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族服饰视野下的青海旅游开发

2012-08-15 00:49青海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喻素姣
中国商论 2012年20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族服饰服饰文化

青海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喻素姣

江西省婺源茶叶学校 万玲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很多内容都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而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民族服饰。青海省境内民族众多,服饰缤纷。如何更好地找出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1 民俗服饰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1 民俗服饰文化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民俗服饰文化更以其独特、多彩、鲜明的民族特征占领了民俗文化十分醒目的位置,成为民俗旅游中重要的一环。

1.2 民俗服饰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刘锡诚认为,民俗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广义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民族服饰以其特定的传统民族特征,集民族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为一体,充分反映并体现着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配件等方面。

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民族服装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将会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而民族服饰中浓郁的文化气息更能升华民俗旅游,可以发展成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2 青海民俗服饰旅游的现状及资源

2.1 青海民俗服饰旅游的现状

(1)开发民俗服饰旅游是由青海省的省情决定的。面积大、地域广造就了青海省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不同的地域风光,青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钟灵神秀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生活,创造了青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青海少数民族居住相对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较完整。开发民俗服饰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青海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倾向,为青海开发民俗服饰旅游,建立旅游名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旅游能开拓视野,换取另一种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是对过往职场生涯中已经累积的压力的一种淡忘和自我调节。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30%的外国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化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少数民族风情的则占70%。说到民族风情自然包括了不同民族表现迥异的衣、食、住、行,在这些有关民生最基本的内容当中,“衣、食”显然更具有旅游产品的开发价值和可行性,而“衣”的储藏价值是不容质疑的。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了“民俗风情游”,标志着我国民俗风情旅游已进入黄金季节。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青海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04倍和2.67倍,年均增长16%和23%。2011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和外汇收入分别为92亿元和2620万美元,同比增长均为30%。“大美青海”一系列旅游亮点的推广让青海在国际国内的旅游地位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品牌。

(3)青海发展民俗服饰旅游的前景。青海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是少有的。只要充分开发利用,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也必将成为青海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经济开发项目。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招揽游客,而民族服饰又以其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更加容易引起游客的兴趣和关注。

虽然许多民族都不是青海特有的,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一民族在不同区域的差异化表现也具有很大的对比研究价值。

有数据表明,青海旅游正在逐步迈向蓬勃发展的时期,青海省必须紧紧抓住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特别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帮助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难的突出问题。

2.2 青海具有丰富的民俗服装旅游资源

(1)民族众多。2010年全省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除了汉族以外有33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6.98%),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又有只在青海本省才有的特色民族,青海省发展民族服饰旅游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2)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青海各民族服饰风格迥异,款式独特新奇,色彩艳丽缤纷,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青海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土族服饰的特点集中在妇女的服饰上,他们头戴全包织锦毡帽;身穿由红、黄、蓝、绿、紫、黑、白等色组成的彩虹袖衫,腰缠大包腰带,两条绣花腰带吊在腰后,普通的妇女服饰和新娘装也有着很大的差距,新娘服饰更加艳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土族服饰也有较大的区别。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对比挖掘和整理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藏族的服饰随地域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大都以藏袍为主,其具有长袖、大襟、宽腰、无兜等特点。里服均配有黑褐色的缎面,下摆及大襟等处向以水獭皮猫的锦缎边,而且,其装饰品极多。如:男人腰间一般配有精致的藏刀,妇女宜佩戴耳环和项链为主,特别是妇女的辫梢用嵌满宝石之类的辫套套住,垂于背后或别在腰带下,辫套镶有银盾、银碗、琥珀、玛瑙等饰品。

2.3 民俗旅游发展环境良好

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壮美、民族众多、文化多元,造就了青海省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在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下,青海的民俗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3 青海民俗服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3.1 存在的问题

青海的民俗服饰文化的开发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还不能充分体现青海民俗旅游文化的精髓,其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民俗旅游项目逐渐向大众口味靠拢,传统工艺也渐次让位于工业化大生产,以至一些民俗服装的本色与乡土气息逐步弱化。

民族服装的展示更多的体现在一些以表演为主的节目演出上,表面上看起来颜色鲜艳,观赏性较强,但缺少了相应的文化品味。再加上为了突出舞台效果,频繁使用一些非传统的制作工艺,服装的民族特色已经大打折扣,又因为解说不能很好地跟进,游客不能很好地区分不同的民族服装,多半只能照几张照片,根本谈不上可以领略民族服饰的文化意韵,所以不能达到更好的创收目的。

