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导读法对语境教学的影响

2012-08-15 00:49万红雨
中学语文 2012年33期
关键词:语境教学法文章

万红雨

一、导读法渗透着语境教学理论

钱梦龙对语文阅读教学法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三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原则的“语文导读法”。语文阅读教学从传统的“讲读”到“导读”,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更新,学生、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改变,是“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一次‘阵地转移’”。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特定的语言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借助实际语境,在语境的熏陶感染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教师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必须把学生作为交际对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给他们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一点上来看,语文导读法不无语境教学精神。

其次,“教师为主导”,表明教师是教学的实际操作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钱梦龙说:“教师在跟学生接触的时候,在以自己的‘导’影响学生的时候,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体察洞悉学生的心灵奥秘,敏于发现和把握学生内心深处细微而又隐蔽的情感波澜。”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在不同的课堂语言环境中、在不同的课堂情景中,高度重视这些给学生带来信息冲击的因素。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据此创设虚拟语境,利用当时当地的语言环境实施教学,使“教师为主导”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真正实现。可见“导”就是“因势施导、因境施导”,这与语境教学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

再次,“训练为主线”。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牵连”是靠训练来完成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必须有一个媒介,处于这一过程两端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传递信息,没有所谓起点和终点,这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语文课堂中的训练又离不开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虚拟语境等,因此,以“三主”为精髓的导读教学法无不渗透着语境教学理论的精神。

二、导读教学中语境教学特点的体现

语境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它具有真实性、制约性、伴生性。这些同样体现在导读教学中。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情感的表露都是真实的。教学都是在一种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这种语境是真实存在的。不同的课堂、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地点所呈现的语境也都是不一样的,师生正是在这些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传递信息。而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的导读教学更遵循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这一原则。教材是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材料,学生学习的内容来源于此,教师教授的内容也来源于此,生活在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时更是客观真实的。

其次,语境教学必然是在某一种语境中的教学,课堂语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制约性。课堂语境是发展变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导读教学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共同解决,而学生提出的问题终究具有跳跃性,教师要妥当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能脱离课本,因而课堂教学受到课堂情景、学生认知水平等的制约。

再次,语境教学中又具有伴生性。在上课之前教师就根据课堂语境因素对每次课做好了预设,这些预设应该是占了一堂课的70%的部分,课堂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应该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按照预设的内容学习,但还有这30%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导读教学实施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可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有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提出自己的问题,问题伴随着教学的进行生发。

三、导读教学中语境教学原则的体现

“语境教学除了要遵循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习得和学得相结合、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等语文教学原则外,还要根据语境因素的有关要求,遵循目的需要原则、合作原则、得体原则等。”在实际教学中,钱老师遵循这些原则,使导读教学更具艺术魅力。

教学中一切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的引导围绕着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围绕着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由于某些特殊交际目的的需要,往往必须利用特殊的语境来协助教学,将单一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姿,这同样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交际过程中需要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自身主动地与教师合作,更需要生生之间的有效合作,缺少了合作的课堂将不堪设想。钱老师往往不按照传统的教授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前让学生们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类,整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完成的,学生提出疑问,再由其他学生讨论解决。老师只是一个倾听者,在关键的地方稍作提醒,师生之间不仅有了合作,生生之间也有了合作。合作中又以生生之间的合作为主,师生之间的合作为辅。

最后,在语境教学中还应当遵守得体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应当得体,因为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是在间接地向学生传递做人的信息。钱老师是一位十分和蔼可亲的老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始终都是平和商讨的语气,对于学生的错误或者不当都是委婉地指出,面对争论更是毫不偏袒。像“记得很准确”,“你的语感不错”,“这就对了”,“说的好极了”等等鼓励的话在钱老师的课堂上使用得是十分频繁的,这样,学生对自己才会有自信,才会更加热爱学习,这也就是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了。

四、导读教学中语境教学法的运用

教师实施教学法的对象是学生,要顺应学生这一特殊语境因素,就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文章类型、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法。在语境教学中,“主要有上下文教学法、情景语境教学法、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认知语境教学法及虚拟语境教学法等。”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教学就广泛运用了语境教学法。

上下文教学法是一种较传统的教学法。基于中华语言文化自身的特点,对文章的理解必然要从文章出发,紧扣文本,围绕文章解决问题。老师将“教”变为“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中还有很多因素都属于情景语境,充分激发运用情景语境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钱梦龙老师在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中,课前两分钟请学生把10幅教学挂图张挂在黑板上,并故意把次序搞乱,在每幅图下方有小标题用纸片挡住,并计划用一节课完成这篇课文。于是老师请学生们依次描述这10幅图,学生们都觉得太困难了,在老师的宽限下阅读课文10分钟后,请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时间、求知欲、老师的刺激之下,都十分认真地完成阅读,而且描述得十分生动详细。同样是运用了伴随物参与课堂,钱老师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很轻松地给学生上了一课,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对这样枯燥的说明文不再害怕了。

教学同时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不同的文章、不同的社会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的因素。一篇文章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教学时就要根据这种语境去理解文章。如在《故乡》这一课教学中,钱老师在课堂伊始提问学生:“《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学生自然找到文章的写作时间,推出写作背景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大的社会背景又推出小的社会现象,农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学生明白了这一时代背景,对下面问题的理解就轻松多了。将文章放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中心。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是基于文章本身,知人论世,全面解读作品。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考虑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群体都有不同的认知程度、阶段和速度,教师要认识到并发挥这一差异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认知语境教学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利用已学的知识帮助学习新知识,学会联想创新,巩固旧知识。钱老师的《死海不死》一课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教学方法。如下面这一部分实录所示:

生: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们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

1.地理位置

2.得名原因

3.海水趣事

《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在回忆复述文章的同时,建构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掌握了说明文的方法。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解决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开放。

由于学生视野、价值观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有些情境需要教师来精心设置,创设虚拟的语境。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抓住特点说明事物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虚拟语境:

师:你们今天上课以后回到家里,如果爸妈问起:“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长什么模样啊?”假如有个傻学生这样回答:“钱老师嘛,脸的中间有个鼻子,鼻子上方一对眼睛,眼睛上面还有两道眉毛,鼻子之下是嘴巴,头部两侧各生一只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

(教师话未说完,“教室”里早已笑声不断)

师:你们说说为什么笑?

生:这是每个正常的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

生: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

师:说得对啊!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

导读法对于语境教学的影响,可以说是积极而有力的;对于语文教育艺术的影响,则更让人惊叹。而这种从导读法中所体现出来的语文教学艺术充满着语境教学气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正表明导读教学理论是一座富矿,值得挖掘、提炼的东西很多。我们深信,从语文导读法中提炼出的语境教学理论,一定也会像导读法那样,为语文教育注入更新鲜的泉流,为实现有效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语境教学法文章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