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缘何传承不辍

2012-08-15 00:47沈祖炜
世纪 2012年2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中华文化道德

沈祖炜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屡遭外来文化之冲击而传承不辍,历经磨难而愈显灿烂辉煌?我以为这与中华文化的特点密切相关。

自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强势的西方文化一度使东方传统社会深陷迷茫。西方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各类社会思潮、文化思想、学术观点,纷纷涌入中国。西方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等文化艺术都曾是近代中国文化人和普罗大众模仿和学习的东西。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以为“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他们顺着欧风美雨,鼓吹全盘西化。

孰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会轻易地被西方文化冲垮,也不会一成不变地维持原状。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为扎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与社会结构之中而显得格外坚韧,因为在文化基因中有许多应变和发展的特性,足以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继续传承。

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变通性。

中华文化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是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中国人都懂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道理。

从三皇五帝以来,中华大地上就不断进行着各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进行着民族的大融合。可以说,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古代炎帝、黄帝部落之争,黄帝、蚩尤部落之争,黄河流域文化同长江流域文化的交融,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散,都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中原王朝的更替,大一统局面的分分合合,都没能影响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以释、道、儒为主干的文化源流的形成和发展。汉唐以降,印度佛教的东传,演变成汉传佛教,流派众多,却是地道的中国佛教。西域传入的胡琴、琵琶、唢呐变成了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满族入关传来的旗袍也成为汉族的民族服式。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近代以来学习借鉴了诸多西方绘画包括透视、写生、色彩等等技法,但是仍然保持独树一帜的中国画风格。京剧等中国传统剧种,也学习、吸纳了西方戏剧的某些程式,可是,中国戏剧的特点和韵味没有改变。外来语融入了现代汉语的语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近代以来的文字改革,甚至是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也改变不了五千年中国文字的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喜作“体、用”之辩,把体制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东西作出一定的区隔,这样就比较容易吸纳外来的新鲜事物,不至于引起刚性的文明碰撞。广义的社会文化涉及政治体制、思想意识形态;狭义的文化领域可以被规定为具体的文化艺术范式。而外来文化的影响总是先从具体的文化艺术范式开始,尽管也会有冲突,但是一般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柔性的摩擦和对既有体制的“补台”。从五口通商开始就有西风东渐,洋务运动引进西洋机器技术,也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但是,至少在初期并不形成对既有体制的激烈冲撞。可以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就像是在一件大袍子上镶了一条流苏或花边。以偌大一个国家来衡量,外来文化的力量远不足以改变中国文化的底色。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至上性守护了自己的核心内容。

中华文化的一切观念都围绕道德做文章,只要道德的底线守住了,也就维系了文化的核心内容。孙中山是个积极提倡向西方学习的民主革命家,但是对于一些鼓吹新文化的人士排斥传统道德,却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认为中国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等传统道德,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他特别欣赏中国古代贤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操守。孙中山同东方文化保守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那就是,他主张继承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改造不合时宜的以及消极落后的部分。

中国共产党可谓革命最坚定、最彻底的政党,但是也十分注重占领道德制高点。共产党人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当《东方红》歌曲唱出“他是人民大救星”的时候,当解放大军席卷全国,解放区人民推着小车支援前线、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时候, 共产党人心中一定也有古代圣贤救民于倒悬的道德崇高感。“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等理念,无不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行”和“王道”,也是共产党所推崇的道德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也就是说,在现代化过程中要突出道德建设的核心意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和谐平衡,这必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中华文化道德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