(2)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服装旅游品雷同化。比如向外大力推广的藏族的服装服饰以哈达、富有藏族风情的藏刀、宗教特色的一些小的挂件以及各种妇女饰品为主,而这一类产品西藏、陕甘地区都有,宣传也多在高原无污染、绿色产品上做文章,缺少科技含量和更多吸引游客眼球的卖点。

(3)过度开发,追求经济效益,人为稀释了民族服饰中最应保持的东西,比如将一些现代服饰材料盲目地渗透入民族服装中,而降低了民俗服装特有的风情的纯度。

工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如何保持少数民族的异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与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

3.2 解决的途径

(1)挖掘潜力与创新并举。全面发掘民俗服饰文化,深入基层,扎根民间,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引导正确的旅游发展方向,在民俗旅游方面,快餐文化不会长久,改变民族服饰单一为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各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让游客能完全放松的融入到民俗文化中来。旅游本来就是一种集消费与娱乐为一体的行为,能够外出旅游的人本来不会过于计较花费的问题,但更在乎消费的东西是否有收藏的价值,所以旅游纪念品切忌粗制滥造。

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于不顾的行为发生,民俗不是低俗,大俗即为大雅,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进行低俗的迎合,这样才能符合青海省的省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2)从内容和外在形式上不断丰富民俗服饰旅游。现有的旅游方式多以民俗服饰设施、民俗服饰陈列为主。民族服装没有成为独特的旅游热点,只是作为其他的民俗旅游的点缀而存在。

民俗旅游特有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满足了游客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带来地方的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旅游方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能够暂时忘记平时的生活、工作环境,通过旅游短暂地感触不同的人生经历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民族服装可以让游客直接接触到不同的民族风情,通过试穿,与一些近似的民族服饰之间的对比和细节的不同处都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特色与不同之处。甚至于亲身体会民族服装的某一道制作工艺,可以亲身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情,在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中得到全新的感受,更能提高游览项目的受欢迎度。青海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风景如画,再加上各种少数民族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时间多少有些跨度的节庆活动,良好的服装与服饰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

突出重点,要以青海省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为主。服装必竟不是小东西,对于长途旅游的人来说携带不便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可以从玩偶或婴幼儿服饰上入手开发新产品。服饰的开发也可以走系列化的道路,就像是“芭比”系列。比如从幼儿时期的鞋袜、衣帽到长大以后的配饰,以精巧取长。还可以在一些特色产品上进行开发,比如较有声名的互助酒厂的七彩互助,可以分小瓶包装,同时开发一些围巾、手套、帽子等具有一定土族服装色彩的精致新产品作为系列产品推出,价格不会太高,又利于携带,便于旅客选择,通过到位的宣传,会成为游客收藏和馈赠亲友的首选商品。

(3) 注意培养民俗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旅游作为青海省的一个重要产业,要在市场中取得和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青海省注意人才的培养、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青海民族服饰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一代一代人的口授身传,又加上没能形成自己的旅游服饰产业,所以人才的流失十分严重,更有甚者,一些传统的民族服装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高校如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等已积累了一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在此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服饰的研究和开发也必将大大促进青海乃至全国民族服饰旅游业的发展。

(4) 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服饰旅游。要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对应的开发策略。市场有效的开发在青海很难通过民间组织进行,需要政府的介入,通过组织专业人才的研究工作进行有力的推进。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对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服饰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展现给大众相关的信息。青海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不同的侧面对青海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但对民族服饰在旅游商品开发中的作用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在以后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入。

青海省只有少数几个本土特有的民族,大部分的民族在外省都有,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比较出不同,选择优势进行宣传和开发,这一领域的服饰开发从文化的角度上说来仍然拥有无限商机。

(5)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民俗服饰旅游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如果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它所独具的民族特色,就会枯竭甚至消亡。加大力度科学合理地对民俗服饰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民俗服饰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地规划商品的产出量,不可因为数量的过多而做烂。

制定每年民俗服饰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服饰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保护民俗服饰文化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辩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服饰被庸俗化。

总之,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青海民俗服饰资源的基础上,对本省的民俗服饰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用科学的指导方针,使青海的民俗服饰旅游成为拳头产品,持久的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为青海的旅游添上亮丽的一笔,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同时让青海的民俗服饰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青海省2001-2011年年度统计公报.http://www.qhtjj.gov.cn/tijb/ndgb

[2]李树民.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任务[J].旅游学刊,2009(7).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族服饰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