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报专家审稿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2-08-15 00:44王艳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6期
关键词:审稿人学报稿件

医学学报专家审稿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王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乌鲁木齐 830011

为了提高医学期刊质量,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医学期刊专家审稿环节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指出缩短审稿周期、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优化审稿单的设计,切实提高专家审稿质量。

专家审稿;问题;对策

peer review;problem;countermeasure

学术质量是科学技术期刊的生命,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审稿质量直接关系到刊物的质量。审稿是审稿人认真审读并全面研究作者稿件而进行评价的智力鉴识过程[1],科技期刊的审稿一般采用“三审制”,即编辑初审、审稿专家复审、主编终审[2]。审稿专家是文稿科学性的把关者,创新性的鉴定者,稿件取舍的决策者,刊物质量的支撑者[3]。医学科技期刊涉及的学科和专业较多,涉及面广,专业细分程度高,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创新性与理论性强等特点。为了把好论文的质量关,相关专家的审稿是保证医学论文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专家审稿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现结合笔者在编辑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在专家审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审稿周期时限的不确定性

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医学学报审稿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另一类多是从事临床工作,并身兼教学科研等多项任务的专业带头人。一般来讲,医学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都是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他们的学术造诣精深,能对稿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公正的评价,但是有部分学者大部分的精力在临床工作中,同时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真正从事审稿的时间不多,难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稿件审回,而有的专家承担有多种期刊的审稿任务,他们更乐意为核心期刊审稿,而不愿意为一般的地方性期刊评审,严重影响了稿件的时效性。另外,编辑部送给审稿专家的稿件数量过多,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垃圾稿也送给专家评审,浪费了专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之产生厌烦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稿件的时效性。

应对措施:(1)编辑部要加强稿件的初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稿件进行一个初筛,确保进入专家审稿流程论文的可靠性和原创性,同时控制好送专家审阅稿件的数量,使专家能够有效的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这种做法能够减轻审稿专家的劳动强度,审稿周期也可以大大缩短。(2)编辑部可以根据自身期刊的发展要求,对审稿人队伍进行优化,对于那些审稿速度快、真正提出评审意见、对稿件负责任的专家学者,应大力宣传,编辑部可将作者得到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后的感激之情以及认真修改文稿的态度传达给审稿专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以增强审稿专家的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而对于那些长期不能按时把评审意见返回或经编辑部多次温和提醒催促之下都迟迟不能送回的专家要做一登记,在今后送稿过程中尽量少送或不送稿件给他们评审。(3)要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审稿专家考核评价、审稿质量登记以及审稿专家淘汰机制,定期对审稿质量情况进行评审,对编辑部内部的审稿专家库要进行动态管理,记录对审稿专家的评价,同时对于不符合审稿要求的专家要予以淘汰,并随时补充新的审稿人[5]。

2 审稿制度不完善

2002年9 月13 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文) 即规定: 有条件的学报,可实行同行专家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切实保证审稿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目前,大部分的期刊采用的都是双盲法,笔者认为,采用双盲审稿比较科学,一定程度上能杜绝人情稿和关系稿,编辑部也能由此得到更为客观真实的审稿意见,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很多专业学者对于自己研究领域或相关专业范畴的一些学者的学术研究方向一般是比较熟悉的,即使编辑部在送审稿件时隐去了作者的姓名、单位及基金项目等基本信息,可能也难以做到真正保密,由此发生的偏倚不可避免。

应对措施:(1)编辑在送审稿件时避免送给作者的导师或其他熟人,尽量采取交叉送稿或异地送稿,这就要求编辑部不能仅限于自己的小范围,尤其是高校学报,应多渠道、多方面的选择审稿专家,充实自己的专家库,可以通过网络、作者群、现有审稿人推荐、学术会议、对口支援等多途径积极联系新的审稿人,然后根据自身期刊审稿要求,筛选出在某一专业有较高建树,业内口碑好、学术严谨、具有强烈责任心、有一定审稿经验的专家。(2)编辑部在考虑审稿人条件的时候,可以启用一些工作在该领域科研第一线的副教授、博士、博士后及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审稿人,也可以吸纳少数刚退休,但仍积极关注学报发展、对期刊工作充满热情的教授作为审稿人,他们的社会兼职少、时间相对较多,审稿的积极性很高,审稿也迅速,也能提出较为细致和针对性的意见。钱越等[6]对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的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等期刊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刊出的稿件4060份审稿单进行了整理分析, 审稿者年龄小于50岁(35岁~49 岁 )为 A 组,年龄 超过50岁(含50岁)为B 组,A组审稿单数量占审稿单总数量的 19.3 %,与B组80.7 %差异较大,但在审稿意见所涉及的项目方面, A组为2 852条, 占总项目数10 706的26.6 %,与B组的73.4 %的差异较人数方面悬殊。这说明在接受新事物、多方面观察事物方面,A 组涉及范围广,思考空间大, 体现了年轻的审稿专家思维活跃、头脑敏捷的优势。有学者曾认为:审稿专家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资深专家知名度高,担任社会职务多,难以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审稿,因此,有必要吸收特别是有些责任心较强、且专业水平较高有潜力的中青年专家参加期刊审稿队伍。

