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授粉产业的开发

2012-08-15 00:45陕西榆林市种蜂场刘新宇
中国蜂业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蜂蜂群昆虫

陕西榆林市种蜂场 刘新宇

中华蜜蜂授粉产业的开发

陕西榆林市种蜂场 刘新宇

当前,我国广大蜂业工作者正在为保护中蜂、发展中蜂积极努力,客观分析为何群众养殖中蜂积极性较低的原因,其中中蜂生产蜂产品能力较低是制约中蜂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蜂由于采集力较弱、维持强群能力差、易迁飞等特点使得饲养中蜂管理不便且收益低。因此努力挖掘中蜂的潜能,以开发促保护应该成为振兴中蜂产业的重要突破口,笔者认为可以从中蜂授粉产业开发入手。

自18世纪中叶德国学者报道访花昆虫具有传粉功能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了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据报道,已知开花植物中约60%是昆虫传粉的,并且大多数为异花授粉植物。蜜蜂属昆虫因其具有社会性、群居性、采集器官特殊性、授粉专一性、可运移性、食物储存性、可训练性等特性而成为自然界传粉昆虫的主力军,在现代农业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蜜蜂授粉技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该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项独具特色的产业,实现了商品化。如美国1/3的经济作物依靠昆虫传粉才能结实。有些农作物几乎完全(90~100%)依赖蜜蜂授粉,例如杏、苹果、鳄梨、浆果、樱桃、猕猴桃、坚果、芦笋、胡萝卜、菜花、芹菜、黄瓜、南瓜、冬瓜、豆类、向日葵等。中蜂作为我国的当家蜂种,在我国蜂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利用中蜂授粉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项中国式的授粉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中蜂授粉的优势及前景

1.从中蜂资源角度看,中蜂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西南、中南、西北、华北及东北等地。野生资源丰富、民间养殖基础好,各地可就地取材,可以节省大量社会资源。

2.从中蜂生物学角度看,与西方蜜蜂相比,中蜂在授粉方面有许多优势:

(1)中蜂较耐低温,中蜂起始出勤温度为6.5℃,意大利蜂则为9.5℃。在气温为14℃时中蜂的出勤数量是意大利蜂的三倍,这一点对于设施栽培作物尤为重要。当前我国许多设施栽培条件不够完善,冬季温室温度往往偏低,用中蜂授粉优于西方蜜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冬季气温常波动在-4℃~10℃之间,在自然环境下,耕作效率低。我国的大棚封闭性差,没有人工加热设备,棚内温度常在10℃以下,使用意大利蜜蜂授粉,棚温过低,蜜蜂出勤率低授粉效果差。而采用中蜂授粉,由于中蜂能在10℃以下飞行采集,为大棚作物授粉效果较好。王凤鹤等通过对熊蜂、中蜂、意大利蜂为大棚草莓授粉的观察,测定其出巢温度、日活动时间、访花频率、单花停留时间、花粉移出率、柱头花粉沉降数目等。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后认为,中华蜜蜂为冬季及早春温度较低状态下大棚草莓授粉效果最佳。

(2)中蜂出勤时间长,由于中蜂出巢早,归巢晚,每天比意大利蜜蜂多1~3个小时,飞行敏捷,授粉频率高。对于作物的授粉十分有利。威尔玛(1986)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2300m的苹果花期观察东方蜜蜂及西方蜜蜂对同一地区的授粉行为并作比较,结果表明:东方蜜蜂工蜂每日授粉时间比西方蜜蜂长1小时,每次出巢飞翔时间比西方蜜蜂短6分钟,而在每朵花上传粉的时间也比西方蜜蜂短1秒,即每只东方蜜蜂每天为苹果授粉的效率比西方蜜蜂高1/3左右。

(3)中蜂抗逆性强,抗寒抗病耐热,对恶劣环境较易适应。特别对温棚内过冷或过热的环境抵抗力强。

(4)中蜂飞行半径较小,更容易定点、定范围授粉。在大棚作物授粉时撞棚现象较西方蜜蜂轻微。

(5)中蜂群体增殖快,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蜂群,更适合授粉产业。

(6)对于中蜂在采集行为上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植物,被误认为授粉专一性差的问题,杰兹等通过对东方蜜蜂所采集花粉的测定,结果是工蜂采回的花粉混杂率只有0.2~0.3%,与意大利蜜蜂一致。工蜂采集同一植物的重复率第2天为36%,第5天为13%;而意大利工蜂的重复率第2天为33%,第5天为13%,两者相似。测定表明:东方蜜蜂的采集专一与意大利蜜蜂相似,不存在采集专一性差的问题。

