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传播方式探析

2012-08-15 00:42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名作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宋词印刷

⊙黄 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传播的定义很多,但就其途径来说,它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工具或者手段来进行的一种信息传递活动。①人类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声音、文字、图像,报纸、电视、网络都可以算在其中。多种媒介之中,语言可以说是人类传播方式的开端,从语言的产生到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方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其实也就是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也是传播方式的演进史。

按照传播方式划分,人类传播迄今为止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②值得注意的是,四个阶段中并没有出现后者取代前者的现象,而是呈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信息化到现在,我们仍旧没有放弃或者说离不开口语、文字、印刷等传播方式。

宋词从产生到今天,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正是有赖于人类传播的能量,它的传播方式也呈现了口语、文字、印刷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现象。因此,对宋词传播方式的探究,不仅是对传播学本土化、多学科应用的尝试,更能对宋词的形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能对宋词的演变进行严谨的分析。

一、宋词传播的背景

词是诗歌的一种,相对于诗的严谨来说,词比较自由,是当时音乐的歌词,所以又称做曲子词,是一种和音乐相伴的文学体裁。词作者大多是依调填词,所以每一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作“词牌”。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唐诗宋词之说由此而来。文学是生活的写照,宋词和宋代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传播也和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适应,相互影响,形成了双向的互动关系。所以探析宋词传播的方式还需先从分析宋代的社会环境入手。

1.宽松的政治环境

宋太祖赵匡胤兵变建国之后,为了避免重蹈唐代藩镇割据的覆辙,中央政府对兵权进行集中控制,并采取了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受此影响,两宋社会政治环境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宋代积弱,武力始终不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另一方面,宋代内部安定,少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国家政策重文抑武,文官成为宋代政治的中流砥柱,故而宋代政治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科举制度的完善。门阀政治在历经隋唐之后,势力大不如前,几近于完全消失,新兴的地主阶层靠着科举制度走向了政治舞台,这一时期的著名文臣如欧阳修、三苏、黄庭坚等,都由寒门出身,而跻身庙堂高位。宋太祖曾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为文官集团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也为宋代士人和政府的关系做出了新的定义。政府对文官集团开放且依赖,而文官对政府也形成了责任感,造成了两宋士人积极的入世心态。文官掌握了政治话语权,使得宋代统治者和社会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宋词的繁荣和广泛传播也得益于此。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宋代士人地位空前提升,他们在入世之余,有了创作、鉴赏文学作品的心境,整个士人阶层在宋词的创作、传播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北宋初期,大部分宋词前接唐朝五代遗风,以男女恋情、哀怨离愁等传统题材为主,但是随着政治环境的稳定、宽松,宋词题材开始了新的发展,或寄情山水田园,或抒发人生志向,或悼怀古迹旧闻,士人阶层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为宋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2.繁荣的商业经济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造就了宋代经济的繁荣,也使得宋代城市化和商业化空前发展。从唐代开始,中国城市的建设以坊市为主要布局模式,坊为官员市民的居住地,市则是商人百工的聚居之所。坊市互有界线,并设有开放和关闭的时间。但是到了宋代,就如京师汴京,店铺、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坊市的界线逐渐消失,开放时间等限制逐渐取消。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开始了扩张之路,原本的城郊地区也被逐渐利用,故而宋代城市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展。北宋末年徽宗时期的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生活。画中街巷众多、店铺林立、百肆杂陈,宋代城市的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城市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剧增,除了少量官员、商人之外,士兵、平民占了城市人口的大多数。“岸上游人,店舍盈满。路边搭盖浮棚,卖酒食也无从处,又于赏茶处借坐饮酒。南北高峰诸山寺院僧堂佛殿,游人俱满。”③当时杭州街市的人口盛况已是非同一般。

宋代城市人口增加,直接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市民阶层,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并形成了四百多个行业组织,称作“行”。行业组织带动了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在平日劳作之余,也有了追求精神生活、进行娱乐消闲的需求,于是勾栏瓦舍这样的娱乐场所应运而生,而它对宋词的传播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宋词的传播方式

1.歌伎传播

口语传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播方式,在宋词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本来就是歌的伴生之作,通过歌伎的演唱、吟诵而得以传播开来,所以宋词的口语传播以歌伎传播为主导。宋代勾栏瓦舍繁盛,歌伎数量众多,遍布大江南北,有文献可考者如苏琼、严丽、徐楚楚、李师师、钱寅奴等六十多人,无名者则是数不胜数。

