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旅顺与大连城市发展状况管窥—以清末及俄治时期的城市建设为中心

2012-08-15 00:45王珍仁王劲松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旅顺俄国

王珍仁,王劲松

(1.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41;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城市发展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

近代旅顺与大连城市发展状况管窥—以清末及俄治时期的城市建设为中心

王珍仁1,王劲松2

(1.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41;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城市发展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注重海防建设,在旅顺兴建军港,旅顺“因港兴市”而初具近代城市雏形;大连为近代城市 上历史舞台则是在沙俄强 旅大之后。客观而言,俄国人 借旅大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奠定了近代大连城市的发展格局, 由港区的制定与建设,促进了大连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也促进了这一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但是,这毕竟是在沙俄帝国主义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对中国实施殖民扩张这一背景下所呈现的畸形发展与繁荣。

旅顺;大连;城市建设;清政府;沙皇俄国

旅顺的开发早于大连,尤其是洋务运动时期,因修建军港而受到清政府及李鸿章的重视,遂因港兴市。故有“先有旅顺,后有大连”之说。“大连”作为特定的地名概念和行政区概念单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始于1905年。旅顺与大连,后来亦合起来称为“旅大”,今天则统称大连,旅顺仅为大连市一个区。大连作为近代沿海城市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帝国和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拙文拟对近代大连及旅顺在晚清与沙俄统治时期城市发展状况做一粗浅考察,并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清末旅顺军港建设与城市发展概观

1840年,英国人借助坚船利炮无情地打碎了清朝政府天朝大国的迷梦。8月20日,英国军舰驶进辽东半岛东岸,士兵强行登岸,抢夺牛羊等禽畜,以补充给养。1860年2月23日,英国海军军官恩德率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小型舰队,驶入了大连湾海域。5-6月间分别占领了大连湾和烟台地区。一时间,大连湾出现了数万英军,登岸者数千人,“夷风日炽”,停泊的英国舰船最多时竟达157艘之多[1]。不日内,盛京将军玉明就向朝廷紧急奏报:“金州夷风日炽,船舰百数十只,人则不下数万。自骆马山至羊头洼,联络三百余里,帐房千余架,而登岸之夷人数千余名。”来自海上的巨大压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开始注重考虑海防建设问题。1875年5月30日,清廷发布上谕,“着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李鸿章受命筹办北洋海防以后,重点抓了购舰、基地建设和教育训练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清政府对旅顺的经营开发,使旅顺开始迈向了近代化城市的建设。

旅顺口是辽东半岛南端的天然良港,东南西三面环海,北面是群山环抱,仅在东南方向有一狭窄入口,港内腹地宽阔,不淤不冻,实为渤海之门户。在近代,营建旅顺之初议,据说首引自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李凤苞。1875年,李凤苞在天津对李鸿章建言时,提出“关外旅顺一口,为京师东北要害,宜早为备”。1880年7月,李鸿章委派德国人汉纳根、英国人柯克前往旅顺,勘定修建炮台和船坞之所。同年11月,责成汉纳根负责修建旅顺黄金山炮台。1881年4月,李鸿章幕僚马建忠前往旅顺考察,确定了在黄金山后修建船坞的计划。李鸿章认为,“将来拟在旅顺口扼扎老营”,“惟该口虽甚扼要得势,凡筑炮台,添陆军、建军械库、煤厂、船坞,至少经费百万以外,一时未易就绪”。11月时,李鸿章在大沽口验收了“超勇”、“扬威”舰后,来到旅顺进行实地勘查,深感旅顺港口实据北洋险要,“洋面至此一束,为奉直两省海防之关键”[2]。旅顺口成为北洋海军的基地首选,遂成定局。

旅顺海军基地的建设,是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中的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旅顺港口内由老虎尾半岛为座标,天然地将港内分为东西两澳。北洋海军时期重点营建了东澳部分。东澳在后来当地人的口中亦称东港。其西面拦潮大坝长311.3米,形似方池。西北设留一口门。东港东北,为旅顺船坞。坞边建有修船厂房9座,包括了锅炉厂、机器厂、吸水锅炉厂、吸水机器厂、木工厂、铜匠厂、铸铁厂、锻造厂、电灯厂。这些厂房、仓库,均采用铁架梁铁瓦构件而成。港坞四周,联以铁道,其中为装卸物件方便,还设有起重铁架5座,置大小电灯若干,以高架电杆46座相连接。1884年4月,清政府批准架设自津塘经山海关、营口到达旅顺的东北第一条电报线,以加快军事扼要之地间的信息传递。同年11月,又设立了旅顺电报分局,使其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官办电报分局之一。翌年5月,由奉天(今沈阳)东出凤凰城边门,经朝鲜义州设电报线,连结中国境内,构成自旅顺经牛庄、辽阳、凤凰城边门至义州、汉城,这样一条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国际电报线。1888年,修建完成了自旅顺水师营三八里村龙引泉至旅顺口净水池的铸铁管道6180米,砌筑隧道728米,建储水库、淡水库2座,凿井18眼,安装水泵18台,敷设配水管道1335米。每日可供水量1500立方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本系,使旅顺成为中国最早使用现代自来水设施的城市之一。在营建旅顺的过程中,先后还在这里设置有工程局、白玉山水陆军械总局、鱼雷局、煤厂、药局(房)、电信局等数十个机关。

