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研究述评

2012-08-15 00:50王一鸣
武术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陈式陈氏太极拳

王一鸣 赵 进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流派众多百花齐放,武术的“初始形态”最早可以追溯的先秦时期,千百年来与中国文化共同发展,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是很具代表性的。陈式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一种因其包含了《易经》、儒家等众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所以又被称为“哲拳”。近些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与国家政策的大力宣传,陈式太极拳在国内外的发展势态迅猛,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并慢慢被国外群众所接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相对于发展实践,有关陈式太极拳理论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相关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对陈式太极拳现今的研究观点进行整理与评述,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陈式太极拳源流说

陈式太极拳创立于明末清初,至今以有三百余年历史。在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关于陈式太极拳起源的主要观点有三:(1)陈式太极拳乃明末清初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庭)所创。陈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正雷在《陈氏太极拳全书》[1]、《陈氏太极拳术》[2]和《中国陈氏太极》[3]等书中与康戈武先生在《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4]、《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5]等文章中都支持此种说法。(2)陈氏始祖陈卜创拳说。陈氏第十六世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6]一书的序言中写到:“明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里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因陈鑫乃陈氏正宗传人,所以陈卜创拳之说也有很多人坚持。(3)陈王廷(庭)、李仲、李信共同创拳说。此观点记录在王兴亚、李立炳所著的《李岩籍贯与陈氏太极拳源流新说——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及其价值》[7]中写到:“在2002年博爱的唐村发现的清康熙五十五年的《李氏家谱》在家谱的续中写到……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通臂功”。上述说法以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廷(庭)创造太极拳的说法更为可信。原因有二:(1)经过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专家考证,认为陈氏太极拳是明末清初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廷(庭)所创,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官方说法;(2)笔者早年在陈家沟居住,根据陈氏族长和陈家沟村村长以及诸多老拳师口述,陈式太极拳是陈王廷(庭)所创。

2 陈式太极拳技术论

2.1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原理

陈式太极拳包含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技法,运用八种技法施展出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方式,发力是弹抖劲,集中全身力量于一点发出,爆发力大,穿透力强。杨松、崔浩澜在《陈式太极拳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技击性分析》[8]中提出:“陈式极拳国际竞赛套路全面包含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动作缠绕折叠、刚柔相济、爆发力强,有较强的技击性特征”。陈式太极拳运用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腰为轴走小圈,常常能后发先至。陈正雷大师在《陈式太极拳的技击作用》[9]中提出:“太极拳的运动是运用了离心力,并以腰脊做为中轴,使一切动作皆走内圈,走内圈速度虽较慢,但仍可胜过走外圈的快,这是‘后人发,先人至’的缘由,也是慢盛快的关键所在”。此观点揭示了陈式太极拳技击的总原理,对陈式太极拳技击技巧是一次揭秘,对陈式太极拳怎样后发先至做出了解释。

2.2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陈式太极拳行拳时要做到:(1)中正安舒、虚领顶劲、周身放松、虚实分明。对此陈恩教授在《论陈式太极拳的虚与实》[10]和《试论陈式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11]指出:“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心气下降,周身放松,这样周身血脉贯通,内气周流,行功时,虚实的相互转变是绝对的,是贯串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虚领顶劲是指在躯干部分是把顶劲向上虚虚领起,气沉丹田是把气下沉入丹田,两者综合起来,在意识上就有向着反方向拉开的意图,这就使躯干有了放长的感觉”。(2)以腰为轴、节节贯穿、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对此陈正雷大师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12]和《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13]中分别提出:“陈氏太极老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其特点是:动作以腰为主,节节贯串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亦称炮捶以刚为主,刚中有柔,练习时,震脚发力、闪展腾娜、窜蹦跳跃、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3 陈式太极拳的价值

陈式太极拳的价值有两大类。分别是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神价值与强健体魄的健身价值。

