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分析

2012-08-14 05:25邹菁华
重庆医学 2012年22期
关键词:兰索拉螺旋杆菌消化性

邹菁华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400050)

消化性溃疡临床多见,为探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对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兰索拉唑治疗,并与同期应用奥美拉唑治疗的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开展了对照研究。现将研究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7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2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6~69岁,平均(47.5±6.9)岁;其中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溃疡19例;病程2个月至14年,平均(10.2±4.5)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5~68岁,平均(47.3±7.1)岁;其中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病程1个月至14年,平均(10.3±4.5)年。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72例患者均符合如下入选标准:(1)患者有典型的周期性腹痛等消化性溃疡病临床症状;(2)经胃镜检查,可见患者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并处于活动期;(3)幽门螺旋杆菌检查为阳性;(4)不伴发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等;(5)入组治疗前患者未经任何溃疡治疗。排除标准:排除有严重心、肾、肝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有青霉素过敏患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兰索拉唑治疗,剂量为每天2次,每次30mg;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剂量为每天2次,每次20mg。两组均同服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前者剂量每次0.5g,每天2次;后者剂量每次1.0g,每天2次,均连服1周。1周后两组患者再分别服用兰索拉唑、奥美拉唑3周,即总治疗4周。治疗前、后观察胃镜下溃疡变化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等,并监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血糖等,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1]溃疡愈合:胃镜下溃疡消失,溃疡周围炎症也消失,或处于疤痕期。显效:胃镜下溃疡消失,但存在炎症反应。有效:胃镜下溃疡面积或溃疡数较治疗前缩小或减少50%以上,或溃疡进入愈合期。无效:胃镜下溃疡仍处于活动期,且溃疡数未见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即14C呼气试验或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阴性。

1.5 统计学处理 观察所得数据均经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比较 观察组36例中胃镜下溃疡愈合者32例,显效者3例,有效者1例,愈合率为88.9%;对照组36例中溃疡愈合者31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1例,愈合率为86.1%。两组溃疡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比较(n)

2.2 螺旋杆菌根除率比较 观察组36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转阴者33例,根除率为91.7%;对照组36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转阴者32例,根除率为88.9%。观察组根除率与对照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症状消失情况比较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症状消失者33例,对照组症状消失者2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及血糖等,未见明显异常。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口干,1例患者发生头晕,1例患者出现腹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头痛,1例患者发生便秘,2例患者有口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消化性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病。有文献报道,其人群发病率可达10%[2]。消化性溃疡主要由胃黏膜破坏因子增强而保护因子减弱所致[3],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因素中,酸性胃液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进而形成溃疡。故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中首选质子泵抑制剂[4-5],本研究所用兰索拉唑、奥美拉唑即其中一种。兰索拉唑属于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在性质、结构上均与奥美拉唑不同。有文献报道[6],兰索拉唑理化性质更为稳定,且抑制胃酸作用也较奥美拉唑强[7-9]。本研究结果说明两药溃疡愈合率及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均较高,且两组在促进溃疡愈合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上疗效相当。同时,两组治疗中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及血糖等,未见明显异常,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进一步说明了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安全有效。说明兰索拉唑能快速使患者腹痛等溃疡症状消失,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此外,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有部分溃疡已愈合患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这可能与胃黏膜渗透、屏障等功能未完全康复有关[10]。本研究结果与姚春玲[11]、马琳[12]、闫晓萍[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兰索拉唑治疗,患者溃疡症状消失快,溃疡愈合率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1]黄加安.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79-80.

[2]范琼.消化性溃疡联合治疗72例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l8(2):130-131.

[3]Peura DA.Ulcerogenesis:integrating the rol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acid secretion in duoden mulcer[J].Am J Gastroenterol,2007,92(1):8-13.

[4]蔡淑清.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6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31-33.

[5]调查协作组.中国消化性溃疡治疗现状调查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14-117.

[6]杨惠山.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8(1):84-85.

[7]Robinson M.Healing and symptom relief with raberazole treatment in acid related disorders[J].Aliment Pharmaeol Ther,2004,20(l):30-37.

[8]庞淑珍,赵文星,任莹.10天序贯疗法与14天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0):3058-3060.

[9]陈会松,叶国良,程德希,等.质子泵抑制剂干预疗程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溃疡性再出血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1):1769-1770.

[10]王崇文.消化性溃疡的抗幽门螺杆菌与抑酸维持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69-71.

[11]姚春玲.洛赛克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42例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7,12(6):747-748.

[12]马琳.兰索拉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2):103-105.

[13]闫晓萍.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溃疡[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5(2):182-184.

猜你喜欢
兰索拉螺旋杆菌消化性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联合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兰索拉唑联合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分析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健康体检者消化道症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兰索拉唑对Hp引起糜烂性胃炎患者Th1/Th2漂移的影响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