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文先生图书分类思想研究

2012-08-06 01:33
图书馆 2012年6期
关键词:汪先生分类法杜威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汪应文(1908-1991年)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档案学家,是我国第二代图书馆学人中的代表人物〔1〕。汪应文先生1935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留校任教,主讲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1944年,文华图专档案管理专业设立,汪应文先生又是我国最早从事档案教育的开拓者〔2〕。解放后,汪应文先生历任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西南人民图书馆图书部主任。1951年西南师范学院图博科成立,汪应文先生受聘为该校教授。1954年,西南师范学院图博科停止办学,汪应文又任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56年调任南充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其间他对该馆业务工作的正常规范开展和文革后各项工作的恢复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汪应文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学术生涯历经50余年。图书资料的分类是汪应文重点研究的领域,在此方面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 对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思想的批判继承

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思想源远流长,分类方法种类繁多。自西汉刘向父子校书始,图书分类就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汪应文先生在研究历代关于中国古籍图书特别是四部分类体系时,发现子部图书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很多相互冲突的地方。究其原因,“其症结盖在子部内部糅杂,匪若经史集三部之类例清晰、纯而不驳也”〔4〕。

汪应文归纳了子部图书糅杂的三个原因。一是学术类别不分。前人对子部图书当属或哲学或文学或科学“观念极为朦胧”,认识不同则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分类结果。关于子部图书的学科归属问题,汪先生则认为“诸子之学大都言宇宙观、人生观及对于政治经济之思想,固哲理之书也”,“先秦诸子之学皆哲理之学也,部以‘子’名,其内容之为哲学,当无疑义”〔5〕。二是子部界说不明,即哪些书属于子部图书常常混淆。汪先生批判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关于子部“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也”的界定,“在经史集之外,固尚有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种种文字记载也,此种大量文字记载非尽属立说之哲学也”。把不属于哲学的图书强行归入哲学的范畴必会导致混淆。三是分类拘泥门类,不能变通。这是因为随着文化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而图书的分类仍然局限于经史子集四类。“子部界说即为含混,则一切无可归属之书籍皆归焉”。汪应文先生对子部图书分类含混原因的认识是科学的,也是正确的。

自西汉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始有四部之分到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最终形成四部分类法,其间分类思想几经演进,“四部分类倡于荀朂,成于隋志,定于清四库总目”。在《子部分类管窥》一文中,汪应文先生在研究子部图书分类困难的原因之后又简要研究了古代各家的古籍分类思想优缺点和当时图书馆学家的子部图书分类思想。

刘歆、班固把诸子之书、数艺、方技分为并列之类,汪应文先生认为“此种区分诚刘班之特识也”。虽然他评价此种分类有一定的科学性,“分家别派最为清晰”,“尤为善者,诸子、兵书、数艺、方技各自为略,各依其性质而门类之,无任何之约束”,但并不尽善尽美。如:在著录方面,刘向的分类还有诸如书有误入、书有重出、书有脱落、编次不严谨、篇目不符等五大问题。

刘、班之后,较有影响的图书目录分类专著是南朝齐王俭《七志》和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汪应文认为此两种分类方法都是继承了《七略》的思想,“七志全师法七略”,“与七略实名异而实同也”。他批判《七录》“求合于七之成数,有何意义”,“后世分类泥于古人所定之门户而不能变通者,以阮孝绪之七录始”。

汪应文在研究中国古籍分类思想的演进之后,详细对比了几种不同的分类体系和近代有代表性的关于古籍图书分类方法。这些对比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子目、著录方面比较汉《艺文志》、隋《经籍志》和清《四库全书总目》在子部图书分类上的异同。

(2)比较动摇四部分类法基础的张之洞《书目答问》、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和缪全孙《艺风堂藏书记》三种分类思想在形成原因、类目体系和编制特点上的不同。这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四库分类已不能完全适应图书的分类,出现了“或为修改四库或为打破四库”的新的图书分类思想。

(3)自公共图书馆运动在中国兴起,《杜威十进分类法》传入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在中国建立之后,一批与汪应文同时代的图书馆学家也对中国古籍的分类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研究比较了同时代图书馆学家所编制的分类法中关于中国子部图书分类的思想,评价其得失,归纳其特点都不脱于“墨守杜威成法、就其源于部类扩充”或“以杜威十分法为蓝本,而略变更其部类名称,以适合于中土之用者”或“孕育于杜威、然而以十类为范畴”的窠臼,这些分类方法“虽面目各殊、而源于杜法则一也”。

2 对杜威分类法一分为二的认识

汪应文先生在对比研究西方各学者分类法的过程中,高度赞誉《杜威十进分类法》,他认为杜威分类法“优点盖在于易于伸缩,便于记忆,适合于大小图书馆之应用也”〔6〕。然而“杜威分类固有其不可抹杀之优点在,而其中亦得失互见,历来非议之者不乏其人”,他更进一步指出杜威分类的根本缺陷在于“其症结尽在其哲学基础囿于三百年前培根氏之经验论,以人类心力为其区分原理,雅不合现代思潮耳”〔7〕。杜威分类法的缺陷在中国的图书分类上更加明显,这是因为杜威法在中文书的分类上有先天的缺陷,如给予中文图书的位置过于狭隘,各国分类的位置不均衡,某些门类紊乱轻重不分等。因此,使用杜威分类法不可墨守成规照搬施行,而应根据中国实际合理变通。

