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革新

2012-08-15 00:51禹海霞刘建伟
天中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革新执政党

禹海霞,刘建伟

(1.山东大学 政党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论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革新

禹海霞1,刘建伟2

(1.山东大学 政党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实践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意识形态革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读、创新发展和正确运用“三位一体”,保持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增强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推动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民族性、时代性。要推进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革新,必须树立执政党意识,采用科学的宣传方法,构建合理的工作机制,具备放眼全球的国际化视野。

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政党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政治情感、理想信念的集中反映,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政治旗帜、政治灵魂、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它不是固守僵化、一成不变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践相结合,针对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历史进程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意识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民族化和时代化,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不断革新、增强生命力和活力的过程。

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革新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必要性,二是目的和要求,三是推进措施。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才能科学化、系统化、整体性地把握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革新问题。

工人阶级执政党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改革,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实现长期执政的需要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第一,加强意识形态革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阶级意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它虽然具有稳定性和固化倾向,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基础、政治生态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政党需要对意识形态进行适应性变革,以应对这种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不是固步自封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充实、修正、丰富和完善的,它与别的政党意识形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能够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和自我完善。恩格斯在1887年致威士涅茨基夫人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681列宁也强调,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就会“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398。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志明思想、卡斯特罗思想等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理论成果才得以产生,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品格,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强解释力、说服力,使得它在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

第二,加强意识形态革新是工人阶级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需要。工人阶级执政党的生存空间、政治竞争力、执政合法性皆与意识形态有直接关系,其中政党的生存空间与其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成正比,执政能力与其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正相关,执政地位与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相互促进。滞后性是意识形态的典型特征。一种意识形态一旦形成,表达这种意识形态的理论术语和结构框架便趋向稳定,而且这种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强化。然而,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与滞后性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尽管保持意识形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对于巩固工人阶级执政党的统治地位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必要的,但是长时间后这种稳定性固化可能就会造成意识形态的滞后性。工人阶级执政党多是长期一党执政的大党、老党,在长期执政中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进而产生改革的惰性。工人阶级执政党如果缺乏革新意识,不能按照实践发展、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对意识形态自身及工作方法进行调适性的变革,就容易脱离人民群众,滋生党内既得利益集团,腐败变质,蜕变成为“有钱人的党”,最终丧失其执政地位。因此,工人阶级执政党要提高执政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巩固其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对意识形态进行调整和变革。

第三,加强意识形态革新是工人阶级执政党总结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历史表明,工人阶级执政党只有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革新才能增强自身的凝聚力,领导本国人民取得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否则,疏于意识形态建设或将意识形态僵化、泛化,甚至彻底背离马克思主义,将会削弱自身的影响力,轻者导致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失误、失败,重则丢失执政地位。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用一个公式来概括了苏联的社会结构特征:I→P→E→C(其中I代表意识形态,P代表政治机构,E代表社会主义经济,C代表无阶级差别的社会)[3]296。这一公式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在苏联政权建设中的地位,甚至“对于苏共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它的心脏”[4]226。但是苏共将意识形态僵化,导致人民群众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党的信任,转变为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现实性,反感甚至反抗共产党。最终苏共执政基础被严重动摇。后来,戈尔巴乔夫企图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公开化”、“民主化”、“多元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直接促成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执政党地位的丧失。在“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将意识形态泛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上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中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工人阶级执政党只有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革新,发挥意识形态的辩护与批判功能、凝聚与整合功能、激励与动员功能、引导与建设功能,才能增进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提高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威信和领导力。

