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利场》中不屈的精灵

2012-08-15 00:42林晓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3
名作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克劳名利场艾米丽

⊙林晓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233]

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萨克雷的名著《名利场》可谓享誉世界,家喻户晓。他塑造的蓓基·夏普的形象更是惟妙惟肖,深入人心。作为一名穷画师的女儿,蓓基离开平克顿女子寄宿学校后,暂住在她同学——富家小姐艾米丽亚家中,企图勾引艾米丽亚的哥哥以进入上流社会。此事失败后,蓓基到毕脱·克劳雷爵士家当家庭教师,同时施展逢迎、拍马和勾搭等手段。当毕脱丧偶后向蓓基求婚时,她已秘密嫁给了爵士的小儿子罗登。从此没有正当职业,没有收入来源的两人混迹于上流社会。蓓基后来又与斯丹恩勋爵私通,因被罗登窥见而遭抛弃。而斯丹恩勋爵误以为罗登夫妇设局诈骗,也与蓓基一刀两断,蓓基就此潦倒。晚年从艾米丽亚哥哥约瑟手中得到一笔遗产,开始热衷于慈善事业。

我们早已熟悉小说《名利场》的上述场景,而由好莱坞影星、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瑞茜·威瑟斯彭主演的电影《名利场》,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个版本的可观性是很强的,编剧基本上删除了小说中表示虚幻的意味(vanity有一层近似于浮华的意思,即辉煌灿烂之后终归徒劳),在华美的氛围,从千头万绪的小说中,将蓓基·夏普那丰富精彩的人生提炼出来献给了观众。毫无疑问,小说是多主角的时代讽刺剧,而电影却变成了提供给一个名为蓓基·夏普的女子的大舞台。蓓基·夏普确实被萨克雷写得有些不堪,小说里她是个没心肝的虚荣女子,玩弄所有人于股掌之间,她不爱任何人,只爱自己。电影编剧显然也偏爱蓓基·夏普的性格,她勇敢、自立且多才多艺,于是愿意在道德上还给她一个更优美的形象:蓓基·夏普只不过是有点爱慕虚荣(连这点也不是十分突出,虽然在印度舞蹈的场景中,那种无端的奢靡感,喻示着某种堕落,已经让包括可怜的罗登在内的场内外观众感到无聊和不安),却并没有冷酷无情。该片中的蓓基乖巧、机灵,更重要的是她的坚强、勇敢、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友情的执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小说不同,电影的首个场景是在贫民窟中的一间简陋的画室(小说的首个场景是平克顿女子寄宿学校)。我们的女主角蓓基还是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爸爸是穷困潦倒的画家,妈妈已因病去世,爸爸靠卖画勉强谋生。一位衣着华丽的贵族(即后来的斯丹恩勋爵)乘着马车来买画。他选中了一幅女人的肖像画,画中人正是小女孩已过世的妈妈。贵族和画家讨价还价。镜头对准了小女孩,衣衫褴褛,头发蓬乱,脸色苍白,但却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她关注着贵族和爸爸的交易,最后她坚定地出价,成交。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出她对妈妈画像的不舍,可能这是有关妈妈的唯一的物品。但小蓓基的眼中没有泪水,没有悲伤,没有这个年龄女孩的幼稚天真,有的是超越了其年龄的坚定、倔强和对一切的洞察。这样小的年纪就知道如何取舍,让人不禁对她的未来有了期许。

镜头一换,转眼十年光阴已逝。一间书房,一个姑娘在擦地板。外面传来了欢声笑语,这是平克顿女子寄宿学校,老师和学生们正在欢送毕业了的艾米丽亚。擦地板的姑娘干完了活儿,也来到艾米丽亚的马车前。她就是蓓基,同样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她父母双亡、无亲无故,靠为学校干打扫支付学杂费。富有的艾米丽亚得到的是老师同学的祝福和夸奖,蓓基得到的却是冷笑和挖苦。和夏洛特·勃朗特笔下的简·爱一样,蓓基也拒绝了母校留校任教的邀请,带着全部的家当——一只破旧的行李箱,去做家庭女教师。我们可以想象蓓基在这所学校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她会遭受怎样的歧视与嘲笑。蓓基却成长为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勇敢、坚强、有主见。从马车洒出的快乐的笑声中,我们可以和蓓基一样微笑着迎接她的未来。同时我们的心里也有了一个疑惑,她会不会是又一个“简·爱”呢?

