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一路踏来:论下肢动律在河南民间舞蹈历史传承中的特殊意义

2012-08-15 00:42许昌学院音乐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下肢河南

⊙刘 斌[许昌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璀璨的文化艺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的文化艺术代表了整个中华文明的最高水平,河南也成为了全国各种不同文化艺术的集散地和汇集区。作为文化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河南的民间舞蹈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纵观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南民间舞蹈不但长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而且兼收并蓄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形成了一种既融会百家又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而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河南民间舞蹈中的下肢动律,对于下肢动律的强调不仅是河南民间舞蹈中自古有之的传统,也是现存丰富多样的河南民间舞种中反映出的特点,对于我们研究河南民间舞蹈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投足以歌八阙”对于河南舞蹈发展的开创性意义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很早之前便已经率先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段文字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篇》。“葛天氏”是远古时期的一个部落,所处的时代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东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北宋李《太平御览》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根据上述信息推算,“葛天氏”应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约五六千年。“葛天氏”所生活的地理位置,大致有河南长葛说、修武说、堰师说、宁陵说四种观点,但其位于河南境内是没有争议的。

“葛天氏之乐”依据是目前文献中可以找到的较早的关于河南民间舞蹈的记载,是原始社会时期河南舞蹈艺术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关于舞蹈活动的记载之一,生动地描绘出了远古时期河南地区的华夏先民载歌载舞的场面。从这篇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河南的民间舞蹈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出现了舞蹈道具,而且强调了下肢动律的丰富性,一个“投”字使得上下跳跃、步伐灵动、丰富多变的下肢动律跃然于纸上,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舞蹈形态的特点,这对于河南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周代“舞佾”制度对于舞队形式的影响

“周代礼乐中的‘舞佾’,即舞蹈的行列。”西周早期,周公旦营造治理洛邑(今河南洛阳),并在洛邑制定了“礼乐制”,将“礼”与“乐”结合起来,规定某种等级的人享有与之相对应的舞队规模。舞佾就是表演乐舞的舞队,其中“一佾”就是一列为八人,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这就构成了不同的舞队规模。而运用舞佾进行表演的就是融音乐、诗歌、舞蹈为一体的乐舞。周代乐舞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大型的六代乐舞,即《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 》和《大武》,又有小舞、散乐、夷乐等。

内容丰富的乐舞,必然带来表现上的巨大差异,这就催生了舞队变换和队列表演形式的发展,从而使得河南舞蹈的下肢动律获得了进一步的丰富。这种表演形式对于河南民间舞蹈下肢动律语汇的拓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舞队这种包含着规模、级别以及政治意义的表演形式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河南舞蹈中表现重大体裁或展示宏大场面以及用于重大事件的首选表演形式,深刻地影响了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

三、传承至今的盘鼓舞是河南民间舞蹈丰富下肢动律的集中展示

两汉时期是中国舞蹈艺术的大发展时期,其中盘鼓舞是民间酒会、豪富吏民宴客时广泛表演的助兴乐舞。“盘鼓舞”是汉代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盛行于汉代的民间舞蹈种类,舞蹈时将盘和鼓放在地上。根据表演者技艺高低的不同,盘和鼓的数目也不相同。舞者有男有女,在盘和鼓上做虎跳,或者是手、膝、足拍击鼓面,或单腿立鼓上,踏出有节奏的音响。因为一般用七盘一鼓,所以又称为“七盘舞”。张衡《七盘舞赋》中描写了一种“历七盘而履蹑”的舞蹈,也就是“盘鼓舞”。可见七盘舞表演时,是在地上摆好了盘和鼓,舞者既要在盘鼓上腾踏纵跃,发出有节奏的鼓声,还要完成高难度的动作,既需要力度、柔度,更需要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不然就不能达到高“纵”轻“蹑”的要求。

“盘鼓舞”是将舞蹈与杂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因为盘鼓舞常常和百戏中的弄丸、跳剑、走索等同时演出,从而吸收了杂技的技巧,加强了舞蹈动作的难度,其所包含的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来表现的。正如《七盘舞赋》中所描写的:“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 ”,“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 ”,优美的舞蹈姿态与矫捷的杂技动作相结合,使得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成为汉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种类。

