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旅游背景下旅游古村落农业文明再现与旅游开发的契合研究——以山西后沟古村景区为例

2012-08-15 00:50李本振王春玲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古村古村落深度

李本振,王春玲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规划系,山西 太原 030032)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它是基于对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危机的关注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哲学理念。在继承和发展现代主义哲学的同时,立足点放在了对现代主义哲学的否定和批判。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并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在其影响下,大众旅游兴起与繁荣发展后,国际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旅游需求进一步细分,供给与分配灵活化,参与意识越来越明显和强烈,这就是深度旅游的雏形,并在当代广泛流行。

近年来,在此大背景下,古村落的旅游市场也繁荣起来。如后沟古村、皖南古村落、留公古村、碗窑古村乃至大到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等一些古村落旅游区频繁走入人们的旅游选择范围,且品牌知名度暴涨。毫不夸张地说,古村落旅游市场已然初步形成,并处在蓬勃发展中。但是,商业化、舞台化的旅游氛围也随之而来,产生的一个恶果就是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偏离其农村主题,体验更是无从谈起。如何巩固、发展古村落旅游市场势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度旅游成为旅游主题的今天,为巩固既有古村落旅游成果,并寻求长远发展,笔者谨立本题,希望能有所作用。

一、深度旅游的内涵

(一)深度旅游理念

目前,深度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热点,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已经出现很多深度旅游产品。如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旅游宣传片展示的瑞士深度游、澳洲深度游等等,近到国内澳门的深度游、云南怒江深度游等等。而这些,并没有对深度旅游给出具体的说明,有标签之嫌。除去这些社会实践层次的描述,再查阅国内外学术期刊,关于深度旅游的文献,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学术界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义。当然,代表性的观点还是有的: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认为,所谓深度旅游就是从表面观光走向深层了解,这由于当今的人们,已经不满足走马观花的旅行,希望从异地或异国多得到一些认识与知识,包括历史的、生活的、文化的、生产的、民俗的、艺术的等等方面,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这就叫“深度旅游”[2]。

吴颖、邓祝仁认为,深度旅游就是后现代旅游者为了获得身心舒畅愉悦,实现自我放松、自我完善的旅游行为方式;深度旅游要素组合与大众旅游比较还呈现以下两个特点:其一,食住行游购娱要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其二,旅游的每个要素都是体验价值链的一部分[3]。

邹开敏认为,深度旅游的含义就是指旅游者为了获得或满足自身层次的旅游动机而进行的旅游行为方式。深度旅游与普通的观光型旅游不同的是,它更强调的是旅游的内容和体验,同时能放松心情,有新的观察、新的体验、新的认识、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发展,最后乃至达到潜能的发挥,自我实现[4]。

上述三个为概括较为全面和公认的定义,对上述进行总结,笔者认为:深度旅游在继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下为寻求一种全方位“体验”的发展趋势,是一种追求认知,注重感同身受式的体验与融入,从而达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融合,完成旅游经历的旅游行为方式。

(二)深度旅游理念下的旅游开发

如前文所述,可以看出,深度旅游理念下的旅游开发,将是对大众旅游的批判、反思。大众旅游产品重在满足现代人开拓视野,追求新异,增长见识的旅游动机,是一种观赏性、片段式、浅层次的观光型旅游消费品[3]。举个例子来说,山东大众旅游当中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线路,旅行社组织安排的模式基本雷同,行程包括参观五岳独尊——泰山、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孔子故乡——曲阜等静物,或是到指定地点安排购物、餐饮等等。统一的、标准的旅游产品缺少旅游者与旅游地的互动,让人感到乏味和疲惫。

有鉴于此,深度旅游理念下的旅游开发则应当是一种能够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的开发。它的出现,将是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潮流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应强调旅游者同旅游地社区及土著居民的接触和沟通,完成旅游者身份转变到目的地居民身份的易位,从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的体验和满足。

二、古村落景区“农业文明”属性的审视

(一)古村落“农业文明”本质属性的解读

从“古”的角度来讲,一个村落,经历漫长的时间,经历长期的积累,方能称之为古。也正因为这种久远的历史和人文积淀,进而形成了与其自身相适应的文化特征,造就其本质属性,成为其区别其他古村落或者景区的最根本不同。而与古村落相对应的时间标识,只能是“农业文明”。