蓓基在艾米丽亚家度过短暂的假期。期间,她举止得体、言谈风趣,受到艾米丽亚家人的喜爱。艾米丽亚的哥哥约瑟爱上了蓓基,但由于艾米丽亚未婚夫乔治歧视蓓基的出身,而选择放弃。蓓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勇敢面对自己的未来。蓓基雨中登上驿马车,挥手微笑和艾米丽亚告别的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车里面满是英国“绅士”,而一个女孩坐在马车外面淋雨。我们知道蓓基不能依靠任何人,没人可以帮她,她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打拼。

驿马车到站了,浑身淋透、疲惫的蓓基下了车,车夫把她的行李——那件破旧的行李箱,扔下马车,行李箱溅满泥污。蓓基提着裙角、拖着行李走在泥泞的路上的背影预示着她不屈的精神。

在雇主毕脱·克劳雷爵士家中,蓓基展示了她出众的才华。她教两位小姐钢琴、绘画、唱歌和法语,得到他们的尊重和爱戴。在克劳雷爵士的姐姐要来做客时,她也展示了出众的理家才能,把原先肮脏杂乱的家打理得窗明几净、整齐协调。这些品质吸引了克劳雷爵士,以至于在他夫人去世后向蓓基求婚。面对如此尴尬的场面,蓓基只能如实相告,她已与罗登结为夫妇。在小说中,萨克雷仔细描写了蓓基的懊恼,因为她错过了一步登天、成为上流人物的好机会。在电影中,从蓓基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对克劳雷爵士的歉疚,对如此巨大诱惑的平和相对,没有丝毫的悔意,有的仍然是那份坚定、自信,及其对未来的憧憬。

接下来,罗登失去了对姑姑财产的继承权,失去了对克劳雷爵士财产的继承权,夫妇两人一无所有,但他们有的是对爱情的执著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当蓓基告诉罗登自己怀孕的消息时,两人的欣喜让我们觉得温暖。当罗登即将前往前线时,他把自己的所有交代给蓓基,蓓基的眼里全是不舍和爱恋。他们的爱情不是以金钱和地位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彼此的爱的基础上的。在随后的生活中,他们面对种种困境,时常因交不起房租而被扫地出门,但两人没有争吵与埋怨,有的是理解与支持。电影的这种处理让人耳目一新。

小说中的蓓基是不看重友谊的,友谊只是小说中蓓基爬向上流社会的梯子。电影中,蓓基极其珍视和艾米丽亚的友谊。在离开艾米丽亚家时,蓓基把爸爸唯一留给自己的一幅画送给了艾米丽亚。当告别时,蓓基笑着安慰艾米丽亚不要为她担心,因为她“更愿意坐在马车外面”。艾米丽亚爸爸破产后,蓓基在罗登的陪同下去看望艾米丽亚,看看能否帮忙。当乔治想与她私奔时,蓓基坚决不予理睬。为了艾米丽亚的健康和今后的生活,蓓基对艾米丽亚隐瞒了此事。当乔治与罗登随大军开赴前线,怀孕的蓓基放弃了罗登为她买来的唯一的撤离的机会,冒着生命的危险照顾艾米丽亚。要不是真正的友谊,谁会做到这样?后来,蓓基看到艾米丽亚为了乔治而再次拒绝杜宾上校的爱意即将失去真正的爱情时,向艾米丽亚说出了真相,揭露了乔治的真面目,因此艾米丽亚才获得了真正的爱情。

小说中的蓓基是个只顾追求自己享乐的人。虽然身为人母,但从未尽过母亲的义务。她将自己的儿子长期寄养在乡下的保姆家里,从不探望,还经常拖欠赡养费。电影中,蓓基独自一人漂泊在德国,约瑟来看望她,谈及到她的儿子,蓓基眼里充满了骄傲与自豪,但也有痛苦与失落。她不能探望自己的儿子,因为担心自己的出身和名声会有损儿子的尊严。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母亲的爱子之心,“不探望”正是这位卑微的母亲能为自己儿子所做的一切。

看完电影版的《名利场》,我有种恍惚的感觉。小说中的蓓基和电影中的蓓基交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小说中的蓓基对朋友无情、对爱人无义,是可恨的、可鄙的、可笑的;电影中的蓓基是爱憎分明、有良心的,是可爱的、可敬的、可佩的。更令她光彩照人的是在任何逆境前都安之若素,如大雨中安坐在没有篷的马车的时候,被老处女扫地出门的时候,艰苦谋生时见到故人的时候……

电影镜头飞快地闪过,我们又一次看见了蓓基的那只熟悉的破旧的行李箱。它和蓓基一起颠簸在大象背上。我们不确定蓓基未来的归宿,我们不知道蓓基的生活是否从此会阳光灿烂,但我们敢肯定的是,蓓基永远不会屈服,不会被生活打倒,她将永远是那个坚强、自信、乐观的精灵,永远笑对一切。

[1]Sanders,Andrew.The Short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Thackeray,William.Vanity Fai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克劳名利场艾米丽
天然的还是养成的:《名利场》的绅士观
外星人咕咚
外星人咕咚
外星人咕咚
你穿得真好看
《噩梦醒来》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On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Fiction in Vanity Fair
今夕何夕
街拍这个名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