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三传》文本论析

2012-08-15 00:42杜瑞平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太原030051
名作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殊五台山佛教

⊙杜瑞平[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太原 030051]

《古清凉传》《广清凉传》和《续清凉传》是在唐宋时期关于五台山的三本志书,被称为《清凉三传》。在五台山的十余种山志中,《清凉三传》的价值最高,然而在目前学术研究中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五台山佛教的核心是文殊信仰,而《清凉三传》正是关于文殊信仰在五台山神圣地位构建的佛教史籍。

五台山自北魏以来,帝王崇奉,名公外护,高僧辈出,僧俗仰,史志修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故五台山有着历史悠久的修志传统,相继出现了十余部山志: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会昌寺沙门会赜所撰《清凉山略传》一卷;唐高宗永隆元年(680),蓝谷沙门慧祥所撰《古清凉传》二卷;宋仁宗嘉 五年(1060),妙济大师延一重编的《广清凉传》三卷;宋哲宗元 四年(1089),无尽居士张商英记述的《续清凉传》二卷;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五台山高僧镇澄法师修撰的《清凉山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台山大喇嘛老藏丹巴缮述的《清凉山新志》十卷;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释德清所辑《清凉山志辑要》二卷;清汪本道袖珍本《清凉山志辑要》二卷;道光十一年(1831),五台山集福寺刊印的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修订的藏文《圣地清凉山志》五卷,等等。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了解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典籍。

其中最早的《清凉山略传》于唐开成四年(839)就由日本高僧圆仁慈觉大师带回了日本,我们国内也早已散佚。而《清凉山新志》《圣地清凉山志》和《清凉山志辑要》等则是在镇澄的《清凉山志》基础上增删补缀的。遗憾的是,此四志成书虽晚,但少而欠精,多而乏严,缺少个性,因此多不被研究者看重,也就流传不广。在五台山诸山志中,《清凉山志》被认为是集大成者,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也最为学界所称道。实际上,无论是从体例的编排,还是佛教教义的表达,都不及被合称为《清凉三传》的《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清凉三传》材料翔实、编排得体、各具特色,是五台山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最早介绍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著作,成为研究五台山佛教历史及其文化内涵的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著作。唐宋时期的五台山佛教是整个五台山佛教发展的高峰,而同时期的三传本身,作为佛教典籍对唐宋时期的五台山佛教乃至唐宋时期的佛教状况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遗憾的是,《清凉三传》的研究目前仍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盲点,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一、《清凉三传》的版本流传

《古清凉传》共二卷。全书分五部分:(一)立名标化,从经书的记载证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住处,并引图书介绍五台山和清凉山得名的原因;(二)封域里数,介绍五台山的地理位置及中、东、西、南、北五台自然形胜;(三)古今胜迹,记东汉至唐初建寺兴佛的事迹和佛教名胜;(四)游礼感通,记僧俗信徒来五台山巡礼文殊灵迹的传说;(五)支流杂述,述世俗之人在此山所见的神异事迹。此书在《宋史·艺文志》中有录。现存本前有金大定辛丑岁(二十一年,1181)永安崇寿禅院沙门广英的序。《广清凉传》三卷,共二十三节。卷上七节,引十多种佛典介绍文殊师利菩萨的神话传说和文殊信仰在佛教中的意义、清凉山的得名及古来名胜和佛寺遗迹;卷中与卷下共有十六节,主要记述唐宋有关文殊显灵化教和僧俗信徒巡礼文殊灵迹的各种传说、高僧事迹等。现存本为金大定四年(1164)重雕,明初重印。《续清凉传》二卷,著于元 三年(1088),记述作者在此年到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时所见闻的所谓文殊现化的种种神异景象,后面还附有其他人的几则见闻。今存《续清凉传》是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刻本。

关于《清凉三传》的流传,冯大北《五台山历代山志编撰略考》与崔玉卿《清凉山传志选粹》之前言、彭图《清凉三传》都对三传的流变有了整体的介绍。《古清凉传》不仅是五台山,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佛教名山志,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评价该书“凡方域名胜及高僧灵迹,莫不详载”。金、元时,《清凉三传》不断有人附益,被加上了晋释支遁的《文殊像赞序》、殷晋安的赞、王勃的《释迦如来成道记》《释迦佛赋》,以及元朝人盛熙明所撰的《补陀洛迦山传》等。完整的本子当是明朝崇善寺的本子。《清凉三传》的流行也仅止于寺院及藏书之人,在正统史书上只有《古清凉传》见于宋史《艺文志》,而《广清凉传》和《续清凉传》在史志及诸家藏书志俱被不收录,而是被阮元抄录后献给嘉庆帝,并在他的《经室外集》以“四库未收书目”写了提要,这才得以传世,为世人所知。后来阮氏文选楼书又毁于火,《清凉三传》再次使“藏书家以不见为憾”,直到清朝光绪十年,吴县人蒋清翊辗转从“归安陆氏 宋楼”借得此书,然后抄录付梓印行。现在能看到的古本:一是蒋清翊的“吴县蒋氏双唐碑馆刊本”,一是故宫博物院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宛委别藏明天顺刻本”。“天顺刻本”每传卷首都盖有“嘉庆御览之宝”的印鉴,当是阮元所献的本子。此外,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介绍,日本前田尊经阁中,藏有藤原时代的古抄本《广清凉传》三卷(书于1117年)。

