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共鸣 异曲同工——《蒹葭》和《雨巷》意象谈

2012-08-15 00:42袁益梅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南宁530003
名作欣赏 2012年14期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伊人

⊙袁益梅[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南宁 530003]

作 者:袁益梅,文学硕士,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

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①的《蒹葭》,以其缠绵哀婉的情思、令人神往的秋水伊人、迷离朦胧的意境、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精神,成为《诗经》中的千古绝唱。数千年后,戴望舒凭借一首《雨巷》一夜成名。全诗描绘了抒情主人公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徘徊,希望遇到“丁香一样的姑娘”,意境优美朦胧,音节和谐婉转,读后令人不能忘怀。当我们思接千载、俯看今朝,就会发现先民在蒹葭河畔的苦苦追寻与戴望舒在悠长雨巷的久久徘徊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从诗歌整体呈现的象征意蕴,还是秋水伊人与丁香姑娘的魅力身影,亦或是诗人的性格特点,二者都有众多的相似之处。

一、中心意象的朦胧美好性

关于《蒹葭》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主要是由于对于《蒹葭》的中心意象“伊人”不同的理解造成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贤人说。《毛诗序》说“: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②伊人”指懂周礼的“贤人”。清代学者姚际恒云“: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③此谓“伊人”为隐居的贤士。二是恋人说。余冠英《诗经选》说“似是情诗,男或女词”;傅斯年《诗经讲义稿》说“此亦相爱者之词”。此皆认为“伊人”为恋人。三是友人说。《诗经试译》说“这是怀念友人的一首歌”。④四是象征说。“伊人”不坐实,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所以有人就说“伊人”是一种象征,是美和理想的化身。钱钟书称“‘在水一方’为企慕之象征”“,盖非徒儿女之私也”。⑤

笔者认为“伊人”首先是一个美人形象,其次才具有象征的意味,这是诗人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从原始民俗文化的角度考察,伊人是一位女性。刘毓庆先生在考察水的神话意象时发现,水与原始的婚姻制度密切相关,这是原始人类要生存下去所必须进行的性禁忌与原始女性隔离制度。女性一般被隔离在四周有水,中央是陆的高地。⑥《诗经》的许多诗篇都有反映原始婚姻制度所特有的性禁忌与性放荡状况,水与禁忌、性爱、求子等等都有隐秘的关联,《蒹葭》应该说也是从这儿演化出来的。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这是一位男性对于自己所热爱的女性的思念,男女双方实际就是被隔离的相爱的青年男女,但是由于禁忌而始终无法接触,从而造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感氛围。从审美感觉上说,伊人也应该是女性。作为诗歌意象的“水”极富暗示性。“水”字可以在许多语境下使用,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美人如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逝水年华”等。总之“,水”的温和婉转能唤起我们一种柔情“;水”的流转不息,变动不常,让我们感到美好事物的易逝,难以挽留。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都把水的灵秀与女子的温婉、聪明相比拟。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一句名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而且《蒹葭》诗中明确写道:伊人一会儿“宛在水中央”,一会儿“宛在水中坻”,一会儿“宛在水中”,我们明显能够感受到伊人那婀娜曼妙轻盈的身姿,她多么像曹植笔下的洛神“,翩若惊鸿,皎若游龙”。既然伊人是个美人,那她是“艳若桃李”的妖娆,是“梨花带雨”的清丽,还是“深谷幽兰”的高洁?我们无从知晓,因为《蒹葭》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伊人”是用虚笔来写的,她的形象是朦胧的、美丽的。每个人都可以想象“伊人”的长相,每个人心目中的“她”都是最好的。如此,伊人就成为美和理想的象征。《蒹葭》这首诗是我国较早运用“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的,《离骚》及后世的诗歌就是在此基础之上丰富完善这一象征体系的。

与《蒹葭》“伊人”的性别颇费猜测不同,《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明确的,很显然诗人就是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可以说“,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伊人”的再现,她们同样都具有朦胧感和不确定性,所以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周良沛认为,此诗是写戴望舒对施蛰存妹妹施绛年痛苦的单恋之情“,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理想中的恋人。朱栋霖认为,透过“雨巷”传达作者在人生旅途上的寂寞、惆怅、彷徨不定的情绪,以及对于寂寞、空虚如“雨巷”的人生的失望“,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的希望和寄托;而创作《雨巷》时,戴望舒正处于最富幻想、善于做梦的年轻时代,他有理想,有抱负,“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作者对美好未来的理想想象。⑦笔者认为“丁香一样的姑娘”与伊人一样都是美和理想的象征。“丁香一样的姑娘”意象更为丰富些,诗人用香草来衬托美人形象。这里的“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有比较固定的寓意。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的一首《浣溪沙》里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无尽的忧愁和迷茫。同时,丁香开花时呈白色或紫色,色香而不轻佻,但容易凋谢,是美丽、高洁、柔弱的象征。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赋予心爱的人以“丁香”的品质:多愁善感,凄婉动人,纯洁美丽,而又冷漠高傲。“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的象征。整首诗中,对“姑娘”的描写都是虚幻的、缥缈的。惟其如此,就越发使我们觉得“姑娘”是那样的神秘莫测而又楚楚动人。