从“村落”的角度来讲,经历漫长的时间洗涤,仍然维持为“村落”特征,没有演变为其他形态。换句话说,漫长时间的积淀,仍然维持在“村落”这个空间格局内。与外界相比,这个空间格局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仍然应以“农业文明”来概括。

(二)古村落农业文明旅游层面社会属性的解读

1.旅游经历

尹路认为,深度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回到消费者核心价值需求的原点来思考,应以目标消费者需求变化为导向,针对确定的市场加以设计,通过深度体验旅游线路,游客能够获得的不仅仅是旅游经历,更是一种体验、感受、发现和学习的过程。旅游产品的重点在于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5]。可以看出,深度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应包含“体验”这一要素。旅游带有异地性特征,而且是溢出于日常生活,并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别样经历,那么,这里的“特定市场”,理应当是与古村落相区别的空间概念。按照不同于日常生活来理解,来古村落旅游,所感受的自然应当是古村落所特有的“农业文明”。

2.旅游的本质属性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以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休闲、消费、社会属性的短暂经历[6]。通过此定义,可以看出,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这是旅游的本质规定性,是所有旅游都具备的统一内核。这种愉悦经历,是一种活动,是它本身,而不是它所引起的什么“关系”或“综合现象”。所以,关于古村落的旅游,最后的落脚点只能放在了最本质、最内核的“农业文明”。

3.旅游的实践内容

当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旨在进行一项寻求愉悦的经历,同时伴随求新求奇的现象。我们很难想象再到类似于自己的日常氛围当中。即便是去了,那么,也与“愉悦”这一本质内核就有了冲突,不是旅游,而是旅行。而且,到达古村落之后,古村落也不可能拿出不是“农业文明”的东西来作为其核心内容吸引游客。

由上所述,如果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那么古村落旅游本质的内容就是“农业文明”。若缺少“农业”要素,那么古村落旅游将变得虚有其表而无实际内容,将和普通的景区参观游览没有什么大不同。只有“农业文明”与“体验”有机结合才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重点,即“农业文明”是古村落深度游及其开发的核心。

三、后沟古村落农耕文化景区概况

(一)古村落自身概况

后沟古村,又称东后沟,古村选址的大风水方面据说是依据了“二龙戏珠”的仿生学意象。村谚讲:“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龙门风水在后沟古村之处形成四灵之地,北边要罗山脉如玄武垂头,南面军坪如朱雀翔舞,东边青龙蜿蜒,西边白虎驯服。后沟古村的先民将村东的黄土梁叫做黑龙,村西的梁叫做黄龙,村对面军坪又形成蜘蛛,整体形成了“二龙戏珠”的仿生学意境,显示古人择地而居,讲求风水的生活理念。

2002年11 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一行来到后沟村,进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地采样考察。他们一致认为,榆次后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浓缩保留了千百年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民间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生活状态、传统工具、民俗民风,保留了中国特别是北方汉民族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在后沟古村,生活都是独立的,齐全的,配套的,自成体系的。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堪称北方民俗的活化石。

2003年1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民协宣布,后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惟一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采样地,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惟一的古村落调查范本。对此,冯骥才颇有感触地说,“从物质到精神他们都是有滋有味和自给自足,这才是农耕文明一个罕见和地道的村落典范。”并说:“后沟村静静地生活了几百年,也许是上千年,在商品文化所向披靡的今天,它的的确确是民间文化的一个代表、一个经典,是农耕黄土文化的‘化石’”①冯骥才,《后沟,人间桃花源》。。

此种典范具体表现在:后沟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统、等级分明的窑居建筑格局、威严的张家祠堂、精致的古戏台、自给自足的生产作坊、防患未然的仓储制度等充分显示出族权势力的统治地位,是北方农耕文明活态文化的完整画卷,堪称“农耕桃源”。

(二)古村落“农业文明”旅游及开发状态

景区自身的价值有目共睹,而其“农业文明”内涵的挖掘又有多少呢?

