中漫步时体验变化,同时,又使在不同高度的平面上的运动得到连续(见图5)。

图5 西扎的建筑作品

图6 半圆形展览厅的弧形走廊

霍尔曾说过,“没有光线的空间,将是被遗忘的角落”。在西扎的建筑中,空间无时无刻不被各种精心组织的光所渲染。西扎是一位光的表现大师。在他的建筑中,光总是能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表达空间的气氛。比如,在半圆形展览厅的弧形走廊和展览厅内的顶棚的处理(见图6),使光通过两次漫反射后如轻纱薄雾般弥漫于整个空间之中,营造了难以言表的宁静气氛。再如图书阅览室的天窗的处理上,通过倒棱形的天窗处理,光成了跌入空间的玻璃实体,使人在空间中感知大自然光的存在和光线的变化,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见图7)。

4)材料和空间。出于学习雕塑的经历,石膏板、大理石、木头等雕塑中常用的材料也成为了西扎建筑创作时乐于使用和表达空间的有限材料(见图8,图9),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固定、有限的材料运用,使他的作品更具静谧感和纯净感。西扎通过几种材料精心的组合或单一材料的创造性运用,使材料的表现力尽情发挥,创造了令人神迷的建筑空间。

图7 图书阅览室的天窗

图8 石膏板营造的空间效果

同样,对于西扎而言,构造的细部设计意味着最大可能地关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建筑构件之间的连接,而这些细部节点并非只为单纯的视觉愉悦而出现,而是成为整体建筑形式和空间转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走廊上固定于地面的家具与墙体融为一体,有时甚至难以察觉;暗藏于天窗下部悬吊的遮光板和顶棚的缝隙中的照明装置,使人工照明和自然光以同样的方式漫射出来(见图10);金属的栏杆随着楼梯、坡道的运动而上升和弯曲,并且是由一根通长的金属构件加工而成,加强了空间的连续和动态感;在阅览室的楼梯上,通过突然插入的木踏步,暗示了空间从一层到另一层完成的转变。

图9 大理石营造的空间效果

图10 西扎建筑的细部设计

5)“游戏”。在仔细阅读西扎的建筑后,会发现在众多细节上令人费解的处理。“突兀在房间中的一根柱子”“拟人化的立面”“缺席建筑的基础”“冲突的柱子端头”等等,看似“低级失误”或“不可理解”,但这却是西扎“耍”的智力游戏,纵观西扎之前的建筑所呈现的成熟的设计技巧,这样的表达方式是西扎创作时一种“游戏”的心态,西扎希望以这种叙事性的建筑组团所呈现的简朴性和建筑元素设计上的笨拙感,来暗示当时现代建筑所处的一种角色和一种对于现代主义让步于跨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时的一种含糊状态所提出的一种游戏般的警示(见图11)。

图11 叙事性的建筑组团

图12 皖南民居(一)

3 结语

西扎的建筑从未有理论的噱头和形式的造作,却在朴素而真实中诉说着建筑的自身之美。建筑首先要关注建筑最基本的问题,如建筑的形式、空间、材料、构造等。通过对这些最基本的问题的最真实的回应来营造现实环境中的真实建筑,而非是仅满足个人表现欲的那种求新求异的方式。因为对于建筑而言,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图13 皖南民居(二)

图14 皖南民居(三)

中国传统皖南民居有着与西扎建筑同样的品质,它们一样朴素而真实。造就它们的是皖南的民间工匠们。他们在用世代相传的经验和生活的感受来营造最真实的建筑。这些民居是工匠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内心情感的诗意表达。工匠们仅仅使用粉墙、黑瓦就造就了丰富的建筑形式和空间(见图12~图14)。这种具有自律性的营造行为值得身处大跃进式城市建设中的建筑师们借鉴和思考。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一直相信:业余建筑与正统建筑学有着同等的地位。我们在畅谈着大师作品带来的愉悦时,也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和关注我们身边自己的建筑,向“民间建筑”学习。

[1] 蔡凯臻,王建国.阿尔瓦罗·西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波尔图空间建筑
波尔图2号住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The Butterfiy in a Bottle瓶中的蝴蝶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波尔图莱罗书店——探寻霍格沃茨的灵感之源
纯净的奢华:波尔图菲拉套房酒店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