二、抒情主人公的执著忧伤性

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然而《蒹葭》一诗尽管属于秦风,却并非“里巷歌谣之作”,而是一首文人诗。对此,早就有学者加以论述。陆侃如、冯沅君二位先生在《中国诗史》中说:“《秦风》中的杰作却是《蒹葭》。这真是一首‘诗人之诗’。它的风格与别篇迥异,技巧似也在别篇之上。”刘绪义评此诗:“真是一首‘诗人之诗’。”⑧周军伟从情感的表达,意象的撷取、承传和构成,基本意象的泛化等方面论述《蒹葭》是一首文人诗。⑨笔者非常赞同《蒹葭》是一首文人诗,诗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即执著而忧伤的性格特点。

阅读《蒹葭》,我们除了对“秋水伊人”心仪外,我们还会对诗人亦即抒情主人公那种不顾困难、不管结局、执著追求的精神而感动。《蒹葭》诗中写到,诗人在深秋的早晨,“白露为霜”之时就来到水边追寻“伊人”。从早上到中午,他不知疲劳,即使“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仍“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艰辛,不论时间空间如何变化,为了“伊人”,上下求索,始终追寻。但“伊人”忽近忽远,飘渺难测,有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即。虽有受阻的苦恼,诗人却决不放弃,执著追寻。

为诗人执著追求精神感动的同时,我们的心中也会有种淡淡的忧伤。这是因为诗人的情绪感染了我们。诗人在诗中虽然没有明确写出自己的情绪,但是他通过景色的描写,意境的塑造,分明向我们传达出他追寻“伊人”不得的那种惆怅、那种忧伤。

王国维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⑩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评价:“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⑪这些评论都深刻地揭示出《蒹葭》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如:“天寒蒹葭渚,日露云梦林。”(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杜牧《秋夜与友人宿》)等等。从中可以看出,“蒹葭”往往和伤感、凄清的氛围相联系。“苍苍”给人一种冷暗、寂寥、孤独的感觉。“白露为霜”,“露”往往带有一丝寒意,一种感伤。如李白《望夫石》:“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为霜”的“白露”更是让我们感到一种透骨的寒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寻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作为诗歌意象的“水”除了给人一种温婉的柔情外,它那流转不息又引起我们“逝者如斯夫”的伤感。“蒹葭”、“白露”、“水”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空灵飘渺、凄婉迷离的意境。诗人通过重章叠句,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自己怅然若失而又执著追求的心境。

相信读过《雨巷》这首诗的人,都会被诗中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朦朦胧胧的哀怨情绪所打动。这除了诗人用了许多描写情感之词,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主调外,还和诗人所创设的几个典型而又独特的意象分不开。在诗歌的第一节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油纸伞是比较传统的日常用具,比较优雅,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这是一条空巷,残破,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在这“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彷徨”,“像我一样”。姑娘忧郁的精神气质恰恰是诗人忧郁的精神气质的投射。就这样,诗人用“雨巷”、“油纸伞”、“丁香”等几个典型意象,准确地传达出“寂寞忧伤”的情绪。然而,《雨巷》并不仅仅是“一大堆软弱而低沉的形容词”⑫,在诗人感伤迷惘的背后,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个自始至终执著追求者的形象。

《雨巷》中诗人在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中踽踽独行,彷徨求索,内心揣着一个朦胧的愿望,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诗人的强烈渴望和追寻下,丁香一样的姑娘“出现”了。但她“像梦中飘过一样”,在诗人面前一闪,投下太息般的眼光便转瞬消失。这里虽然表现出诗人追求而不得的痛苦,但更多的是惋惜、留恋之情,所以诗人的目光才一直追随着“到了颓圮的篱墙”。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痴痴地目送丁香姑娘远去那依依不舍的目光,体会到那无限眷恋的深情。于是诗人心中再一次激起新的希望:“撑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执著追求的精神。

戴望舒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忧郁感伤的情绪,许多人都认为这是诗人“童年经验、青年人生际遇的困顿、理想难求的苦闷,对施绛年的苦苦追求的未果”⑬造成的,带有很强的个人因素。但戴望舒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忧郁执著的性格,与《蒹葭》诗人的性格相似,都是传统文人性格的写照,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中国文人向来积极入世,不懈追求理想,希望自己能够兼济天下,实现社会价值,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理想求之不得,就锲而不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同时由于文人自身的多情,所以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就伴有忧伤的情绪。《蒹葭》诗人在河畔对“伊人”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屈原对美政的上下求索,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戴望舒在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追寻……可以说,《蒹葭》《雨巷》就是中国传统文人性格的诗意展示,它们具有千古共鸣、异曲同工之妙。

②毛亨:《毛诗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姚际恒:《通论·卷七》,香港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④鲁洪生、赵敏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⑤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⑥刘毓庆:《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的考察》,《文艺研究》1996年第1期。

⑦钟敏:《〈雨巷〉对〈诗经·蒹葭〉的继承与发展》,《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⑧刘绪义:《〈诗经〉心得》,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⑨周军伟:《〈蒹葭〉系文人之诗试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⑩王国维:《人间词话》,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44页。

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⑫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名作欣赏》1992年第3期。

⑬李秀云,尹传兰:《缠绵悱恻的忧郁美——〈雨巷〉的意境美探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戴望舒雨巷伊人
戴望舒《雨巷》(节选)
冬季的雨巷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萧红墓畔口占
在天晴了的时候
烦忧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三面伊人
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