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的理论思考

2012-08-15 00:54蒋应和
科技视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后勤

蒋应和

(西安邮电大学后勤集团 陕西 西安 71012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后勤改革问题日益受到高度重视。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实现了后勤系统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剥离,组建了具有不同社会化程度的后勤服务集团。后勤改革极大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并且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现行的后勤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改革之时,对我国现行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进行反思便成为当务之急。

1 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历程

1985年、1993年、1994年、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中先后就我国高校后勤制度改革重要指示,明确要求高校后勤必须与高校行政管理相脱离,同时组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公司,专门从事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以及学校后勤生活服务,逐步实现高校后勤制度的社会化。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高等院校在借鉴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高校食堂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对后勤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以此为契机,将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整个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改变了高校后勤系统“统得过死,包得过多”、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时代单纯行政管理体制,引入了部分经济核算制的半企业化管理体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推行,后勤改革也随之不断走向深入,真正开始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这一阶段高校后勤改革由起初的综合承包模式,并且通过体制与机制的转型引入企业化管理进入到机关与实体相结合阶段,继而又发展到组建后勤服务集团,从而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近年来,我院后勤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后勤实体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转变了后勤运行机制,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为后勤集团增添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还锤炼了一支人心齐、愿奉献、肯吃苦、能战斗的后勤干部和职工队伍。

随着《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改革面临的任务也更加艰巨,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的探讨便成为当务之急。

2 我国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概念后,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探索,后勤保障水平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后勤的组织效率却一直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高校后勤始终在低效率状态运行。国家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求高校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因此而来的高校的扩招,导致教学和师生生活的基本设施非常紧张,而高等教育经费增加的速度远跟不上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的扩建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后勤保障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和它所形成的观念和体制阻碍着后勤改革的进程,因此,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具有竞争力后勤服务实体。

关于效率,通常的定义是投入和产出之比,多出现于财务和投资领域,是一个(或一组)可计算(可对比、可衡量)的财务“数字”。但现代企业管理中效率的概念早已超过财务数字的计算范畴,具有更广更深的涵义。

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外部的环境因素,有源于组织内部的管理因素。由于组织的目标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个因素在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是不同的。但是,有些关键因素在组织发展任何时候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专业化水平、资产的专用性、组织结构等等。

2.1 专业化水平

法约尔曾经指出提出专业化能力和等级制度是影响组织效率的两个关键要素。按照这些原则,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是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来源。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指出分工会提高专业化水平,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增加生产效率,使得社会总体财富增加,专业化水平造就了今天的一切。分工使得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教育和培训,员工的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无论是管理者、领导者还是基层人员,只有贡献了专业化的水平,才能够算是胜任了管理工作。也只有胜任了管理工作,组织效率的提高才有了基础和保障。

我国高校后勤存在较为严格的分工,但是,调查发现,分工并没有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是停滞在“1+1+1+=3”的简单公式上。某些同志从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将主要原因归结为缺乏市场竞争,缺乏分责分权。因此主张将高校后勤集团独立出去,引入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但是从我们的具体实践来看,还没有那一家高校的后勤集团能够真正实现独立,与高校脱钩,依靠自己在市场中生存下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是需要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其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明确的指出,分工的水平也就是专业化程度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市场规模越大,分工水平越高;而分工水平越高,反过来会促进市场规模的增加。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存在,每个高校都有一套自己的后勤系统,这一系统一般都面向校内,因此使得市场规模狭小,进而导致分工的水平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导致学校的后勤集团运作效率低下。因此要想有效地提升后勤集团的运行效率,必须要扩大后勤集团的市场规模,从而为提升后勤集团的运作效率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而这也是后勤服务改革的初衷所在。

2.2 后勤资产的专用性

高校的后勤服务是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保障外延。后勤服务是否需要与教学和科研活动分离独立出来,取决于是它是否有助于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今天,在讨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理论中,一种主要的观点是由于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高校的经费普遍不足,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试图通过后勤服务社会化来降低运营成本,进而缓解高校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但是这种观点过于重视高校的资金压力,而忽视了由于资产本身的专用性所带来的对于高校内部运营效率的影响。

威廉姆森在其著作中明确的提出,一个组织的边界主要受到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行为等因素的影响。资产专用性越强,则产生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就越强,因此为了规避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企业或者是组织就会将其边界扩张,使得企业或组织的活动日趋复杂,经营缓解不断延长。

对于高校后勤服务而言,后勤服务资产的专用性是较强。高校的后勤服务主要包括:水、电、气的供应与保障、教室与公寓的管理和维护以及食堂的管理等等。后勤资产的建设主要是为围绕着教学与科研设施的建设进行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影响,高校的后勤服务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各高校之间缺乏联系。因此试图通过将各高校的后勤服务剥离,再进行整合,以降低运营成本的想法,面临着很大的现实问题。以陕西为例,西安交大开元集团试图对陕西省各高校后勤服务进行整合,但结果证明,这种整合不仅没有达到降低高校后勤运营成本的目的,反而产生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因此,高校后勤服务不是简单的剥离和整合的问题,而要充分注意后勤服务资产的特殊性。

2.3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支撑组织运行的一项主要因素,它涉及部门组成、岗位设置、权责关系、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以及协调与控制等。组织结构规定了人们之间如何交往、沟通,如何流动以及权力分配和组织的决策模式,而权力分配和组织的决策模式决定了组织效率的高低。适当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清楚地界定每个组织成员的权责角色,也是组织管理能力得以运用和发挥的前提。适当的组织结构,配以恰当的协调和控制,个人的工作效率将会提高,组织整体的绩效也将得到改善。对于一个企业组织而言,关键是能够根据变化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并迅速做出反应,这样,才能始终保持较高的组织效率以把握一切机会。

3 高校后勤服务对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影响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重点课题,自2005年提出来后受到高校后勤组织的广泛关注。但是,普遍关注的还是该体系的形式和结构,对该体系运行规律性研究极少。作为一类组织,新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应取决于该体系的运行效率,效率的提高是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体系的关键。

后勤组织效率的提高同其他组织一样受到专业化水平、等级制度、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等关键因素的影响,而且还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后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后勤的服务水平,对促进组织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等级制度建设使得组织的分权和分责明确,确保组织有效激励的效果,不仅能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团结一致的巨大组织力量,而且对扭转长期形成的组织亚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团结一致型组织文化建设的基础;组织结构对于理顺各种关系,确保组织内外环境的各种因素共同朝着组织目标奋斗起着纽带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各种影响组织效率的关键因素的作用,提高组织效率,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才具有实际意义。

4 结束语

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改革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不仅要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更要提高组织运行的整体效率,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建起来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关键因素如何影响后勤的效率以及如何促进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的实证研究,目前还是盲区,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1]苏保君,刘卯生.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综述与反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

[2]唐华山.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探析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科学管理,2008(4).

[3]陈兴桂.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4]刘延平.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张世民.关于中国高校新型后勤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院校后勤信息,2006(01).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后勤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