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责任:《伊坦·弗洛美》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2-08-15 00:42李春宁崔美凌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050018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道德

⊙李春宁 崔美凌[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石家庄 050018]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既不同于西方的伦理学批评,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道德批评,而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聂珍钊,2010:40),并且强调“对文学进行伦理和道德的客观考察并给以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聂珍钊,2005:9)。文学伦理学批评重新把视角转向文学与道德这个最基本的关系上,倡导文学批评应该肩负起道德责任,对我国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伊坦·弗洛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发表于1911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伊坦、他的妻子细娜和妻子的表妹玛提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是一部成功的悲剧。国内评论界大多从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本文将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解读其深刻的伦理道德主题。

一、伊坦的伦理困境:爱情与责任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名叫斯塔克菲尔。当时美国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个小山村由于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和交通不便,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此外,斯塔克菲尔镇早年是英国清教徒建立的殖民地,清教传统十分浓厚,清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伊坦是生活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民,他在面对自由爱情与家庭责任的伦理抉择时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三个人的悲剧。

1.没有爱情的婚姻 青年时的伊坦有理想,有抱负。他在城里读书时,就深感闭塞落后的乡村和外面的世界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一心想要离开斯塔克菲尔德,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并且通过努力体面地生活。然而由于父亲突然患病,为了尽到做儿子的责任,伊坦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返回家乡,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照顾父亲直至病逝。父亲去世后,不料母亲又“出了怪”。她原本很健谈,可是病倒后就不大开口说话了。伊坦不仅要忍受维持生计的重压,还要忍受母亲的沉默寡言,他觉得孤独难耐,经常处于焦虑甚至恐惧的状态。表姐细娜的到来给沉寂已久的家庭带来了声音,她喋喋不休的话语对于可怜的伊坦来说就像仙乐一样动听。由于害怕漫长冬日里的孤独寂寞,也是出于对细娜的感激,在母亲的葬礼之后,伊坦便匆忙向比他大七岁的细娜求婚。细娜当时已经二十八岁,而且相貌平平,一贫如洗。恰巧伊坦求婚,便欣然答应,这样她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依靠。由此可见,伊坦和细娜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是出于各自生存的需要而做出的本能反应。

婚后,伊坦本打算卖掉家产,带着细娜到城里去闯荡。因为他觉得细娜是一个能干的贤内助,会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买田的人迟迟不来,在等待的过程中,伊坦渐渐地明白“移植细娜的不可能”,因为细娜褊狭胆小,既看不起小山村,又怕在大城市里别人对她不够重视。而且婚后不久,细娜就疾病不断,成了个疑病患者。令伊坦忧虑的是细娜也像母亲一样“出了怪”,沉默起来了,性格也变得刁钻古怪。在伊坦眼中,细娜是个“神秘不测的怪物,多年的沉思默想里头分泌出来的一股毒气”(华顿,1997:65),“他的生命中曾经有过多少前途,一个个牺牲在细娜的狭隘和愚昧之下”(华顿,1997:72)。伊坦虽有怨言,但是“丈夫”的身份促使他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了赚取细娜的医药费和日常的生活费用,伊坦拼命地干活儿,但是由于恶劣的气候环境和贫瘠的土地,那个农场就像被猫舔过的牛奶盘,还是光秃秃的。精明点儿的大多数都跑出去了,可他却像命运的奴隶一样,被牢牢地束缚在这个毫无生气的村庄里,在一个缺乏爱情和温暖的家庭里,日复一日地过着贫困而又无望的生活。

2.难以表白的爱情细娜的表妹玛提的到来给这个阴寒得像墓穴一样的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他的房子里有了一点儿有希望的年轻的生命,像冷炉里头生着了火一般”(华顿,1997:18),使伊坦暂时地摆脱了孤独的阴影。