从1880年旅顺作为北洋军事重镇的兴建开始,到1890年的初步建成,这是旅顺近代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船舶、机械、电信等产业的的相继出现,产业部门种类的不断增多,使旅顺的新兴产业工人队伍的数量有了迅速的增加。1885年年底,这里的产业技术工人总数已超过2000人。而到了1890年底,旅顺船坞工厂建成投产时,仅一个船坞工厂内就拥有产业技术工人达千人以上。工人的技术工种包括了发电、配电、供电、检修、车工、刨工、钳工、铸工、锅炉工、气轮机工等。除此之外,还有船底刮锈和油漆工等所谓的“长夫”(季节工、农民工)。清政府大力兴建旅顺之时,因工程之需来自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工人已达万余人之多,加上从英、德、法等国聘来的雇员,及驻扎在当地的万余名海、陆军人,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工商业的繁荣,使旅顺迅速地由一个渔村码头迈向一座近代港口城市。旅顺市街也逐步地由港口向其北面延伸,形成了5条市井繁华的大街:东新街、中新街、西新街、城子东街、城子西街。另有多条稍窄的街道,同这5条宽敞的主干街道相衔接,构成了整个旅顺市街全貌。旅顺地面的龙河东岸大街上,分别建设了电报局、军事学堂、医院、公署官衙和官员私宅。英国船员詹姆斯·艾伦曾记述他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在旅顺所亲眼见到的景象,城内“有1000多间民房、两家大剧场、两座庙宇,一些银号和旅店,……造船厂占据了城市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内干净、整齐……,较之天津,旅顺口建设得要好得多,市面上一派繁忙景象[3]。

自1880年旅顺工程立项后,旅顺设有前敌营务处,属直隶总督委派管辖,具有军政合一的性质,辖制大连湾和金州以西的广大地区。从经济上看,随着旅顺有了近代城市的基础设施,如自来水、电业、电信等。有大戏院等多处休闲娱乐场所;医院、旅店、商铺等设施也颇具规模。这些内容充分说明,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经过10余年的开发建设,旅顺已经成为一座颇具规模的并得到国内外公认的近代化城市。近代军港、近代海防、近代工厂、近代学校和近代城市设施的出现,以及西方近代技术、近代文化的引进,使当时的旅顺成为国内接受西方近代技术与近代文化最早的地区之一。所谓“先有旅顺,后有大连”,恐怕也就是这个道理。

1894年8 月,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旅顺口的东西两岸修建炮台多座,其中尤“以黄金山炮台为第一坚固,置三百六十次(度)回转自在大炮,海面攻之甚难”。而旅顺口之险要,不仅在于口门严实,更在于有“山列屏障”。港澳背靠群山,峰峦蜿蜒起伏,呈半月形,犹如天然城郭,拱环旅顺后路。而旅顺后路炮台更可算是绵密无间,“山顶崚嶒,连绵不断,炮门尽皆向敌,实属形胜天然”①《英兵部蔳雷东方观战纪实》,《中东战纪本末三编》第2卷,第17页。。加之清军驻守旅顺的总兵力为14700人,其数量不能算少。11月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进犯。21日,日军在海上舰队炮火的强力支援下,从陆地全面向旅顺各炮台发起攻击。敌攻克旅顺后路炮台,向海岸炮台进攻。旅顺口在一日间全部陷落。

北洋重镇旅顺口的陷落,预示着中国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已成定局。1895年4月,中日双方签署《马关条约》。11月8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条约》,其主要内容是: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军队撤回之时,该地方内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交还中国。中国酬报交还辽东半岛的库平银3000万两,于1895年11月16日前交付与日本政府,在中国政府付出“赎辽款”后的3个月内,日本军队从该交还地一律撤回[4]。

