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的几点思考

2012-08-15 00:47王红利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舆情舆论

王红利

(舒城县委党校,安徽 舒城 231300)

关于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的几点思考

王红利

(舒城县委党校,安徽 舒城 231300)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运用的不断创新,使得网络媒体不断突破传统媒体的既有规则和规范,改变了当今社会的舆论生态,改变了原有的执政环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深入了解和把握互联网媒体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领导干部 网络媒体 应对策略

据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1]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日益突显出它特殊的作用。它为公民参与政治、政府汲取民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它激活了民众的精神诉求,拓展了民意表达空间,对当今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网路媒体的能力,已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能力不足的表现

(一)观念不适应。过去,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新闻、信息的管理除了要当好“宣传员”外,还要当好“消防员”。即千方百计控制负面新闻,隐瞒不成就不惜动用一切关系和手段开展危机公关,或“围追堵截”,或金钱收买,或灭火封杀,总之,无论如何不让负面新闻刊登或播出。[2]但是,互联网技术特点已经让这种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不合时宜。传统媒体从结构上讲是层层把关、层层报批的金字塔管理模式,新闻信息容易被控制。但互联网互联互通的技术特点使得新闻信息呈现四个不可控性:一是新闻源头不可控。互联网任何终端都可以将新闻信息、图片、视频传送到网上,现在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随身的信息传送设备,随时随地发表新闻已经成为现实。二是传播速度不可控。一条信息、一个图片、一段视频弹指之间就可以传送到互联网上,这条信息在20分钟后就会传遍五湖四海。三是内容良莠不可控。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信息内容可以区别于现实生活,他不因为观点不正确或者害怕被笑话而不敢讲话,从而导致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四是舆论放大不可控。一个很小的事情,几个小时内在网络上能够形成相当规模的网络舆论,而这些舆论又在网民的讨论、转载下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蔓延、聚合成一个很大的事件。因此,面对庞大的网民队伍和互联网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应对观念,变“堵”为“疏”。

(二)工作机制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组织领导体系。网络舆情一旦出现,指挥缺乏统一性,多头指挥,决策迟缓,从而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导致网络舆论“一边倒”的现象。二是没有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舆情相关工作制度。没有形成网络舆情监测、舆情评估、应急响应、事件处置、舆情通报等应对舆情工作的流程图,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打乱战”。三是网络阵地建设落后。网站功能不全、信息更新不及时、维护技术不到位,双向沟通能力差,难以发挥引导舆论的阵地作用。[3]

(三)工作方法不适应。首先表现在领导干部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不足。当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舆论平台,如电子邮件、QQ、论坛、博客、播客等,而多数干部使用互联网仅仅局限于网页浏览,难以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其次表现在领导干部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不够。新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方法措施去管理新媒体,而不是使用删贴、封网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应对网络舆论。

二、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的策略

(一)更新应对网络信息的观念

网络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手段,一定程度上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思维方式和执政模式,是时代赋予领导干部的新要求。

1.要重视而不要忽视。领导干部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如果不能及时了解民意,我们党就失去了执政为民的基础,就会脱离群众。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4]领导干部懂不懂网、上不上网、用不用网,是具不具有现代意识、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一个重要体现。

2.要快速不要迟缓。互联网信息的飞速传播性、快速聚合性可以让一般舆论迅速升温为社会热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与新媒体传播能力相适应的反应能力,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大量事实证明,只有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才能掌握主动权,控制话语权,在最短时间内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打消网民的疑虑,就会使不实的传闻和谣言失去传播的空间和机会。

3.要主动不要被动。面对海量真假难辨的信息,网民如果得不到政府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鉴别真伪的依据,在谣言的蛊惑之下,舆论会迅速向恶性方面发展。而当一件事情在网上被网民炒得沸沸沸扬扬或者已经上升为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的时候,政府才出面应对,往往事态已是“覆水难收”。

4.要坦言不要讳言。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与其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不如坦诚相待,如实相告,这样反而能够争取理解,得到支持。[5]

(二)建立网络危机事件工作机制

领导干部有了应对网络媒体的正确态度,还应按照网络媒体运行的自身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