3.1 陈式太极拳的精神价值

陈式太极拳历经300余年而不衰,自然有其深刻的精神价值,这些精神价值是陈式太极拳核心思想的体现。内容有三:(1)陈式太极拳蕴含着道德标准与人生哲学。杜晓红在《从<周易>溯源太极拳理论基础》[14]中表述:“太极拳将身与心结合,既蕴含着生命原理,又涉及的人的道德精神,长期进行修炼可以培养人的恭敬合礼、谦虚忍让的高尚道德和仁爱思想。通过修炼具有特殊运动形式和练习方法的太极拳,使练习者运用身体动作感悟大自然厚德载物的优秀品格,不断体会宽厚包容的人生哲理”。(2)陈式太极拳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杨静在《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15]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要义就是在于使人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太极拳遵循内外兼修的锻炼方式,推崇互贫济困、精忠报国的人格典范”。(3)陈式太极拳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林小美在《论太极拳和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16]中指出:“太极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提炼生命和谐作为现实意义上之精神境界,认为人的小生命最终应归流与宇宙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中,人类从珍惜自身生命而感悟万物生命的可贵性”。综上所述,陈式太极拳的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3.2 陈式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陈式太极拳对身体的锻炼和对疾病的防治都是有很好的作用的,不仅能锻炼人体肢体的运动也能调节人体的内循环和新陈代谢,其“腹式呼吸”对内脏的锻炼有着显著的功效。中央财经大学的杨再惠分别在《陈式太极拳功法对中老年人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17]和《陈式太极拳功法对中老年人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18]中指出:“长期进行陈式太极拳功法练习,对中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具有显著的健身作用,因此,是一项很好的健身项目,值得普及和推广”。习练陈式太极拳有助使人放松心情、融于自然,可以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陈文华在《试论陈氏太极拳的特点和健身作用》[19]中指出:“练习陈氏太极拳对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人们来说具很有大的健身意义”。在高校中的大学生陈式太极拳对他们的健康同样适用,大学生常常面面对学习、考试、毕业、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内向的学生都患有神经衰弱和自闭症,以至于大学生自杀的惨案时有发生。习练陈式太极拳可以改善精神疾病,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开朗的精神,防治惨案的发生。苏文玲在《论陈式太极拳对大学生神经衰弱的防治》[20]中指出:“陈式太极拳对大学生神经衰弱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综上所述,陈式太极拳对老年人、上班族、高校学生的健康是很有帮助的,是普遍适用的。

4 陈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有关陈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陈式太极拳的传承;(2)陈式太极拳国内外的发展现状;(3)陈式太极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4.1 陈式太极拳的传承

4.1.1 陈式太极拳传承模式

陈式太极拳自古的传承模式是单一、陈旧的“口传心授”。这种被喻为“博物馆”式的传承方法既枯燥无味又不能良好的调动习练者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应该将一些先进科学的方法引进到陈氏太极拳的传承模式当中。调动习练者的积极性,激发对陈式太极拳的兴趣。肖亚玲在《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对比分析》[21]中提到:“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太极拳教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并对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武术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4.1.2 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对象

现今习练陈式太极拳的以老年人居多,主要目的是为了健身与治疗疾病。真正传承陈式太极拳还是需要青少年的加入。所以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对象要由老年人向青少年学生转变发展。陈式太极拳应走入课堂,在当今西方文化正慢慢侵蚀我国传统文化的时期,更应该对学生从小培养陈式太极拳、培养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他们了解并且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钟莉萍在《中学阶段开展陈氏太极拳运动的实践研究》[22]中阐述了:“陈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需要年青年一代去继承和发扬,让太极拳走进校园,作为学校对学生的必修课程开展,使得太极文化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4.2 陈式太极拳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历经300多年的良好发展,太极拳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许多专家认为:“太极拳是武术项目中传播效果最好,传播最广的项目[23]”。

4.2.1 陈式太极拳在国内发展现状

陈式太极拳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从学术科研与习练者的参与两方面来看,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国内陈式太极拳学术科研发展态势良好。任蕴在《太极拳研究的现状分析》[24]中说:“查阅2003年—2007年五家武术专业期刊刊登的全部太极拳类文章(论文)共885篇,885篇论文中,属于研究各式太极拳方向的论文195篇,占总数量的22.03%。根据统计,195篇文章中研究陈式太极拳方向的62篇,占流派分类的31.8%”。(2)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陈式太极拳习练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李秀在《当前中国太极拳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25]中提出:“1995年,原国家体委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使太极拳的作用与地位更加突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国内普及、在国外传播,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进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成为名副其实,参与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运动’”。(3)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中也有大量陈式太极拳爱好者。陈式太极拳正在为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维护祖国统一做贡献。蓝孝勤在《台湾地区陈氏太极拳组织及其推广现况之调查研究》[26]中指出:“会员来源以网络最多。教练及师资来源多为自行培训。推广理念多数希望通过太极拳达到健康身心及和谐圆融的社会人际气氛”。