二、沙皇俄国租借旅大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

1897年12月19 日,5艘俄国军舰抵达旅顺口。俄国占领旅顺口和大连湾以后,便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旅大的要求。清政府被迫于1898年3月27日,由李鸿章和张荫桓代表中国政府与俄国代表巴甫洛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条约》共9款,主要内容是:将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水面租与俄国,限期为25年。租地内所有军政、民政事物皆由俄国管理,中国不得在界内驻军等[5]。5月7日,清政府的代表再次被迫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俄国政府依据《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用设置“隙地”的手段,进一步扩大了租借地。把他的租借地从旅顺口,大连湾扩展到了整个辽东半岛。

俄国侵略者在旅顺设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军政部,开始对“租借地”域进行殖民统治。俄国太平洋分舰队司令官海军中将杜巴索夫出任军政部长一职。1899年8月,俄国政府又把旅大租借地改为“关东省”,设立总督进行统辖,总督府便设在了旅顺。8月28日,俄国政府颁布《暂行关东州统治规则》,将旅大租借地更名为“关东州”。意在宣布辽东半岛为俄国的新边疆领土,冠以关东隐含有新领土将扩展到整个关东,即整个东三省的野心。根据《统治规则》,“关东州”隶属于俄阿穆尔地方总督管辖下,同俄国的后贝加尔州、阿穆尔州、滨海州、堪察加州、库页岛地区等,权力并列。关东州厅厅址设在旅顺,最高长官为关东州厅州长官,由海军中将阿列克谢耶夫担任。关东州厅内设有军事和地方行政两大块,其中地方行政分别设有民政部、财务部、外务部等。俄国政府在“关东州”内还设置了4个市和5个行政区。4个市为旅顺市、大连市、金州市、貔子窝市。5个行政区为旅顺行政区、大连湾及岛屿行政区、金州行政区、郭家岭行政区(地址在今亮甲店的东部)、貔子窝行政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从此有了一条攫取中国东北物产资源的运输通道。也使东北封闭的腹地与沿海口岸大连第一次连接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结束了东北内陆城市和乡村与外部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隔绝的历史。东北物产资源运输通道的形成,也迫使俄国必须把旅顺和大连作为它们在远东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形成在太平洋沿岸“独掌商港之权”的特殊地位。大连开埠建市的序幕就是在俄国政府选址建造远东最大的国际性商业自由贸易港口的动作中悄然拉开了。

港口选址定位,直接关系到这里未来的发展。1898年5月,考察组在对位于大连湾西南岸的青泥洼湾进行最终的勘察,一致认为青泥洼湾是建设大型商港和城市的理想之地。青泥洼湾,一面临海,三面陆地环绕,湾口朝东,形成半封闭状,不仅水波不兴宜避风,而且这里的水温一年四季都在摄氏零度以上,是一个天赐的不冻良港。这里的海湾无大河流入,泥沙淤积较少,浪恬波静的广阔水域达数百平方公里,水深在10米至33米之间,可供大型船舶行驶或停泊。在距青泥洼4.5公里处有一马栏河,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满足城市的供水需求。再者,这里平缓、开阔的地带也能为港口城市的发展提供较大的拓展空间。俄国人的规划把东青泥洼确定为码头港区。港口的总体规模是,建设4座伸入到大海的突堤式码头和能够停泊100艘千吨级船舶及年吞吐量为520万吨的大型商港。港区内铺设铁路,与东省铁路南满支线衔接。城市的整体规划计划用地6.5平方公里,按现今的名称四至为:东至寺儿沟,西至马栏河,北至黑嘴子,南至老虎滩。

对于俄国而言,地处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在世界商贸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作为连结俄国本土与东北的桥梁,又是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货物的出海口。因此,俄国宣布大连商港为自由港,同时在商港附近要兴建一个都市,名为“达里尼”(俄文“远方的城市”之意)。8月29日,沙皇尼古拉二世敕令该日为“达里尼”建城日[6]。俄国的设计师萨哈罗夫为大连(达里尼)市规划和奠定的基本形态是:建设一座展现欧洲文化特色和建筑风貌的海滨城市,在他的规划设计方案里,全市按不同的功能划分了行政区,欧罗巴区和中国人区3个部分。行政区主要是指城市的行政办公中心区域,这一区域的位置位于今胜利桥以北的民乐街道辖区内,占地面积约有0.44平方公里。当时的达里尼市市政厅,东省铁路轮船公司,及政府官员和东省铁路的俄籍员工宿舍等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内。欧罗巴区是规划中的城市商业、金融、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区域。它的范围是指东起今二七广场附近,西至今劳动公园,北起铁道线,南至南山脚下,占地面积为4.14平方公里。萨哈罗夫把这一平坦的地域作为城市的主体部分进行规划设计,其本意是打造未来的商业繁华、住宅高档、交通便捷的黄金地段。中国人区是指中国人居住生活的集中区域,位于在今劳动公园以西的北京街一带,占地面积仅为欧罗巴区的1/4。这里当时的环境是地势高低起伏较大,出行不甚方便。在萨哈罗夫的规划图上,只是划出这一区域以示意中国人在此居住。