宋代的歌伎分为三类:官伎、私伎和家伎。她们大多接受过专门的训练,虽然素质参差不齐,但是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文艺素养,著名的歌伎往往有着较高的文学和艺术修养。

其中官伎是指教坊的歌伎和地方的营伎,是由当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所设,她们主要在宫廷和官府的宴会上歌舞助兴。

私伎是指市井伎女,她们数量最为庞大,在勾栏瓦舍、茶楼酒坊之中为客人表演,私伎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汴京的李师师,秦观所作《一丛花》中曾这样写道: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新词即是我们所说的宋词,李师师的小唱享誉南北十多年,是不折不扣的宋词的传播者。因为私伎接触三教九流之人众多,所以这一类人可以说是宋词最重要的传播群体。

家伎是指贵族和士大夫家中擅长歌舞的伎女,在宾客宴饮之余,以歌唱助兴,这在当时也是很流行的风气,欧阳修、苏轼、晏殊、辛弃疾等人家中都买有歌伎。家伎不仅能为宾客助兴,而且她们能和家主人配合,率先检验、吟唱主人的新作,她们往往成为文人新词的最先吟唱者。

歌伎传播为宋词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这样上至豪门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听到歌伎吟唱的宋词。歌伎传播的时效性很强,文人士大夫们在宴饮之中即兴创作的宋词往往要求歌伎当场演唱,通过歌伎,宋词得以第一时间传播。歌伎用优美的歌声传唱着宋词,也使得词这一文学体裁深入民间,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群众的喜闻乐见,也掀起了宋代文人创作宋词的极大热情。文人为了自己所作之词广为流传,也会对文字和音律的配合更加留意,这使得宋词的艺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歌伎在宋词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起到了传播的作用,也起到了影响和反馈的作用,为宋词的发展、繁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文字传播

相比声音传播来说,文字传播具有了以下优点:首先,声音转瞬即逝,而文字则能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歌伎优美的声音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保存,而文字传抄却可以使宋词流传后世。其次,声音有距离限制,而文字传抄的空间相对来说比较广阔。人们在无法听到歌伎现场演唱的情况下,通过文字传抄,也能看到宋词,这使宋词可以传播到大江南北,受众的数量成倍增长。

在宋代,文字传播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作者自己的手书。文人手书宋词,保存了宋词了文字,也为宋词的文字传播提供了最初的素材。然后后世之人往往把这些文字视若珍宝,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之后,作者手书的宋词带有了浓厚的历史气息,成为不可多得的人事的见证。

作者手书存世最多的,一般是书信往来和临别赠言。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中秋节作《西江月·中秋寄子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辙和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二是抄录他人的作品。这些抄录,一般是为了欣赏、学习和收藏,也有些是为了宣扬自己喜爱的词作。它在宋词的文字传播中占主导地位。敦煌文献中的“敦煌词”在敦煌卷子中得以保存,而敦煌卷子在当时就属于众多手抄本中的一员。不仅普通文人抄录他人作品,很多颇负盛名的文人也常常抄录自己喜爱的作品。宋代著名文人、书法家黄庭坚对张志和的《渔歌子》情有独钟,不但自己手抄多份,而且还自己填词改写。④

3.印刷传播

在传播进程中,随着信息的增长,手抄传播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它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形成大规模传播,耗时长、成本高,无法满足更多人对信息的需求。印刷术的产生使信息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宋词的传播过程,正值雕版印刷兴盛,宋代图书印刷业也迎来了发展繁荣的时代。到了1045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纸质图书需求的日益增长,宋代毕 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大规模使用,但是这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宋代图书印刷业的繁荣。

北宋中期,由于宋词的风行,精明的图书印刷从业人员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使得宋词得以印刷出版,大量发行,最初是以单篇发行,之后出现了结集成册出版的宋词书籍。除了商人牟利之外,也有一些经济宽裕的文人将自己的词作集结印刷,保留自己的作品,为子孙留纪念,也促成了宋词的大量保存和广泛传播。

如果说印刷传播在宋词初期的作用还不明显的话,在南宋时,随着勾栏瓦舍的衰落和南戏的兴起,歌伎对宋词吟唱的作用逐渐减小⑤,而文字、印刷传播的作用则开始凸显。宋词和唐诗一样,虽然当时的配乐早已被人们遗忘,但是优美的文字却通过手抄和印刷保留了下来,一直传承至今。

① 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②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③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④ 唐圭璋:《宋词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⑤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宋词印刷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
超级印刷机
带刺的苍耳
绿色印刷
宋词
绿色印刷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