以往对《清凉三传》版本研究多集中于对流传过程的叙述,而各刊本在《清凉三传》合刊时,对各传序言的调整有所不同,其中的原因和刊印的标准与《清凉三传》的宗教思想的流传有密切的联系。陈扬炯认为是在大定四年(1164),校注时,特将本属《续清凉传》的姚孝锡《重雕〈清凉传〉序》改置于前,视为总序。冯大北先生的《五台山历代山志编撰略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3期),则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的。

周绍良先生在《绍良书话》中对明洪武山西崇善寺刊本《成道记》《补陀洛迦山传》《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跋的分析,对探讨《清凉三传》的版本流传也是很有启发的。

林韵柔先生的《试论〈古清凉传〉与〈广清凉传〉的成书与记载:中古时期五台山研究的思考》发表于“第三届中国史学会‘基调与变奏:7—20世纪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政治大学,2007.09.03—05),分别从《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的撰成、二书所载相类事迹与唐宋变迁三方面加以介绍。

二、学术界对《清凉三传》的整理

学界进行校勘、选注的相关著作有:《清凉山志》(李裕民审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陈扬炯、冯巧英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清凉山传志选粹》(崔玉卿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五台山志》(侯文正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其中,《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是对三传的校注和整理工作:一是校对,二是标点,三是为佛教的名词术语及生僻字做注释,四是对《清凉三传》的三部分做简要的评介。通过校、点、注、评,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方便。作者在整理出版时,既看到了《清凉三传》所具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又需要声明不是为了宣传宗教,而是为了研究和了解作为佛教圣地的五台山,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导致对《清凉三传》本身的文本价值的探讨并不全面。

西坡居士在《五台山》杂志上以白话为名对《清凉三传》分别做了校译,有利于普及和阅读。

三、《清凉三传》的性质

关于三传的性质,学界没有定论,约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古清凉传》写的是一部山的传记,是一部最早的五台山志传记;(二)《钦定四库全书·宋史卷·二百五·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艺文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有僧慧祥《古清凉传》二卷,具有文学色彩;(三)《文渊阁书目·卷四》有《古清凉传》一部一册、《广清凉传》一部二册。在《续修四库全书目录》中将《清凉三传》全部列入;(四)《通志·卷六十七》有《古清凉传》二卷、《续清凉传》一卷;《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五》有《古清凉传》二;(五)《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史传部类》有《古清凉传》二卷、《广清凉传》三卷、《续清凉传》二卷;(六)《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认为《古清凉传》为地理书;(七)是佛教名山记,陈士强《佛典精解》将《古清凉传》列入地志部、名山记,附北宋延一《广清凉传》和北宋张商英《续清凉传》。①(八)刘保金《中国佛典通论》将《古清凉传》归为佛教地志②,而《广清凉传》和《续清凉传》并没有在此书中被列为佛典。因此,《清凉三传》的定性要看是从何种角度去研究。

四、《清凉三传》的文学意义

《清凉三传》虽是佛教史籍,其文学性也不容忽视。三传的初意显然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在宣传佛法的同时,驰骋其宗教幻想,创造出的作品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而从此方面论证的只有徐翠先的《佛教史志〈古清凉传〉的文学价值》(《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该文第一次从文学价值的层面对《清凉三传》加以讨论,认为:一方面是佛教僧徒传中蕴藏着比较丰富的小说资料,另一方面《清凉三传》在宣扬佛、菩萨之广大神通时,驰骋宗教幻想,在“游礼感通”、“支流杂述”各篇中,叙述了文殊菩萨随缘化身的事迹,创造了一些可以与小说相媲美的叙事作品,对研究唐传奇的叙事艺术也是一种有益的参照。该文虽然没有就此做更详尽的讨论,但对从文学意义方面进一步研究《清凉三传》具有有益的启示。相较于六朝文学的浮艳之风、骈体文章、丽词华句、用典对仗,中唐韩愈、柳宗元发起“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以恢复先秦两汉的质朴文风,提倡文以载道,《清凉三传》受此影响,以其独有的叙述方式,弘法宣教,是一部反映时代文学特色的佛教典籍。

① 陈士强.佛典精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57.

② 刘保金.中国佛典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63.

猜你喜欢
文殊五台山佛教
文殊菩萨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
五台山掠影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晓望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应征联切题再议——“翼彩五台山”征联评选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