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艺术的起源、保护与发展

2012-08-15 00:43曹凌燕
关键词:曲艺莲花宁波

潘 莉 曹凌燕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文秘系,浙江宁波315000)

宁波走书与红遍大江南北的东北二人转同属走唱类的曲艺艺术。对于东北二人转,不论是它的演出活动,还是理论研究,国内各方面都很关注,但是提起宁波走书,不要说国内其他地方,就是宁波本地的年轻人,欣赏过它的人都很少。现今常年活跃在舞台上的宁波走书艺人仅剩下10余人,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它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理论界对于宁波走书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宁波走书艺术是走唱类的民间曲艺种类,是一种具有较强宁波地方文化色彩的民间曲艺形态。由于一直跻身于民间田野,也就从来没有文人学者对其加以关注,所以关于其起源、流变等历史问题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本文拟对宁波走书的起源做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宁波走书艺术溯源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在浙江的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深受群众欢迎。宁波走书的诞生,根据《宁波曲艺志》所述,约在同(治)光(绪)年间。据艺人中所传,宁波走书最早是从绍兴地区的上虞县传入。当时曾有几个佃工,在农作中你唱我和,自我娱乐,藉以消除疲劳。而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在夏夜乘凉或冬日闲暇之时,凑拢几个人到晒场、堂前为大家伙演唱。后来也有一些人,逢年过节出外演唱,赚一些“外快”。宁波走书在刚开始演唱时并没有什么乐器,只有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用以敲打节拍,曲调也十分简单。

韦玮、韦俊云在《初探翁洲走书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一文中指出:流行于舟山群岛的翁洲走书,原名也叫“莲花文书”,俗称“六横走书”,与宁波的宁波走书、蛟川走书有一定的血缘关系。[1]笔者认为,与舟山的翁洲走书有密切关系的宁波走书最早应该起源于莲花落。莲花落这一曲艺艺术在宁波的民俗环境之中通过民间艺人的加工,经过较长的民间艺人的探索,形成和产生了宁波走书艺术。也就是说宁波走书是莲花落这一曲艺艺术不断宁波化的产物。

(一)莲花落的发展历史

莲花落这一曲艺艺术,据研究起源于隋唐时期,它是由僧侣们宣讲佛经时演唱的音乐《落花》、《散花》演变而来的。佛教的唱导音乐《落花》、《散花》在这种活动中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的莲花落。

所谓“唱导”,就是在僧侣在宣讲佛经时,用通俗的方式,宣唱法理,开导众心,很是接近当时群众的接受习惯。唐初僧人道宣在《续高僧传》云:“世有法事,号曰‘落花’,通引皂素.开大施门;打刹唱举,抽撤泉贝。别请设坐,广说施缘。或建立塔寺,或缮造僧务。随物赞祝,其纷若花;士女观听,掷钱如雨。至如解发百数,数别异词。陈愿若星罗,结句皆合韵,声无暂停,语无重述,斯实利口实之卦銛奇才,一期之赴捷也。”[2]“落花”与“散花”同义,只是据现有资料判断“散花”较为晚出。[3]

唐代诗人姚合在《听僧云端讲经》诗中描述了百姓们热衷于寺院讲经的情况:“无上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其真。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宋代《僧史略》卷下《结社法集篇》记载了寺庙里讲经活动时轰动的盛况:“近闻周郑之地邑多结守庚申会,社集鸣饶鼓,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或动丝竹,一夕不睡。”[4]可见当时“散花”“落花”技艺的兴盛。落花和散花在表演时带有募化性质,后来就被乞儿等借用作为乞讨的辅助手段。

典籍中关于莲花落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宋普济的《五灯会元》中,“俞道婆,金陵人,卖油糍为生业。一日,闻贫子唱莲花落:‘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然契悟”。[5]可知在宋朝时就已有乞丐传唱莲花落,传唱的内容还是与佛教教义有关。