1.专业平台24小时舆情收集制。各级政府可引进平面媒体网络版监测软件系统,设定每日搜索监看范围,建立专业监测平台。对每日出现在传统媒体网络版、新闻网站、论坛、个人博客中的与本地有关的信息,根据头条、评论等进行定向抓取。由专人进行24小时监控,也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进行定向搜索。

2.分工合作制。对当前各种搜索引擎还无法定向监测的网络论坛、QQ群、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以及必须依赖监听监看手段才能获取信息的广电媒体,采取分工负责的办法,将不同网站、不同论坛、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进行任务分解,让各职能科局分工协作。每日定时向设立政府发言人办公室(新闻中心)进行汇总,重大舆情随时报告。

3.重大舆情监测奖惩制。这项制度是增大工作人员责任心的制度保障,要对漏报、瞒报、错报的相关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制度设计中必须要有相应的行政纪律约束性条款。同时,对及时发现、处理重大舆情动态的人员要给予奖励。[6]

4.制定舆情应对紧急预案。以地方政府名义,建立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相适应的舆情应对紧急预案,十分必要。舆情应对紧急预案要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为依据,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通常包括以下内容: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等级确定新闻发布应急响应分级;分级应急响应。包括何时启动、新闻发布方案审批、境内外记者管理、是否向上级新闻主管部门请示汇报;不同级别响应启动后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等。”[7]

(三)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1.做大做强主流网站。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是体现执政党意图的主阵地,充分占领和利用这一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于扩大执政党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意义重大而深远。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宣传工作这块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占领。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域门户网站、主流网站的建设,使之成为官方新闻、权威消息的发布平台,成为广大群众信赖的舆论来源渠道。

2.建立互动沟通平台。在网络这个开放的世界,任何网络意见都相当于公告天下,如果不能正确处置,就有可能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件。因此,党委政府应正确对待网络民意,敢于在网上建立自己的信息互动平台,主动邀请网友参与进来,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现在有不少党政干部都公布自己的博客或邮箱,为普通百姓向党政官员直吐心声提供方便。这是政治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民主的一大进步。网上了解社情民意、网上调查研究、网上征集智慧、网上凝聚合力,已成为一个成熟政治家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

3.设置实时的网络议题。网络议题设置是网络舆论引导功能之一,它虽然不能直接告诉受众怎样去想,但可以告诉受众想些什么,从而把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媒介所希望的方向上,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与整合。“例如2004年禽流感事件才见报道,新浪网立即作出反应,快速建立了禽流感专题报道中心,设置了相关的专题:‘内地禽流感防治’、‘台港澳疫情’、‘其他国家疫情’、‘禽流感防治常识’、‘图片报道’、‘综合评论’等几大版块,对于每条报道,网络受众均可发表个人评论。”[8]在舆论引导和宣传普及禽流感防治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良好效果。

(四)培养专业的网评员队伍

现代政府管理中,管理者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管理技能越来越专业化。网络媒体是人文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其最大的特点是高速地变化发展。面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不利于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形成的突发事件或话题,仅仅依靠领导干部关注网络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网络管理或应对网络的知识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培养专业的网评员队伍是时下的当务之急,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1.建立专家库。在出现网络事件时,聘请具有丰富网络知识、网络管理技能和其他专业的专家在网上作专题交流与讨论,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2.培养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指的是公众中有较高威望和较高社会地位、说话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人,只要他在网上发言,跟贴的人就会特别多,或者他的博客点击率特别高。这样一个群体对舆论的走向影响是相当大的,可以帮助网民从对舆论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3.充分发挥网评员的作用。网评员通过与网民交流互动进行软引导,可以起到“提供事实,解析真相,专业辨析,引导思想”的作用。这样一些群体的正面舆论可以使得负面的非理智言论越来越沉默下去,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目的。

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的折射,网络舆情是现实民情的表露。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成为组织、动员群众的沃土,只要我们能正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创新方法,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2012-05-16.

[2]唐卫彬.舆论引导: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秦亚欧.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分析[J].领导科学,2011,(2).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1/c_121612030.htm,2011-7-1.

[5]易炼红.直面网络“八要八不要”[J].党建,2010,(2).

[6][7]郭俊杰.公共突发事件中县级政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06-30.

[8]张志彬,王战平.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J].情报探索,2007,(8).

2012-05-18

王红利,中共舒城县委党校讲师。

马俊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舆情舆论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