工人阶级执政党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的革新,根本目的是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对意识形态进行适应性的变革和调整,使得政党意识形态能够反映和体现工人阶级与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利益主张,不断提高自身的合法性、凝聚力和影响力。也就是说,判断意识形态革新是否到位关键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需求和愿望。而要实现工人阶级意识形态革新的目标,则必须做到: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读、创新发展和正确运用“三位一体”。首先,要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只有弄清马克思主义在某个问题上真正的主张和观点,才有可能正确运用它指导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避免对它的误解、肢解、曲解、未解和消解。其次,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民族化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应该在回答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中,在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重新获得其强大的现实力量”[5]。不断回答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了、没有解决好或尚未解决的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意义和活力所在。因此,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实践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最后,要采用正确的态度、方式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其现实指导价值发挥到位。也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社会实践。科学解读、创新发展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三者是不可分割、相互统一的整体,必须坚持在科学解读基础上创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并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在运用中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保持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阶级性是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这是由工人阶级政党组织的阶级性及其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革命性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先锋和行动楷模。工人阶级执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是工人阶级中最忠诚、最有觉悟的部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历史使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的解放。所以,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与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和道德情感,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它总是体现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利益,并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与价值追求。如果改变或放弃了工人阶级的立场,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性质与命运就会发生改变。由此可知,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革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自我更新和发展,而不是毁灭性或歪曲性的创造,它必须承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组织原则和奋斗目标,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

第三,增强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与人类的根本利益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因此作为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也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不存在增强包容性问题。但具体地、历史地来看,目前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形态正由传统的、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开放的工业社会过渡,政治体制由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过渡,经济体制由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些国家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由固化的、僵硬的封闭结构向流动的、多元的开放结构转变,进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重组,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因而反映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呈现多样化特征。所以,工人阶级执政党要进行意识形态革新,必须直面国内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民意诉求,批判、吸收、借鉴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及时调整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原有的理论体系,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的适应性和生存空间,并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内容、宣传方法等,增进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工人阶级执政党合法性、先进性的认同。

第四,推动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民族性、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在具体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民族国家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曾指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6]179。毛泽东也曾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7]658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东欧、越南、古巴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成果,指导了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革新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国情和发展实践相结合,与民族价值认同、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另外,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合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向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开放,吸取借鉴其有益成分,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加强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改革,必须不断关注时代发展,时刻保持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审视与把握,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反映时代要求、把握时代主题、回答时代课题、揭示时代发展规律,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执政党——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算起,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已经近一百年了。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工人阶级执政党在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总结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提高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必须秉承科学的指导理念和合理的工作方法。

第一,树立执政党意识是推进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革新的前提。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工人阶级执政党(包括其组织成员)对政党的性质与地位、权力与职责、执政目标与实现方式、执政目的与价值追求、执政条件与执政环境等的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与看法。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革新要求工人阶级政党由过去的革命意识转变为执政意识。对于工人阶级政党来说,革命和执政不仅仅是具有连续性的两段历史和过程,更意味着两种不同的身份、角色以及使命、任务和目标。革命党的使命,是推翻旧秩序和旧世界,建立新秩序和新世界,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所以,革命党的思维方式是以“破”为基调,坚持批判性和革命性,强调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执政党的使命,是确立新秩序,更好地建设新政权。所以,执政党的思维方式是以“立”为基调,强调阶级调和与社会和谐,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多是先建立政党,后建立政权,在成为执政党之前经过了长期的革命党生涯,形成了牢固的革命党意识和思维,在成为执政党之后,虽然身份、地位和任务发生了转变,但是往往在很多方面和领域还残留着革命党意识,与执政党应该具备的执政思维以及现代价值观念相冲突。而如果这种冲突不能有效化解,工人阶级执政党就可能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走弯路,苏联、东欧和中国共产党都曾经发生过这种情况,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因此,工人阶级执政党掌握政权之后,不能再沿用革命党的思维方式,将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阶级矛盾和敌我矛盾,将本来不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内容强拉入意识形态,凭借细致的阶级划分、刚性的意识形态来区分敌我并开展运动式的、严酷的阶级斗争,而应该积极进行角色调整和转化,研究世界政党发展的规律和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规律,总结其共性和特点,适应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诉求,形成执政党思维,树立发展意识、革新意识、居安思危意识、阶层和谐意识等执政党意识,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和工作方式方法的调整,使自身意识形态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新实践。