3 审稿意见不合规范

医学学报涉及的学科和专业较多,面广,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医学审稿专家时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该文章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目前,审稿专家在填写审稿单时常出现的问题是:(1)审稿随意性很强,给出的审稿意见过于简单,如“该文内容有新意,同意全文发表”、“有创新、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数据来源可靠,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等含糊字样。或仅给出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意见,这些对于编辑部而言,可用信息很少,几乎无参考价值。(2)目前,学术期刊的审稿单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期刊的审稿单都是由本编辑部自己制作的, 编辑向审稿专家说明的审稿要求和说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些期刊的审稿单重点不突出,设计不合理,划分过细、过滥,主次不分,导致专家审稿时重点有所偏倚,从而降低审稿质量。Nick 等[7]认为 ,应该组织一些流行学和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参与审稿。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随着医学科研的发展,对科研结果和推断要求的提高,目前大部分的医学论文都要涉及医学统计学方法、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的方法,所以很多审稿单的设计条目中都有“数据处理”分类条目,要求审稿专家对文中数据部分的处理正确与否作出合理的判断,但尽管如此,不同专家在对医学统计方法如何合理运用的理解上可能有差异,已发表的文章中统计学方法滥用、误用的现象仍层出不穷。有的审稿专家能在审稿意见中指出统计学的错误,并写明应该用的正确的方法,而有的专家仅写出“数据处理“合理”或“不合理”的意见,还有的对于此条目就不做回答,由于统计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论文的学术质量,因此,这部分评审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

应对措施:(1)编辑和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十分重要,加强专家的培训工作。宣讲审稿制度、审稿的职业道德、审稿的具体规范、审稿工作的方式方法等,确保审稿工作的完善性,遏制审稿失范。明确专家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确保专家审稿的积极性、主动性[8]。(2)编辑部要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审稿单,笔者认为,一个合理而全面的审稿单应包括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和对各项目的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学术水平、理论实用价值、文字结构、发表形式等的总体评价,题名、摘要、关键词、科研设计、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图表、讨论、参考文献等的分类评价。在最后的意见栏里,应提醒审稿专家写明稿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体的修改意见,尤其是对稿件的内容是否有创新,是否有实用价值,专家应具体写出创新点在什么地方,价值在何处体现,并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家的学科领域的智力优势,为提高审稿质量提供保障。(3)针对专家审稿过程中对医学统计学方法运用不能准确判断的情况,编辑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聘请专门的统计学专家为稿件把关,凡是涉及统计学方法的文章,都请统计学老师审阅,以保证刊发论文统计学应用方法的正确性。

[1]张峻瑜.谈学术期刊审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3):23~26

[2]朱美香.遏止审稿失范提高审稿质量[J].编辑学报,2004,16(3):180~181

[3]赵更吉,马宇红.用“第三只眼”看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人[J].编辑学报,2006(5)

[4]刘玉姝,陆芳,何亚楣,等.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0,22(5):443~444

[5] 陈青莲. 科技期刊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有效途径.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105~107

[6]钱越,侯存明,崔晓兰,等.从审稿者年龄与审稿意见看审稿队伍建设[J].编辑学报,2001,13(5):277~279

[7]Nick B , Susan Van Rooyen , Fiona G,et al What makes a good reviewer and a good review for a genernal ? [J]. JAMA,1998,280:231~233

[8]付中静,刘雪立,方红玲,等.医学期刊审稿中常见问题解析[J].医学信息,2011,24(5):2540~2541

Common Problem Analysis and Response Measures of Reviewing Medical Journal

Wang Yan Authors’s address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830011,Urumqi,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journals, the common problems of reviewing medical journal are analyzd, and proposed corresponding measures.Pointed to shorten the reviewers cycle, to improve reviewer system further,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reviewers single, and the reviewers qualitye would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6.073

王艳(1981-).女.山东人.中级职称.硕士。

猜你喜欢
审稿人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