截止到目前为止,后沟仅能在秋季开展若干零星的采摘活动,且为期不足半月,周期很短,农业文明不能彰显,不能有效进行品牌宣传。而且,与农业活动相关或者展示农村面貌的活动基本没有,造成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现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和尴尬。

更为严重的是,后沟也走入了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怪圈,丢失自己的正常面貌,商业化、舞台化严重,1.33平方公里的农村土地上,农家乐膨胀式发展,从2005年的三四家到2012年的近三十家,经济色彩的浓厚性严重盖过了农业文明的本真性展示,感觉不是古村,而是一个农村饭店连锁集团。

四、深度旅游理念下后沟古村落农耕文化景区“农业文明”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

综上所述,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来改善当地生活水平,提升生活条件的愿望需要尊重,另外,其旅游开发应该坚持“农业文明”的核心主题不能改变。只有坚持旅游者愉悦体验与旅游地社区发展乡村旅游寻求进步的双赢,古村落的旅游才能长远进行。基于此,在深度旅游理念的指导下,本文将以后沟古村为例,探讨古村落旅游“农业文明”可选择和可采取的元素,以供后沟景区乃至其他古村落参考。

(一)农业文明之农谚、农事活动

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化,总结了许多有意义的农业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就是农谚。集中体现农谚的,莫过于一年当中的24节气,关于它,勤劳智慧的农民还总结出来四句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而且,每个节气,古代的文人都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描述清明节气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农民也有自己的概括,比如“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目前,后沟景区已经雕刻二十四节气石碑若干,配合农谚、诗人的诗句、节气相对应的农事活动加以解读注释,制作二十四节气景观长廊。

(二)农业文明之信仰

1.神权信仰

后沟村不大,却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其中主要是庙宇,有13座庙供奉18位神之说。古村落代表历史文化的寺庙遗存星罗棋布,相当完整,神庙系统相当完善,这充分代表了北方汉民族的传统乡村文化特色并反映了后沟当年曾经有过的富足。仅约一平方公里的村落共建庙13座,神塑18尊。举例来说,村子北真武庙所供奉之真武大帝,为北方最高神,为道教信仰;南观音堂庙,为佛教信仰,体现了后沟古村的祥和;东文昌阁、西关帝庙,为儒教信仰,体现了后沟古村的耕读传家的思想;还有水边的龙王庙、河神庙,以前的祈雨法事活动,祈祷农业丰收;村中还有古戏台、玉皇殿,为现在村民活动中心。1.33平方公里的领土,佛教、道教、儒教的神权信仰都有,且囊括为一统,互不排斥,和谐共存,可以说是一个儒道释和谐与共的小小国度,并主持接受信众和游客的上香礼佛或释疑解惑问命求医等活动,从人类需求心理的规律看,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离不开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从民居上来说,后沟村主要是展现山西窑洞民居的大全,而且这民居也蕴含了神权思想。每个院落中都有窑洞式居室,土窑的前面以青砖砌成前墙,在前墙的中间位置,做出一个可供天地神位的天地堂,摆供物表示对天地的敬意。前墙砌到足够高的高度,要做水口,砌额檐。古村落中几乎所有的院落正屋都是窑洞,但都要建筑出厢房,再下又盖倒座的南房,形成四合院。四合院开门多在“离”位,在“巽”位开门的院落,有的门对面是随墙影壁,影壁中间是砖雕的土地神龛,在“离”位开门的院落,门内有仪门,整体构成三进院,院落的正屋是两孔或四孔窑洞,再加一个天地堂神龛,符合“三间吉”或“五间吉”的建筑风水,充分反映了传统的“神权”思想。

2.族权思想

后沟排水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独创中华之最。后沟的石板路上存在一条许多石块砌成的明走暗泄下水孔道,这就是连专家都惊讶的古村民宅连网排水系统。由于后沟村高差大,降水若自然地在村中沿坡而下,对村里的道路和住宅都有极大威胁,所以后沟村的居民建设了村中的地下排水系统,由深埋在地下的水渠系统和地面建筑紧密配合,讲究实用。每处水渠都是用当地的红石砌成,围成窑形。地下有主渠道和连着院落的支渠,有的院落的水自成体系,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起,穿村过院,勾连各家各户,形成黄龙、黑龙两个体系,流经村西南、东南留水口,所有的水最终都排进龙门河里,数百年前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村中长者说:“夏天降大雨,院无积水,路不湿鞋”,是中国北方山区黄土地带民居建筑的最可借鉴之处。