4.2.2 陈式太极拳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初期,陈式太极拳就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她的独特魅力,众多拳师应邀出国授拳,世界各国的陈式太极拳爱好者纷纷来到中国拜师学艺,陈式太极拳在世界上飞速传播开来。杨祥全在《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传播学思考》[27]中提出:“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亿人练习太极拳,有人认为太极拳有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趋势,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可见一斑”。预计太极拳将形成以中国为核心,日本、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瑞典、芬兰等国家为中心的传播网络,并向非洲、中美洲、南美洲、中东、中亚等国家地区渗透辐射。

4.3 陈式太极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陈式太极拳在国内外的发展卓有成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1)陈式太极拳相比与其他各式太极拳,动作复杂多变,技术上注重快慢相兼、刚柔相济、轻灵圆活、穿蹦跳跃,学习起来难度相比于其它各式太极拳难度较大,不利于学习。应多发展简化套路,剔除难度动作,使得陈式太极拳更好的普及。韩雪在《陈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思考》[28]中提出:“经历了由83式到38式、18式等的简化过程,使复杂的陈式太极拳越来越简单易练,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接受”。(2)陈式太极拳的传播途径有待于多元化发展,有效的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学者杨永惠在《临沂市社区太极拳活动的现状研究》[29]中提出:“太极拳的传播途径主要以人际交流为主,电视广播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 小结

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继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软实力”的作用。本文总结了陈式太极拳近些年的理论研究成果。虽然有不少相关研究,但是相比与其他体育项目的理论研究在数量还是有一定差距,陈式太极拳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技术、价值三方面,对陈式太极拳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却很少,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我们应为陈式太极拳的理论研究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1]陈正雷.陈氏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32-37.

[2]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10.

[3]陈正雷.中国陈氏太极[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1997:3-13.

[4]康戈武.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J].中华武术,2001,200(3):5.

[5]康戈武.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4-27.

[6]陈 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2-3.

[7]王兴亚,李立炳.李岩籍贯与陈氏太极拳源流新说——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及其价值[J].中州学刊,2005(4):166-170.

[8]杨 松,崔浩澜.陈式太极拳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技击性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41-44.

[9]陈正雷.陈式太极拳的技击作用[J].中华武术,1998(09):17-18.

[10]陈 恩.论陈式太极拳的虚与实[J].体育学刊,2000(1):58-60.

[11]陈 恩.试论陈式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4):42-44.

[12]陈正雷.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J].中华武术,1998(04):10-14.

[13]陈正雷.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J].中华武术,1999(03):11-13.

[14]杜晓红.从《周易》溯源太极拳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124-126.

[15]杨 静.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706-711.

[16]林小美,苏欣,杨建营.论太极拳和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J].体育科学,2007,27(11):21-24.

[17]杨再惠.陈式太极拳功法对中老年人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212-1223.

[18]杨再惠.陈式太极拳功法对中老年人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39-660.

[19]陈文华.试论陈氏太极拳的特点和健身作用[J].调查研究,2009,13(01):113.

[20]苏文玲.论陈式太极拳对大学生神经衰弱的防治[J].体育世界,2011,8:25-27.

[21]肖亚玲.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对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61-962.

[22]钟莉萍.中学阶段开展陈氏太极拳运动的实践研究[J].体育教育,2011,(26):69-70.

[23]申国卿.太极拳发展特点的当代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43-47.

[24]任 蕴.太极拳研究的现状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2):37-38.

[25]李 秀.当代中国太极拳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0):50-52.

[26]蓝孝勤.台湾地区陈氏太极拳组织及其推广现况之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5):47-50.

[27]杨祥全,杨祥国.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传播学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62-65.

[28]韩 雪.陈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思考[J].搏击,2006,3(4):27-29.

[29]杨永惠.临沂市社区太极拳活动的现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47-49.

猜你喜欢
陈式陈氏太极拳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构建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陈氏验方回乳灵回乳体会
文化生态的整合与重建: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大师——杨文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