第二,采用科学的宣传方法是推进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革新和建设的重要保证。意识形态要发挥对政党和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采用科学的宣传方法。首先,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灌输”问题。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自发植入工人阶级头脑之中,它需要通过理论工作者用“灌输”的方式将之传递给工人和人民群众。列宁在《怎么办》这部著作中曾经批判了俄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崇拜自发性的机会主义倾向,强调社会主义学说不可能自发地在工人队伍中产生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只有通过“灌输”的方式对工人阶级进行教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入他们的头脑。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很多理论工作者将理论的“灌输”理解为理论的宣教,将理论口号化、空洞化,没有将之与世情、国情和党情结合起来,导致理论浮于表面,不能真正被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汲取过去理论宣传工作的经验教训,必须坚持理论的实践指向和要求,不断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理论“灌输”向思想“润化”的转变,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启迪与精神感染。其次,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政治工作和学术研究各有其规律和特点,不能以政治原则、标准衡量学术问题,更不能将学术政治化,窒息学术研究的生命。工人阶级执政党应该摒弃革命党的思维和意识,坚持“政治宣传有纪律,理论研究无禁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原则,遵循政治宣传和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倡导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精神和自由批评的学术风气,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推动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内的学术繁荣。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体地位与其他社会思潮多元化存在相统一。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大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国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阶级结构状况决定了多种社会思潮客观存在,这是现实国情,但是决不能因此而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相反,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宣扬马克思主义,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统摄力、整合力和领导力,引导其他意识形态健康、良性发展。

第三,构建合理的工作机制是推进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革新的有力保障。首先,建立合理的意识形态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之间意识形态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明晰各自的权责和要求,形成畅通、高效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牢牢掌握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革新和建设中的主导权。其次,转变意识形态管理的方式方法。改变过去简单片面、粗暴过火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处理方法,积极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采取民主、科学的态度,进行从容的讨论、充分的说理和批评与自我批评,防止权力专断和个人崇拜。再次,壮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胡锦涛指出:“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坚持德才兼备,注重政治素质,配备好宣传思想战线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第一把手,确保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8]1669工人阶级执政党应该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工作态度好、勤奋踏实的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特别是青年理论工作者队伍,将马克思主义及其本土化的理论成果传递给人民群众,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最后,推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工人阶级执政党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总之,要用通俗化、生活化、具象化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广大群众真正将之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外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

第四,具备放眼全球的国际化视野是推进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革新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来自其开放性,它不仅面向实践开放,而且面向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开放。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因此,如果现在英国或法国的工人获得解放,这必然会引起其他一切国家的革命,这种革命迟早会使这些国家的工人也获得解放”[9]234。工人阶级的事业本来就是世界性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也是具有开放性的理论,所以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革新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只有在相互竞争、吸收、借鉴过程中扬长避短、兼收并蓄,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实力。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的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落后,要在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抛弃唯意识形态论的观念,着眼于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对时代问题的理性审视、深刻批判与逻辑性解释,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弹性,吸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价值观念和反映进步要求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意识形态结构和功能,增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 [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M].王晓玉,姚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6-12-1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Ruling Working-class Party

YU Hai-xia1, LIU Jian-wei2
(1.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2.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71, China)

In the light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practice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need, working-class party must strengthen ideological innovation, including adhering to the “trinity” of Marxist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per use,maintaining the class character of ideology, and keeping the ideology absorb beneficial ingredients,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o promote ide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ruling working-class party, political awareness must be established, scientific methods of publicity must be used, reasonable working mechanism must be constructed,and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ust be formed.

the ruling working-class party; Ideology; Marxism

D1

A

1006-5261(2012)01-0020-05

2011-11-14

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0AKS003)

禹海霞(1980―),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刘建伟(1978―),男,山东日照人,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革新执政党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