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

2012-08-09 08:06汪淑娟,贺志勇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本质

汪淑娟,贺志勇

摘 要: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体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就在于提出了科学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着眼于事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尤其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

关键词:社会主義;本质;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007-0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要命题的探索一直在深入进行。科学认识、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对于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116。江泽民称这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2]6,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结底也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1]116胡锦涛也提出,“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3]5

一、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以揭露、批判、根治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诸多弊病为现实起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作出了天才的、科学的预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当时欧洲主要是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深入考察,曾经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作出科学预测: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调节,没有商品和货币;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了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获得彻底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等。由于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本质特征的论述,只能是预见和设想。

列宁首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苏联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作了新的论断:“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4]170-171列宁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4]520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在俄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即“斯大林模式”,并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仿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对此,邓小平评价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13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教训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超越社会主义的特征层面,着眼于从本质属性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

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5]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过程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他在1890年致奥·伯尼克的信中也谈道:“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同样,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一个过程。

事实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作为历史过程的一种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就是以揭露、批判、根治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诸多弊病为现实起点;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转变,无疑是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在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给予科学判断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无疑也是他们对那个时代的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作出判断之后得出的理论认识和实践部署。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基于发现社会存在问题症结提出来的。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于1992年,正值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国内改革处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时期,“姓社、姓资”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处于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绝不是专门要阐释社会主义本质,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针对有些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怀疑和动摇,针对脱离实际教条僵化地固守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来反对改革开放的“左”倾思潮,针对“姓社”、“姓资”问题对人们的严重困扰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这是基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基于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形成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

“所有定义都只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一切方面的联系”[6]。因此,任何一劳永逸式地给社会主义本质下定义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種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7]。

三、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7]。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最新认识与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在优势,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本质特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代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8]。科学发展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路径,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就在于提出了科学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着眼于事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尤其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9]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4]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02-20,(1).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本质
思辨,让学习触及数学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漫画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