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走出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012-08-15 00:42贾文岩
文教资料 2012年10期
关键词:弘扬培育民族

贾文岩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论“文化走出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贾文岩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民族精神是一种深层性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民族精神在文化传承中进步和发展,民族精神在文化交流中提升,文化外交不仅有其发展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层面上,文化外交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巨大的价值。

文化走出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民族精神是一种深层性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以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为传承动因,民族精神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中沉淀凝聚,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承发展。当前,文化与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化走出去不仅有其发展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层面上,文化走出去也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巨大价值。

一、“文化走出去”能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同感

民族精神的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穿透力越来越强,跨境文化传播成为一个明显的社会现象。目前,文化在国际政治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中的地位提升:文化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目标。“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财富,谁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谁就占据未来全球文化发展的主导权,谁就抢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制高点。”[5]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优势,积极进行“文化争夺”和“文化渗透”,这使得总体上处在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且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思想文化渗透的渠道和机会进一步增加,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意图不死,必然也会通过种种渠道加紧对青年大学生的争夺。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对付社会主义的《十条戒命》中说道:“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6]他们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我们的主体思想,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进行扭曲、侵蚀和消磨,使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增进大学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认同,提高文化安全意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热点。文化外交可以起到激活国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的作用,而这种文化安全意识的觉醒成为提高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发端。跨文化接触,不仅是一个不断的吸收、借鉴别的民族的特色,不断融入整个世界发展潮流的过程,而且是自身的文化意识觉醒,珍视民族文化,使得本民族特色获得新的超越、新的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相向运动的趋势:一种是逐步减少民族特色的过程和趋势,一种是进一步展开民族特色的过程和趋势”。[7]国际化和本土化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跨文化的范围越广,自身文化认同越强烈,文化撞击力越大,文化保护意识越强烈。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走出去促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把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的精神、团结的精神、自强的精神,以及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和平的精神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积极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开展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演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认同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文化走出去”能激励青年大学生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种文化实践,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又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发展,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每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随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都对以往的民族精神进行了扬弃,既保留其合理的精华的要素,又依据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要求,增添了新的内容。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跨文化接触,“国民要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比较中反观本民族所处的文化地位、文化氛围,在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从民族的实际出发,在历史、现实、未来所建构的三维文化背景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时代基点,融汇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培育新的民族精神”。[8]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意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以文化外交为媒介,采取分析、鉴别、借鉴、汲取、利用的策略,把他国文明成果如:民主法制、公平竞争、效率效益、信息公关、文明消费、照章纳税等观念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进行文化创新,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将是我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捷径。

国际社会存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国际犯罪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和谐共存、和平共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文化外交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与“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再一次使得“和”文化价值熠熠闪光。“早在17世纪初,英国学者罗伯特·勃顿就在其著作中称赞中国人‘和平而安静’。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9]当代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的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10]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文化的自信,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和时代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成为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部分。

三、“文化走出去能推动青年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弘,扩充、广大的意思。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曾子则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民族精神的“弘扬”,就是指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利用跨文化的传播发展文化外交,树立和平和自由、讲信义、负责任、宽厚人道的文明国家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者,更肩负着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是在交流、探讨和提炼中传播的,民族精神的弘扬离不开相应的文化环境培育。在网络信息时代,现代传媒手段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据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共同发布的 《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揭示:中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占56.4%,报纸、人际传播、电视分别占55.1%、53.1%和49.8%。现代传媒手段的开放性、便捷性,尤其是互联网的全球性,为民族精神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重要发展渠道。青年大学生即使是不走出国门,也能从国际信息传播中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一方面,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对象,台湾同胞、海外华人、亚洲各文化同源国的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有深刻的理解、认同和热爱,这种文化情结在文化外交的引领下能涌动起一股文化浪潮,与青年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产生互动,将会使其得以大力弘扬。另一方面,文化外交可以赢得外部世界对我们的理解和尊重,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将这种文化信息通过外部反馈传递给青年大学生,必然会促使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提高民族自觉,提高自我文化修养,主动提高文化素质和养成文明生活习惯,为我国国际形象的树立再添光彩。

上世纪初,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指出:“欲完全知此土之哲学,势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学。”[11]2003年12月温家宝在哈佛大学演讲,提出广泛开展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12]我们倡导:在“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引领下,以积极、进取、开放的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42-4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4]李忠杰.“三个代表”和世界眼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25.

[5]转白志斌.谭盛风.加入WTO与中国文化建议[J].学术探索,2002,(1).

[6]李忠杰.“三个代表”和世界眼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5.

[7]温宪元,陈金龙.民族精神的实现途径[N].光明日报,2003-5-6.

[8]李瑞环.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在英中贸易协会欢迎午宴上的演讲(2002年5月28日).[J]中国政协,2002,(6).

[9]姚申.东亚:经济、政治和文化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3.

[10]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56.

[11]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提出广泛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N].人民日报,2003-12-11.

猜你喜欢
弘扬培育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我们的民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多元民族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