3 提出图书类分准则

汪应文提出了图书类分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图书类分首先要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这是图书分类的前提,如:①辨别图书属于何种类型,明确图书应在哪一部门流通和管理;②类分前应检查原有分类目录,同一内容性质的图书要保持前后一致;③图书分类人员必须牢记图书馆的任务、性质和服务对象。

关于图书分类的总原则,汪先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8〕:①首要原则是把握图书的主题,然后再考虑表现主题的形式;②确定一书主题,不仅要通过书名,更要检查书的内容,以防名不符实;③确定书的主题时要考虑书的用途,用途和主题不一致时要以用途为主;④具有明显反动观点的著作可作“内部书”或“特藏书”处理;⑤书的主题不能凭主观臆断;⑥图书分类应严格按照所采用的分类法,力求分到最细微、最贴切的类目中去;⑦分类之前,要按主题和类目归集图书以节约查重时间。

汪先生坚持图书类分必须按所采用的分类法类目,如果出现新的学科和无类可归的图书,则要查阅工具书或参考其他分类方法。如果必须增设类目,更应“审慎为之”,“须与分类法编者的主旨和体例相合”。图书分类的技巧方面主要是归类图书、识别图书主题的方法。一书包含两个以上的主题,应当尽可能分到概况它们的类目当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应当:

①平行主题,则要分到书名的第一个主题之下,同时还需兼顾重点主题;②两个主题性质绝对相反,则应分到作者赞同的类目之下;③两个主题之间具有影响关系,则应分到被影响的类目当中,如果是一个主题影响到多个主题,则以产生影响的事物为主;④两个主题具有因果关系,则应分到代表结果的类目之中;⑤一书所论述的是“从某一时间、空间、事物到另一时间、空间、事物”,一般分入所到达的时间、空间或事物的类目之中,但对某一事物起源的研究则应按事物的原始阶段划分。

两书在著作方式或出版组织形式上有种种关系的,如:一书的注释、演绎、批判、翻译、节要等,应与原书类分一处;文艺类著作的改写改编本,按改写的体裁类分;不同文字的对译本,按编撰目的类分;不同著者合编之书,按占比重最大者分类,比重相近则按排列在前者分。

4 主张图书分类法的统一

汪应文先生曾比较研究各国较有名的分类法,发现各种分类法都有其独到的优点,亦有其不足之处,他认识到因为图书馆分类方法的不统一会造成“故事新奇、徒耗精力、徒苦读者”的不便,基于这种情况,汪应文先生提出疑问“现代图书分类方法甚多,究应采取何种为宜?”他说:“夫分类方法固不可拘泥,应随时随地而异,然吾人理想中,究要求有一统一之分类方法,为全世界图书馆所应用者;全世界固不可能,则推而至于一省、一市亦应求其可能也。〔9〕”可见他意识到在全世界甚至于一国之内实现图书分类方法的统一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应在一省或一地区之内采用同一种分类法,这样不仅给图书馆的图书分类编目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给读者查阅图书提供了方便。

5 编制中国哲学分类表

汪应文创造性地编制了《中国哲学分类表》,专门针对子部图书的分类,使子部图书的归属具有稳定性和简明性。先生所编制的《中国哲学分类表》大纲如下〔10〕:

180东方哲学,中国哲学181先秦诸子 182两汉哲学 183六朝隋唐哲学.1儒家 .1儒家 184宋元明哲学.2道家 .2道家 185清代哲学.3法家 .3法家 186现代哲学.4名家 .4纵横家 187印度哲学.5墨家 .5杂家 188日本哲学.6纵横家 .6 189其他东方诸国哲学.7杂家 .7 190泰西哲学.8 .8.9 其他诸子 .9

从上可看出,《中国哲学分类表》有以下特点:

(1)具体而微、细到个人。汪先生的分类方法在以时代为纲、以人物为类目的原则下,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子部图书都可找到相对应的固定的位置。181先秦诸子下的.1儒家类目下又有细分,如.11晏子、.12孔子、.13孔门弟子等。

(2)留有空白、可随时增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文化典籍散佚严重,一些著作虽尚未发现,然而未来可能重现于世,这也要求分类体系是动态和发展的。汪先生的哲学分类体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在181先秦诸子下的.8属空白项,184宋元明哲学下的类目184.56吕东莱之后所留.57、.58均为空白,这些都为以后的增补留下了可能。

(3)聚集学派人物、传承流派思想。汪先生的哲学分类体系注重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他把同一学派或具有相似学术观点的人物归为一处,可以很清晰地掌握学术的发展脉络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如185清代哲学下分.1考证学派、.2实用主义、.3理学派、.4公羊学派等,.1考证学派下又以代表人物细分为.11黄宗羲、.12顾炎武、.13王夫之、.14戴东原等。

