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线索价值判断管窥

2012-08-15 00:43林志龙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价值思维

□ 林志龙

(闽北日报社,福建 南平 353000)

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的获取,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同样一个新闻线索,有的记者如获至宝,有的记者却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这反映了不同记者的感觉器官对周围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应该说,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是衡量记者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准确,才能将有价值的新闻“吃干榨尽”,否则,则有可能与新闻失之交臂。

从宏观角度判断新闻线索价值

新闻线索虽然只有某个事实的片段或概况,但它可以给记者指明采访的大致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应该拓宽思维、延伸视角,也就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判断。这为记者及时获取高“含金量”的新闻奠定基础。

全国道德模范朱邦月这一典型人物的挖掘,就显示了记者准确判定新闻线索价值并将其充分挖掘,最后取得成功的一个实例。

2006年4月的一天,《海峡都市报》记者听朋友说,在邵武煤矿,有个退休工人老朱,他所做的事情让大家同情又感动。当时了解到的情况是,朋友早逝后,老朱和朋友的妻儿组成一个新家庭。几十年来,他一人默默照顾着患有绝症而失去自理能力的朋友妻儿三人。随后,《海峡都市报》记者和电视台的两位记者驱车前往邵武采访,并率先推出一个整版的“特别报道”《邵武一残疾退休工的诺言人生》,报道朱邦月的事迹。2006年,朱邦月被确定为“感动福建”候选人后,《海峡都市报》记者再赴邵武市采访,推出一整版的“感动福建”2号候选人朱邦月的故事——《搀着朋友的绝症妻儿,他走过了39年》,并获得当年福建新闻通讯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这条新闻线索的挖掘,反映了记者较强的新闻敏感和对新闻线索的准确判断。朱邦月以一条残缺的腿,照顾了朋友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妻儿三人长达数十年。那种信守诺言、不离不弃的人间大爱,是我们需要弘扬的主旋律,也是不断追求的时代精神。正是记者从宏观角度判断新闻线索的价值,使这条新闻被充分挖掘出来,并引起巨大反响。

从宏观角度判断新闻线索价值要求记者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吃透“两头”,即对上头政策烂熟于心,对下面民情了然于胸。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新闻线索是记者到基层采访过程中撷取的。所以,走基层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记者应该勤下基层,多观察、思考,多收集线索。但是,面对众多线索,记者价值判断的立足点应该要高,也就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判定。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准确把握新闻线索,并进行充分挖掘。

从各类信息中捕捉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捕捉是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完成的,人际传播的特征就在于符号互动。记者要在符号互动中捕捉新闻线索,必须靠灵敏的嗅觉,也就是较强的感知能力。在新闻实践中,那些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并获取新闻的记者,都是新闻敏感能力强,有着灵敏新闻嗅觉的佼佼者,他们的上稿率必然比别人高,并在竞争激烈的新闻传播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嗅觉灵敏并非要记者具有特异功能,而是记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用心挖掘,这样才能捉到“大鱼”。有一次,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对市里的投资环境进行调研,笔者参加了这次调研活动。这是一次普通的调研,参加的领导规格也不高,按常规发个“豆腐块”就可交差。可是,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却留了个心眼,捕捉到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即南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园企业为审批时间太长所困扰,有的企业直至开工生产还未办结有关手续。次日,笔者冒着瓢泼大雨来到高新区进行补充采访,并在头版头条刊发消息《高新区遭遇慢节奏》,引起很大反响,这也为市里后来推出的联审制起到助推作用。此消息还获得当年福建新闻奖和南平市新闻奖一等奖。

这条独家新闻的挖掘,靠的就是灵敏的嗅觉。记者要做一个对线索敏感的有心人。一个有价值线索的获取,往往是记者在接触各类不同的信息时,及时过滤无用信息,吸取有价值信息。这种吸取靠的就是对宏观政策的把握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也就是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感。这种敏感能力,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影响新闻线索价值判断的因素

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是记者采访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不同的记者由于其敏感程度的不同,对线索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但是,对线索的价值判断却能决定一条线索的命运。有的记者把握好了,就可挖掘出独家新闻,有的记者把握不好,就会一无所获,两手空空。影响新闻线索价值判断的因素有以下三点:

感知能力。感知能力是记者必须具有的一个基本素质,感知能力强的记者,对线索的价值判断能力也强。反之,则会影响线索的价值判断,不能及时获取线索。朱邦月这一典型人物的挖掘就可略见一斑,朱邦月在邵武生活了几十年,可是这一典型一直未能得到发掘,直到朱邦月小儿子朱邵华的网络小说《我的父亲不是生父》的发表,才引起大家的关注。《海峡都市报》记者能够先知先觉,敏锐地感知这一现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道德模范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崇尚道德。而道德模范则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是我们这个社会引领道德风尚的指针。所以,这一线索极具开掘的价值。可惜的是,当地媒体没有及时把这一题材挖掘出来,而让《海峡都市报》捷足先登,留下遗憾。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地媒体记者感知能力的不足。

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与新闻价值判断密切相关,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编辑在策划选题、安排版面时,是以新闻价值作为报道的标准。然而,不同的编辑对同一新闻线索的看法也具有差异性。也就是说,编辑在稿件编辑、版面处理上,体现着一定的偏向性,这个偏向直接影响稿件的报道效果。事实上,不同的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处理都不尽相同,这体现不同媒体的特色。但是,我们也时常看到对某一新闻,特别是重大新闻处理失当的例子。这些都是感知能力的强弱对新闻线索价值判断的影响,继而影响新闻的报道效果。

思维方式。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常告诫年轻记者“脚板底下出新闻”,就是要求记者常走基层、摸线索,这样才能捉到“大鱼”。事实上,很多年轻记者在基层还是“两眼一抹黑”,究其原因,是记者思维方式的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应该掌握逆向思维,就是遇到事物倒过来想一想,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发现人家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或者找到人家所不曾采用过的表现形式。在新闻实践中,除了事件性新闻外,记者遇到的大多是非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价值判断更须在思维方式上有所突破,否则就很难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在编辑部,我们常听年轻记者说:“手头没有东西可报道。”于是,他们干脆在办公室坐等新闻。更有甚者,有的记者得到一点线索下基层后,遇到情况变化不是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采访报道,而是两手空空地回来。可见,记者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其对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准确判断新闻线索的价值,需要记者改变思维方式,冲破思维禁锢,这样才能在沙里淘金。

知识积累。记者应该是个杂家,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直接影响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知识广博,就能及时、敏锐地获取有用信息;知识贫乏,有价值的信息你也会视而不见。

首先,记者应该具有理论知识修养,深厚的理论知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新闻线索的价值。其次,记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修养,这也是其必备的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迅速找准新闻点,从而顺利展开工作,率先获取新闻。再次,记者还应具有基础知识修养。知识广博能够让记者迅速熟悉情况,进入角色,对新闻线索能够看深、看透,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价值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探索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应用探讨
浅谈基层媒体记者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闻线索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