这种舞蹈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下肢动律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是河南民间舞蹈强调下肢动律的重要范例之一,如卞兰在《许昌宫赋》所描写:“兴七盘之递奏,观轻捷之 ……或迟或速,乍止乍旋,似飞凫之迅疾,若祥龙之游天。”

发展到当代,河南的盘鼓舞又有了新的发展。如今,河南民间盘鼓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豫北地区的武涉盘鼓和豫东地区的开封盘鼓。武陟盘鼓2006年底成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乐器是大鼓大镲,阵容较大。有二十四面鼓、十面镲,也有二十面鼓、八面镲。持鼓者,每人胸前挂一面八九公斤重的大鼓,手持鼓槌,按照指挥者的指挥棒要求,保持一定队形,或击打鼓面,或击打鼓沿,该重则重,该轻则轻;持镲者,每人双手持铜镲分列在鼓队两边,根据鼓乐变化该拍即拍,该摩即摩。与武涉盘鼓略有不同的是开封盘鼓所用乐器以鼓为主,配以大镲、马锣等铜器。在表演上也有了“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方式的区别。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圆形,表演者们面向“令旗”背对观众进行表演;行进演奏时,当鼓队行进至预定的表演场地时,按照令旗的提示,表演者步法按鼓点的节奏统一起来,整个鼓队时走时停,时起时伏,动作整齐、豪放,极富舞蹈性。这种传承到今天的舞蹈虽然在具体表演方式上有了一定的不同,但是其强调下肢动律,以及用丰富的队形变换来渲染舞蹈气氛、美化舞蹈画面的方式却是一脉相承的。

河南的盘鼓舞舞蹈集中展示了河南民间舞蹈下肢动律的两大基本用途:一是用丰富多变的下肢动律构成整个舞蹈形态的基础,使舞蹈形态多变而富有美感;二是用下肢动律构成舞队变化,以展示宏大的舞蹈场面、表现热烈的舞蹈气氛和构成优美多变的舞蹈画面。

舞蹈是艺术之母,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在语言尚不发达的时候,无论是情绪的发泄还是思想的表达,都只能依靠身体动作来表现,这是舞蹈艺术要早于其他艺术而产生的重要原因。就人体动作而言手曰“舞”足曰“蹈”,故言常云“手舞足蹈”,这里下肢动律是舞蹈整体形态的基础,没有下肢的律动,舞蹈就“跳”不起来,舞蹈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下肢不仅是人体的支柱和动作的发力点,而且是舞蹈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凡是舞蹈皆有“舞步”。下肢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南民间舞蹈重视下肢动律不仅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而且在现存的河南民间舞蹈中有大量的范例。目前河南地区现存的民间舞蹈约有二百余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就有兰考县麒麟舞、博爱县苏家作龙凤灯等六项,而河南省第一批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是收录有二十多个民间舞种,其中包括有卧拐秧歌(兰考县)、曹屯排鼓(洛阳市)、鱼灯花社舞(舞钢市)、独脚舞、小冀背桩(新乡县)、小宋佛高跷(新乡县)、莲花灯舞(长葛市)、项城肘阁(项城市)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种。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河南民间舞蹈中,已经形成独特风格的下肢律动模式就高达百余种,而舞蹈队形变换方式也有数十种之多,这些都标志着河南民间舞蹈重视下肢律动的传统。

在社会主义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研究民间舞蹈、保护民间舞蹈已经成为了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大事,河南作为曾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地区,对现存的活态的民间舞蹈的抢救性非遗保护就显得更为急迫。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河南民间舞蹈,研究河南民间舞蹈独特的下肢律动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我们研究河南民间舞蹈历史发展的切入点,也是我们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切实的非遗保护的着眼点。

[1](南朝)梁萧统.文选(卷46)[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3]项群胜.周代礼乐“舞佾说”评析.科教文汇[J].2009,(02).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下肢河南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下肢最怕“凉、麻、痛”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