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012-08-15 00:44辛艳訾桂峰李强山东省潍坊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61061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6期
关键词:潍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辛艳 訾桂峰 李强 山东省潍坊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61061

潍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辛艳 訾桂峰 李强 山东省潍坊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6106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当前,潍坊市正着力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立足当前、应对危机、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手段,更是面向未来、着眼长远、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是战略性和新兴性的有机统一,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对经济社会全局有重大影响,而且对长远发展也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潍坊实际,因地因时制宜,全面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 潍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地质勘探等七大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重点培植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半导体照明、新医药及生物、新兴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高技术服务业等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潍坊市根据全市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状况,确立了重点培育发展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海洋化工等“四新一海”五大新兴产业。近年来,潍坊市大力实施高新技术赶超战略,全市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得到较快提升,五大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1.1 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拥有国家备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仅80家。2009年全市国家备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2010年全市国家备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5家。今年,全市国家备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8家,3年内数量增长了3倍多。

1.2 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占比提高。随着我市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工业经济中份额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市产业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526.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1%。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846.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35%。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14.16亿元,同比增长31.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92%%。

1.3 产业结构相对集中。2010年,在潍坊市被纳入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36个行业中,已形成汽车整车制造、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合成材料制造、橡胶制品、专项化学用品、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医药制造、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锻件及粉末制品、通信及电子设备等10个优势行业,产值达到2120亿元,占到高新技术产业总量的80%。其中汽车整车制造规模达到565亿元,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达到374亿元,合成材料制造达到300亿元。

2 潍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潍坊市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但与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主要问题和不足表现为:一是产业政策体系欠完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尚未形成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统一的规划体系,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约定。各地、各行业、各部门的规划细则尚在谋划当中。培育新兴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支持引导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策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二是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足。我市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快,但经济总量偏小,对整个行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新兴产业企业总体规模依然偏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新兴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拥有自主知识权的项目不多,许多企业无力自主创新和技改,企业低层次运营,缺乏核心竞争力,高技术产业聚集度不够,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不足,除极少数大型企业的某些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外,绝大多数高技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四是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环境尚需优化。由于新兴产业所属门类较多,行业较为分散,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以及培育和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科技人才等要素都需要合理布局。

3 发展潍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潍坊既不能漠然视之,坐失良机,又不能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行业发展潜力、产业带动效应、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化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实际,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切入点,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施一批技术领先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动潍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1 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保障。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法律法规。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科学的创新考核体制和正确的目标导向。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励政策,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引导和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和倾斜,激励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2 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未来潍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在有条件的开发区或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整合具有共同设备配套需求的技术研发企业,建设经济型特色服务平台;引进专业平台技术服务公司进入开发区或产业集聚区,实行专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在完善和提升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创新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强化产业孵化功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3.3 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围绕国家和省制定和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有利时机,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潍坊布局和落地。加强潍坊与央企合作以及省部科技合作。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大专项建设。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专项规划,加大重大新兴产业项目的建设调度和协调工作力度,确保重大项目及时有效推进。

3.4 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一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扶持专项资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二是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创立省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一批市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引导一批市内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潍坊拓展风险投资业务。三是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直接融资。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利用市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3.5 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战略。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不断创新的政策环境,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吸引和培育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6 全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机遇,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招商计划,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注重引进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科技附加值的项目。

[1]林伯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三大挑战[J].中国科技产业,2010;11

[2]杜小民,高洋.关于发展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8

[3]余仲飞.浙江.立足基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今日科技,2010;9

[4]孟祥芳.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研究—基于天津的实证分析[A].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5]沈宁宁. 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2009;02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6.077

辛艳,女,1985年出生,聊城大学本科毕业,山东省潍坊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潍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潍坊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提高战略性矿产供应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战略性矿产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讲话
潍坊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析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