玛提是斯丹福城里人,为了不让她感觉农家生活太沉闷,细娜同意她晚上去镇上参加娱乐活动。为了玛提的安全,伊坦每次都要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往返跋涉四英里去接她回家。最初这样的举动并非出于爱情,而是责任所致。然而玛提年轻美丽,健康活泼,喜欢聆听伊坦的心声,还经常表现出对伊坦的依赖,不久伊坦就爱上了玛提。他“眼睛里看见的是玛提,耳朵里听见的是玛提;他不能想象他的生活能有别的样式”(华顿,1997:22)。在回家的路上,他与她并肩站着,“他很想把他的脸低下去偎弄偎弄她的披巾,他恨不得和她两个站在那个黑暗之中直到天亮”(华顿,1997:25)。自从玛提来了之后,伊坦天天刮脸。跟她在一起时,他会本能地展现男人的保护欲。玛提点燃了他对爱与生活的期待,成了他生活中的天使。

两个人虽然互相倾慕,却不敢表白。玛提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自己又没有任何谋生的技能。她虽然在城市试过各种工作,可是身体支不住,还差点儿送了命。玛提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生存迫使她小心翼翼地寄居在伊坦家,做无偿的佣人,而且要忍受细娜的苛责,生怕有所疏漏而被赶走。把玛提赶出这个庇护所,无异于把她推上绝路。伊坦更是害怕玛提离开,因为那样他的生活将会失去光明和温暖,再次陷入寒冷和孤寂之中。于是这对心心相印的恋人一直把爱情埋在心底。即使如此,厄运还是降临了。玛提打破了细娜最心爱的盘子,细娜正好以此为由把她赶走。直到伊坦送玛提离开时,处于绝望中的两个人才吐露了心声,并决定以死寻求解脱。

3.爱与责任的艰难抉择 伊坦和细娜的婚姻虽然名存实亡,却仍然像一副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伊坦,使他丧失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勇气。他只能畏缩在门外,挨近窗户,偷偷地欣赏玛提跳舞,却不敢坦白内心的真实感受。即使在单独相处的晚上,他也没敢敞开心扉,表达爱意。

细娜作为世俗力量的化身,像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伊坦的心灵。她对伊坦和玛提微妙的关系早有察觉,只是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当伊坦偷偷帮玛提干活儿时,当他和玛提深夜相携而归时,当他想要向玛提表露心迹时,细娜总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他身边,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使他一直在家庭责任和内心情感之间痛苦地挣扎。

虽然伊坦认为细娜不是一个好妻子,但他对细娜仍有责任感。在玛提要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伊坦决定与她一起离开。他给细娜写离别信时,还在想田和锯木坊“在没找着买主以前,她又怎么样维持地里的农作?……即使她的身体不如她自己想象之坏,一个人也万万担当不下”(华顿,1997:73)。在传统的家庭观念里,丈夫就是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照顾妻子的家庭责任。即使细娜“已经剥夺了他的一切别的东西;现在她又要剥夺那足以补偿一切的唯一的东西”(华顿,1997:65),伊坦还是不忍心丢下她。在最关键的一次选择中,社会和家庭伦理观念又一次占了上风,伊坦的责任感战胜了他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二、耐人寻味的结局

伊坦绝望地做出了以死亡来结束苦难生活的决定,却求死不得,还身落残疾;玛提由美丽健康的少女变成了丑陋的残废人,而且性情也变得很乖张;原本体弱多病、吹毛求疵的细娜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而且能够容忍玛提的无理取闹和苛责。华顿没有安排伊坦和玛提殉情自杀成功,而是让三个人在同一个屋檐下过着虽生犹死的生活。从小说别具匠心的结局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反映了华顿小说的一贯主题:强大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人性的束缚。主人公伊坦一直在理想与责任之间选择,在爱情与伦理之间徘徊。虽然伊坦的追求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但是基本的社会道德是不能违背的,家庭的责任重于一切。他婚外恋的行为确实破坏了当时的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酿成悲剧是必然的。

华顿是一个有着强烈道德意识的作家,她把道德意义视为写作的首要目标,“一部小说的首要目标就是在一个可信的环境中创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并给予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以道德意义”(Vita-Finzi,1990:31)。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享乐主义和快乐至上正在取代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在这一背景下,重温著名作家对理想伦理道德行为的探索,认真思考他们对爱情与婚姻、家庭与社会的讨论,对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两性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1]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01).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伊迪斯·华尔顿.伊坦·弗洛美[M].吕叔湘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Vita-Finzi,Penelope.Edith Wharton and The Art of Fiction[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0.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伦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