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研究

2012-08-15 00:49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毕云霞
中国商论 2012年20期
关键词:壁垒出口绿色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毕云霞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用关税保护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隐蔽的、模糊的、不确定的政策、措施保护本国市场、保护本国利益。他们打的旗号已不再是保护某一国的市场,不再是保护某一商品,而是强调保护人类及生存环境,设置了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 “绿色壁垒”,“绿色壁垒”逐渐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的主要手段。

1 中国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绿色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有限资源以及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

“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第一,全球环境状况日趋严峻。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破坏、污染等日益加重。据统计,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而丧命;有8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病,每天有2.5万人因此而死亡。[2]全球环境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掀起了强烈的环保浪潮。第二,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人的这些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遭受来贸易绿色壁垒也是在所难免的。第三,发达国家掌握先进技术,它们可以在卫生条件、环境保护、安全操作、以及保护消费者等方面,根据自己的科技发展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制订技术措施或法规,其主动性十分明显。发达国家颁布的标准、法规和程序在客观上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形成了技术贸易壁垒。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有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往往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在相关研究和技术措施制定上必然滞后于发达国家,它们通常是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法规。

2 “绿色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2.1 消极影响

(1)缩减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量。中国的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普遍设置“绿色壁垒”,使中国许多产品因残留不达标等问题而出口受阻,由于很多蔬菜水果等产品在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设定的标准,导致中国产品出口大量减少,出口速度日趋缓慢,这样也间接的导致了我国出口市场在逐渐缩小。

(2)削弱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产品出口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依凭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产品出口贸易占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是随着“绿色壁垒”的实施,发达国家对生产、加工、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苛刻要求抵消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增加,严重抵制约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中国的产品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3)增加了中国产品的贸易纠纷。虽然“绿色消费”理念已经被世界各国认同和接受,但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品,滥用“绿色壁垒”设置障碍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趋势。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法规和标准上都优于中国,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设立技术标准等各种门槛来控制农产品的进口。不仅恶化了中国产品对外贸易条件,也增加了中国产品的贸易纠纷。

2.2 “绿色壁垒”对产品贸易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绿色技术标准制度是“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产品要想突破“绿色壁垒”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就必须要求产品企业改善本国技术设施,引进国际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和产品环保标准,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2)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进而人们把目光聚焦到绿色食品上。随着绿色浪潮的来临,国际农产品贸易必然会转向绿色农产品行业,进而引导中国农产品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力发展高效和生态农业,控制化肥和农药等的使用,注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 中国出口面对“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3.1 增强国民环保意识,积极发展生态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质量合格已经远远达不到人们的要求,环保意识逐步增强的人们对于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品给予了特别的青睐,绿色产品势必将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产品出口必须要适应这一形势,要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保护环境,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同时,面对国际上对进口产品的“绿色壁垒”限制,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鼓励技术创新。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像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高山蔬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严格按照国际技术标准,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生态化,全方位地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开展国外商标注册和产品质量认证。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管理制度。

3.2 政府应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1)政府应加环保及技术的资金投入,做好产品产地的环境评估,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2)政府应实施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以优惠为主的金融支持体系,引导其向生产、开发产品转移。(3)完善适合产品出口特点的快速通关机制。对鲜活、易腐等特殊出口货物,设立专门窗口,完善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为企业提供通关便利。积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对产品出口的支持,大力支持出口品科研和实验室建设。(4)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和贸易组织的谈判,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以扩大自身在环保立法与贸易立法的影响。应当积极应对国际条款,破除壁垒。根据原则,积极抗辩,对出口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签订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采取双边协商、谈判解决依据原则,积极抗辩。(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生产、加工等的先进技术。面对“绿色壁垒”产生的纠纷,要充分利用WTO条款保护自身的利益,抵制非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

3.3 实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中国生产基本是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无法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出口到国际市场时遭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在所难免。因此,应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制定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尽快调整区域分布,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确定优先支持发展及限制发展的产业政策,防止过度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快企业间的重组与联合,尽快形成一批优秀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依托型、政府支持型等模式,重视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加快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的步伐。要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与原材料的质量息息相关。要改变现原材料质量的问题,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原材料标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部门联动、企业为主、全面参与”的区域化管理模式。制定具有特色的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完善检验检疫体系,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由合作组织统一供应,并对生产技术、管理方法进行统一培训,最后统一向市场出售。这样不仅能推进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也保护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

3.4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打造品牌产品

政府牵头,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搭建一个产品购销信息平台,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此外,加大生产规模正规化生产,在与国际化市场竞争的同时,要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统一加工企业,形成一种整体,不能分散企业实力,要打造拥有自主品牌的名优产品,通过特色品牌的打造挖掘市场的潜力,提升商品的商品性和出口创汇能力,抵御“绿色壁垒”的限制。

[1]陈玉光.必须重视并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N].青岛日报,2010-12-18.

[2]李宇.浅谈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N].民营科技,2009-01-20.

猜你喜欢
壁垒出口绿色
绿色低碳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给情绪找个出口
鱼与鱼缸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