元、明时期,佛教唱导莲花落的演唱方式逐渐渗透到说唱和戏曲中。到明清时期,莲花落的演出在民间更为兴盛。艺人们对莲花落的演出形式和演出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导致观众云集,反响极为热烈。光绪二十一年颁布的禁唱莲花落的条例可知当时莲花落与花鼓戏演出的兴盛:“北方之唱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系妙龄女子登场度曲,虽于妓女外别树一帜,然名异实同,究属流娼。”[6]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统计,至今活跃在我国艺术舞台上的莲花落品种有绍兴莲花落、江西莲花落、姚安莲花落、广西零零落、湖南莲花闹、太原莲花落、汉中莲花落、陕北莲花落、山东莲花落,闽东莲花落等。另外有一些曲种尽管不是用“莲花落”命名,但莲花落的唱调也是这些曲艺艺术演唱曲调之一,如:山东琴书、胶州琴书、兰州鼓子、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

(二)宁波走书与莲花落的因袭关系

1.宁波走书与莲花落在名称上相近。宁波走书又称“莲花文书”、“犁铧文书”,“莲花”、“犁铧”音与“莲花落”音近。包括舟山群岛的翁洲走书,原名也叫“莲花文书”,从宁波走书这一曲艺艺术的名称上来看,宁波走书与莲花落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2.宁波走书与莲花落在伴奏乐器使用上基本一致。传统的宁波走书的伴奏乐器只有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既是乐器又是表演道具。这些伴奏乐器与莲花落的伴奏乐器很相像。清康熙年间的《百戏竹枝词》中描写了莲花落的演出场面,李声振对莲花落注释曰:“莲花落,乞儿曲名。以竹片四片摇之为节,号‘四块玉’。”[8]从中看出,在清代莲花落在演唱时还没有管乐、弦乐一类的乐器伴奏,伴奏乐器是被称为“四块玉”的竹板,即四块竹片成为“玉子”,后来改为若干小竹片串在一起的“节子板”和两块竹片串起来的乍板伴奏。所以从伴奏乐器上看宁波走书与莲花落的关系更为密切。

3.宁波走书与莲花落演唱方式上有相近之处。宁波走书常在落调时唱“哎伦伦依哎……”,这种演唱的方式与莲花落的方式也很接近。《中国曲艺概论》一书中指出:“莲花落是源于隋唐佛教唱导,以‘散花落’的梵音泛声‘鲁流卢楼’转音‘哩哕莲’‘莲花落’为标志的一种说唱艺术。”[9]早期的莲花落在上句过门时,其泛声为“一朵梅花,一朵莲花,一朵梅花落莲花”,下句为“哎呀哩哩落莲花,一朵梅花落莲花”,有的时候是“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宁波附近的绍兴地区,有莲花落在当地的变体——绍兴莲花落,它早期的工尺调,是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再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帮腔,谓之“接腔”,不用丝竹,“接腔”的人在主唱唱完一句后,总会接唱“哎哩个工尺哎四工合四上工尺哎”一类的词。

4.宁波走书与莲花落在艺人传承上有一定的联系。据宁波的老艺人传说,宁波走书最早是从上虞县流入。上虞县一直以来属于绍兴地区,绍兴莲花落在当地十分流行,像绍兴莲花落的创始人沈阿发就是上虞崧厦人,他在绍兴莲花落的接唱方法上有较大突破,采用“哩工尺”接调,丰富了绍兴莲花落的演唱形式。宁波走书最早流行的地方是宁波地区的慈溪、余姚一带,这里与绍兴地区接壤,艺人们的相互来往、交流很频繁,所以不排除宁波走书从绍兴莲花落中吸取养料,丰富自己的表演。这也从侧面证明宁波走书与莲花落艺术有一定的关系。

5.宁波走书与莲花落的表演过程有相似之处。莲花落的表演常常伴随着乞讨,这在以往有关莲花落艺术的记载中都有体现,如元朝杂剧艺术家张国宾的杂剧《合汗衫》第一折中唱道:“兀的这一座高楼,必是一家好人家。没奈何我唱个‘莲花落’,讨些饭儿吃吧”[10];明代杂剧《曲江池》第四折有:“今日向街上唱些莲花落,求乞些饮食充饥”[7]272;传奇《绣襦记》第二十八出有“我把莲花落唱出叫求钱,望老爹奶奶方便”以及“愿唱莲花落,沿街做乞儿”[7]272的唱句;至清代《双金花宝卷》第七回则有“沿街打唱莲花,也是江湖生意,比起求乞,要高几分”。[7]272可见,虽然南宋末年已经出现莲花落这一曲艺艺术,但这一曲种曾经长期以来一直是行乞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宁波曲艺谚语中有“卖唱跑千家,讨饭唱莲花”的说法,从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唱莲花”与逃荒要饭是紧密相连的,而宁波地区没有其他的曲种与莲花落有关系,只有宁波走书俗称莲花文书,所以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宁波走书与莲花落有关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宁波走书是莲花落这种说唱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在清中叶至清代末叶在宁波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的曲艺种类。莲花落在传入宁波的过程中,在当地民俗环境中不断与其他艺术交流与融合,逐渐宁波化,在吸取了大量宁波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演变成宁波走书这种艺术形式。