别小看了这古排水系统,它也是族权地位的象征。古时,居住高度决定着地位。沿着排水渠道拾级而上,会发现沿途的民居,无论是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以前的富裕程度上来讲,都呈上升态势。在排水渠道的最顶端,则是地位最高的张家老院。后沟的大姓是张,十几代人都是这座建在全村最高处的四合院里分支出去的。整个村子里,张家老院的天地龛最大、最完整、规格最高。

(三)农业文明之统治思想在古村落的体现

我国几千年的农村社会,各大产业的排序历来是士农工商。其先后顺序的不同,也标识了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向来有农业稳则天下安之说,后代我们则有农业安国,工业强国,商业富国之说。

北为最上,正北方自然是神权信仰当中的真武大帝。除去北,东为上,士为先,所以村东建有主宰文运的文昌阁,河对面魁星楼遥遥相望。东下为西,村西口建有关帝庙,以求安宁之意。

如前文所述,农则指后沟古村,为农耕桃源。

工,则指后沟古村的手工业,集中体现在四大古作坊——酒坊、醋坊、香油坊、豆腐坊。

商,则有古时后沟富甲一方的年代。且遗存有古戏台附近的经理院、狮子院等富贾大院。

(四)农业文明之儒家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我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便是儒家思想,强调尊卑有序,长幼有序。

古村的选址的大风水方面据说是占据了“二龙戏珠”的仿生学意象。后沟古村两道黄粱,东边青龙蜿蜒,西边白虎驯服。东梁高度上要明显高于西梁,也要更加宏伟。暗合了儒家的这一思想。

风水的讲究也延伸到了村中院落的选址。如张家老院,有两处院落。东为上,自然东边的院落,便是兄长的院落。还有文东武西,村东文昌阁,村西关帝庙,文昌阁显然要比关帝庙高大、宏伟。而且,按照古人和封建社会的角度来讲,相比较武,更加重视文一些。

五、结束语

深度旅游理念作为产品设计的原理已经应用到国际旅游业界,政府和旅游部门纷纷参与设计,创造了深度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链,这大大丰富了旅游地的旅游产品的类型和数量[3]。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造就了数量庞大,价值极高的古村落。随着深度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主题旅游、乡村旅游的盛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古村落旅游的整合度和体验度,提升古村落的价值内涵。

同时,针对古村落旅游开发,本文还是要强调:第一,古村落旅游开发与设计需要高度重视深度旅游理念,把握旅游者消费心理,对古村落及市场进行细分,从而有助于深度开发;第二,注重产品质量,紧紧把握主题不放松,体现“古”和“村落”,串联二者的核心要素自然是“农业文明”的“体验”。

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和理念,结合山西后沟古村景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若干可选元素。当然,本文没有提出具体操作方案,是因为各个村落的实际情况、外围环境各有不同,而且旨在提供一个比较适用的一般法则。

总之随着深度旅游的持续深化和发展,古村落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利用深度旅游理念指导古村落旅游开发将会成为一个大趋势,并拥有广泛前景。当然,本文的开发探讨仅仅是笔者之见,希望能对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及发展有所启示。

[1]史常凯.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的21世纪旅游观[J].集团经济,2007(2).

[2]冯骥才.深度旅游[J].城市发展研究,1996(1).

[3]吴颖,邓祝仁.论深度旅游产品及其开发[J].社会科学家,2006(4):117-120.

[4]邹开敏.国内外深度旅游研究现状[N].中国旅游报,2008-6-13,(11).

[5]尹路.探讨深度旅游产品设计——以我国公民赴欧洲旅游产品为例[N].中国旅游报,2007-3-28,(13).

[6]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古村古村落深度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古村之晨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古村——大芦
深度观察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