6 对“游记”类图书具体分类

中国历代典籍有很多是关于作者旅居或经历某地的记载,也就是“游记”类图书。这类图书体裁不一、内容不同、标题繁杂,在图书分类体系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此类书分类就尤为困难。

汪应文先生在把握游记的特征并概括游记类书题名的基础上,批判性吸收、借鉴我国古代学者如王俭、郑樵等对游记书的分类思想,提纲挈领地指出了此类书分类上应注意的事项。“游记书依学术分类,当属之人文地理”,汪应文把游记与方志、地记、传记、杂史进行区别,主张依书籍内容分类,不可仅靠题目主观判断〔11〕。

7 对分类法史和欧洲分类法的研究

汪应文先生在图书分类上有独到的见解,这与他系统、深入研究国外图书分类法不无关系。他认为“成熟而又实用之分类法,则李家特逊与佛领特二氏”〔12〕。在评价历代图书分类法特点的基础上,汪先生赞誉无哲学基础的分类法以布永莱法为主,有哲学基础的分类法影响巨大的有杜威之十进法、克特之展开分类法、布朗之学科分类法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汪先生曾翻译多篇国外关于图书分类的文章,研究欧洲图书分类的历史并从历史的角度抓住图书分类思想发展的脉络。他认为在古罗马书籍还是泥板形式时就可分为“天神之书”与“人间之书”,他评价其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时期的图书分类“含有形式与科目细分之暗示”,“依时代排列,而在时代较短之科目中则依著者姓名字顺排列”〔13〕。另外,在研究欧洲图书分类沿革时,汪先生系统研究十七世纪的图书分类、法国乐德氏图书分类法与法兰西分类法。他认为十七世纪欧洲一些寺院的图书分类与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相似。“寺院图书馆将所有书籍分为若干大类,然后依书籍之大小排列于固定之位置,每类之书须分开,有时每类下之书籍亦有按著者姓氏字顺排列者,世纪与国籍亦作为细分之根据,与我国过去排列书籍之方法相仿佛。〔14〕”

8 建立资料分类体系

资料是“除文字以外一切实物与文字材料”。资料是图书馆收藏的重要对象,有些资料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历史价值。汪应文先生教授图书馆学多年,他在图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料分类体系。

资料有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之分。汪先生把资料按来源或使用价值分为原料和次料。原料是最先产生或原来形态的材料,次料是经过加工或改变原形的材料。他把资料的分类体系总结归纳为三种〔15〕。一是实体分类,又称形式分类,是以材料的物质形态因材制宜的分类方法;二是观念分类,又称内容分类,即把同一内容的资料分为一处;三是统一分类,即实体分类与观念分类同时施用。在提出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汪先生详细给出了杂志、报纸、小册、散篇、单幅、簿册、契据、档案、图画、墨宝及拓本、地图、工程图样、乐谱十三种文字资料和标本模型、影片、唱片、制版、古器物等五种实物资料的具体分类原则。

9 重视图书分类目录的作用

图书分类即是把众多的书刊按照图书的内容性质和形式去区别开来,把相同的放在一起,不同的分开。先生认为图书分类体系与分类者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其本人的观点、立场、方法密切相关。图书分类并编制分类目录的目的:一是读者求书是为了求知与治学,编制分类目录与读者目的相一致;其二是同类书籍归为一处,读者有充分选择;其三是相关类目的书与同一类目的书紧邻,读者求知治学时可收触类旁通之效;其四是反映学术流别,使读者受到“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教益;其五是对藏书建设和改进起启示作用〔16〕。

汪应文先生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分类编目工作,他认为“分编工作是图书馆组织书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书籍组织得如何,直接决定着读者工作的质量”,分类编目“是一个学术性的工作,只能按部就班,一环扣一环的进行”〔17〕。他在任南充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期间制定了一系列分类编目的规章制度,具体指导该馆的分类编目工作,为该馆书籍特别是珍贵的线装书分编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来稿时间:2012年4月)

1.程焕文.论图书馆人才的特征:关于“图书馆四代人”的探讨.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22-29

2.查启森.我国现代档案教育的先驱——毛坤先生.北京档案,2001(2):12-15

3.张怀绥.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史略.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5(2):94-101

4,5.汪应文.子部分类管窥(上).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4,3(6):67 -84

6,9,10.汪应文.子部分类管窥(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4,3(9):84 -104

7,12.汪应文.欧洲分类法史绪论.华中日报·图书与文献副刊

8.汪应文.图书类分准则(草案).载于《汪应文文选》,成都:东方图书馆学研究所

11.汪应文.“游记”概述.今文月刊,1943,2,(9)

13,14.汪应文.欧洲图书分类沿革.华中日报·图书与文献副刊

15.汪应文.档案分类与资料分类.华中日报·图书与文献副刊

16,17.汪应文.图书馆学概论.成都: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1979

猜你喜欢
汪先生分类法杜威
停车挡道影响他人出行,要负法律责任吗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寻踪汪曾祺
汪曾祺:老头很“抠”
让我们摇起橹来
基于贝叶斯分类法的股票选择模型的研究
ABC分类法在介入耗材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韩国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历史演进与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