二、宁波走书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宁波走书艺术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演出已经遍及宁波的江东、鄞州、奉化诸县市区,影响东涉舟山,南至台州,形成了“文书坐华堂”、“走书奔农庄”、“乡乡走书声”、“村村听书人”的鼎盛时期,2008年宁波走书与四明南词一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波走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说明这一传统曲艺艺术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被重视与保护当然可喜,但同时也说明昔日颇为繁荣的宁波走书艺术在当今的文化市场上已处于边缘化的劣势地位,甚至已经临近消亡。宁波走书艺术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曲艺艺术形态,比起那些具有固定形态或可以用物质化加以保存的文化遗产,保护难度更大,往往随着演出艺人的离世而失传,而且一旦失传便很难恢复。所以,怎样真正有效地保护宁波走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它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必须针对宁波走书的艺术特征进行活态的保护与发展

有人觉得,既然要保护宁波走书艺术,就要维持走书艺术原有的风貌,让它以原汁原味的形态存在下去,所以要用音像、文字等手段记录下它的存在形式。这是对宁波走书实施的“静态保护”,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把宁波走书艺术当成文物、标本一样保存着,放进展览室、博物馆,束之高阁,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容易使宁波走书艺术丧失应有的活力,逐渐拉大它与时代、社会、民众的距离,最终导致退出现实舞台而成为一种没有生命力的艺术。

宁波走书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表演艺术,我们可以在宁波的中小学、高等院校及“天一讲堂”等各类讲座活动中普及宁波走书艺术的知识,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宁波走书,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表演宁波走书,让人们更具体真切地接触和关注宁波走书艺术,扩大宁波走书的影响力,唤起人们的兴趣,才可能使宁波走书艺术后继有人。

(二)必须针对宁波走书的演出特点进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保护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宁波走书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我发展的生存能力,就必须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走文化产业运作的道路,寻找宁波走书艺术在新形势下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市场空间,以适应当代观众的曲艺欣赏需求。面对宁波走书艺术某些与时代脱节、与观众隔膜的表演现状,要变革创新,使其富有时代性和感染力,让宁波走书艺术置身于演出市场,在舞台演出中去扩大市场份额,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它,才能够在开发利用的活态保护中达到传承的目的,使走书艺术在演出中、发展中生生不息。

在这方面,嵊州的民营越剧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子,那里的民营剧团十分活跃,深入田头乡间,一方面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得越剧团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宁波走书艺术也可以借鉴这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三)必须对宁波走书艺术自身创作水平加以改革和提高

宁波走书艺术作品的创作在思想理念上要搭准时代的发展脉络,内容要符合当代的社会节奏,要认真听取观众的需求,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真正把观众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在兼听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剧目进行反复打磨、修改,使之成为精品。宁波的甬剧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好头,甬剧的精品《典妻》、《天要落雨娘要嫁》、《宁波大哥》等作品演出历久不衰,就是反复打磨、修改的结果。宁波走书也应打造这样的精品。

对宁波走书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看护和守成阶段,还要保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不丧失魅力,永葆活力。这是一项艰巨的文化事业,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专家、走书艺人等一起共同努力完成。

[1]韦玮,韦俊云.初探翁洲走书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6(2):58-61.

[2]倪钟之.中国曲艺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231.

[3]关德栋.“散花”源流及其他[M]//曲艺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陈军.莲花落音乐研究[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2:1.

[5]傅惜华.曲艺论丛[M].上海:上雄出版社,1953:188.

[6]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5-86.

[7]段玉明.中国市井文化与传统曲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8]雷梦水,潘超,孙忠铨,等.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75.

[9]姜昆,戴宏森.中国曲艺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

[10](明)臧晋叔.元曲选: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58:119.

猜你喜欢
曲艺莲花宁波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云莲花灯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一图读懂宁波
莲花湖『变身』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