3.从生态学角度看,中华蜜蜂与我国植物协同进化数千年,我国各地的中蜂与当地的植物及气候环境相适应,其传粉行为与我国显花植物的的种类、花的形态密切相关。1972年以来,我国中蜂由于中囊病而减少,导致南方各省经济林木歉收,山区农民的各种瓜果类作物减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一直到1976年之后,随着中蜂群数的回升,瓜果类才恢复到原有的产量。显示了中蜂在授粉上的重要价值。但是我们一直忽视了这种价值。中蜂在我国许多地区担负起为植物授粉的工作。匡邦郁等通过15年在云南的观察统计:中蜂采访的植物达328种,隶属于25科。广东、福建等地利用中蜂为荔枝、龙眼、莲籽和水稻授粉,均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中蜂特别适于为秋、冬季棚室草莓、果树等授粉。黄昌贤、江杜规等(1984),使用中蜂为荔枝进行授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自然状态)平均单穗坐果率数为1.35个,无网蜜蜂自由授粉组平均单穗坐果率数为5.27个,网内强化蜜蜂授粉组为4.7个,网内人工授粉组为1.48个,4个组中无网蜜蜂授粉组坐果率最多,是人工授粉组及对照组的3.5倍以上。上述试验证实,中蜂对于当地的传统作物来说,是最理想的授粉昆虫。

此外,对于某些作物,中蜂具有不可替代性,如赵尚武等用中蜂为油茶授粉,并与意大利蜜蜂对比 ,结果显示:中蜂对油茶授粉的成果率比自然授粉高2~4倍,比意蜂高81%以上。油茶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经济油料林木,种植面积很大,也是我国优良的食用油源。油茶的自然结果率很低,利用中蜂授粉可提高几倍的产量。

以上论述表明,同其他授粉昆虫相比,中蜂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授粉昆虫。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08年我国设施农业的面积已增加到近400万km2,在保护地生产中由于大棚或温室内几乎没有授粉昆虫,作物授粉直接受到影响,出现结果率低、产量低、品质差等现象。这样就为中蜂授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为其他野生授粉昆虫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二、促进中蜂授粉产业应注意的问题

1.加大昆虫授粉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授粉意识

尽管中蜂授粉是一项促进农业增产重要措施,但我国农民大多对于昆虫授粉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耕作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农民的意识里缺乏“租蜂授粉”的概念,认识不到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提高品质的重要性。有的农民对蜜蜂授粉甚至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片面认为蜜蜂采花授粉只有蜂农得利,从而消极对待蜜蜂授粉,此外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视不够。蜜蜂授粉技术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配套技术,利用蜜蜂为大田和温室作物授粉,是我国城市“菜篮子”绿色食品工程的重要部分,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仍缺乏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意识,在大田和温室栽培的许多果蔬类作物上依然采用激素蘸花来促使作物坐果,而对使用激素有害人类健康等认识不足,蜂农也缺乏开拓授粉市场的主动性。大多数蜂农仍延续着传统的单一生产蜂产品的饲养模式。而在美国,有一半以上蜂群被农场主租用为农作物授粉,蜂农出租授粉蜂群的收入占养蜂总收入的60%。因此,应大力宣传应用昆虫授粉的优越性,促进我国中蜂授粉产业的形成。

2.积极扩展中蜂饲养量

近年来我国中蜂由于中囊病和西方蜜蜂的侵入而大大减少,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生态,而且对中蜂授粉产业产生严重影响。积极发展中蜂可大大促进授粉产业的形成,同时中蜂授粉产业的兴起一定能够刺激中蜂养殖的进步,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3.应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目前我国约30%的中蜂采用土法饲养,落后的饲养方式不仅产量低,而且管理极不方便。活框饲养对中蜂日常操作管理、转地授粉极为方便实用,应大力推广中蜂的新法饲养。

4.加大中蜂授粉的基础研究及政策支持

当前对于中蜂的基础研究滞后,特别是授粉效果试验研究少,具有说服力的试验结果不多。因此,要加强中蜂授粉的基础研究,特别要对中蜂给不同作物授粉进行细化研究,根据不同作物的花期、开花特点等情况总结出中蜂的使用量、授粉时间、蜂群管理等具体细则。鉴于蜜蜂授粉对农业增产效果显著,国家应对蜜蜂授粉业进行政策性扶持,鼓励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禁止农户在授粉蜜源开花期施用农药等。

5.注意养蜂者与果农菜农的协作及授粉蜂群的可持续利用

中蜂授粉不是养蜂者孤立进行的,而需要与果农菜农通力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由于二者默契与沟通程度不够,一方面,种植者缺乏正确、安全施用农药的意识,在作物花期使用高毒性农药,造成授粉蜂群大量死亡;另一方面,由于种植者缺乏蜂群饲养管理经验,不注意有关细节,造成蜂群迅速衰竭,授粉不良。此外,在我国很多地方中蜂授粉存在着“杀鸡取卵”式的授粉模式,即一次性卖给果农或菜农,不注重授粉蜂群的管理,使得授粉完成后尚有利用价值的蜂群被毁弃。这样既加大了授粉的成本,又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资源。

综上所述,通过开发中蜂授粉产业,对我国的农业、生态及中蜂产业,将会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应引起相关部门及人士的关注。

猜你喜欢
中蜂蜂群昆虫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借昆虫上课
“蜂群”席卷天下
蜂群自组网双信道频率分集多址接入协议
中蜂保护与发展
中华蜜蜂
昆虫的冬天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改进gbest引导的人工蜂群算法
昆虫们来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