在欧罗巴区的设计上,萨哈罗夫采用了欧洲当时盛行的广场加放射形大道的设计格调。萨哈罗夫在设计中以尼古拉耶夫卡娅大广场(今中山广场)为中心,外附以6个小型广场,这些广场都是所在街区的中心,且都能够向外放射出若干条大街与其他的广场相连接;每个广场,又独立地以自身为圆心,建有“同心圆”式的多层环形道路,从而构成了由结点加放射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今天的友好广场、民主广场、三八广场、二七广场等都是俄国时期规划建设的。规划中的尼古拉耶夫卡娅大广场是整座城市的中心,直径有213米,这在当时世界城市广场中属于“宏伟型”的。在广场的周边,还规划设计了足以显现俄罗斯大都市风貌的图书馆、银行、医院和教堂等浑厚雄伟的建筑,以此把它们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在交通道路的设计规划中,俄国人采用了广场、大街、林荫大道、街和巷5种形式。除当时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平均宽度为34米外,一般主要大街的宽度为26米,其次的街道宽度为19米,巷的宽度一般在12米左右。但市内的两条林荫大道的设计宽度在85米。在俄国人的规划设计中,还可以看到,他们在当时就已经充分地考虑到城市边缘的自然景观与市政建设的有机结合,从而也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带来了活力与生机。总之,广场——放射形大道的设计理念,奠定了大连这座近代港口城市早期的市街格局和模式。在后来近半个世纪的市街建设中,尽管放射形街道的形式逐渐变为方格式,但“宏伟形”的大广场的概念却始终在延续着,从而使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美丽、壮观。而市内新的道路系统的形成,为大连跻身近代大都市的行列创造了条件。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的完成,大连也开始进入到全面的建设阶段。俄国东省铁路公司在攫取到修筑东省铁路南满支线的筑路权后,便在旅顺成立了“东省铁路公司南满洲铁路分公司”,负责公主岭以南的筑路工程。筑路工程从1899年开始;1900年时,南满支线的终点旅顺车站建成。该车站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物中间有蘑菇形塔楼,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1903年,南满铁路全线通车。1900年8月,俄国政府利用丹麦电信公司的技术设备敷设了从旅顺口到山东芝罘(烟台)的海底电报电缆线。这是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条海底电报电缆线,1901年,俄国在实施市内建设工程中,又兴建了东北地区第一个200门的“达里尼电话交换局”和“旅顺电话局”。当年在市内的实装用户就达到125户。1902年3台250千瓦的发电设备在旅顺安装完毕,投入生产。当年的发电能力为750千瓦,成为辽东半岛第一个供电网络系统。除主要向修造船厂、制材厂供电外,还向港区、政府机构办公楼和主要行政街道的路灯供电。1902年10月,在大连建成发电能力为750千瓦时的大连“中实”发电所,这是继旅顺之后兴建的又一座规模较大发电厂。大连港的建设始于1899年,第一阶段自1899年9月至1902年年末,目标是可同时停泊千吨级船舶25艘,货物吞吐量约在130万吨。第二阶段将工程规模再扩大4倍,即可达到同时停泊100艘千吨级的船舶以及1年可装卸500万吨货物的能力。有统计数据记载,大连港于1901年开始接纳商船入港,1902年进港的轮船达到717艘,船舶登记吨位数为290227吨。于1903年开始的第二阶段筑港工程,因1904年初日俄战争的爆发而被迫停止。

三、俄国占领时期旅顺与大连的工商业及市民社会发展状况

1902年是俄国殖民当局在大连建市过程中的关键性一年。在这一年中,俄国政府又推出特别市制,分别将旅顺和大连列为特别市。在建市进程的推动下,在市内陆续出现机械、煤炭、砖瓦、啤酒、烟草、面粉等工业达到139家,年产值为74.9万卢布。市内的商业户数已由原500余家增加到600余家,尤其是粮谷加工、食品、绸布、杂货、饭店、旅馆、浴池、理发等业户增加明显。1903年调查,大连总计50多家机械大小工厂中,凡属较重要的均由俄国资本在经营。到1903年时,大连市内工商业户有559家(不含小商小贩),其中经营商店、饭店、旅店、理发、浴池等商业服务业464户;酿造、木工、服装、鞋帽加工、金银首饰加工及铁工、砖业窑业78户;土木建筑包工商17户。在商业上纯粹俄国资本的商户有15家。在俄国占领时期,市内最大的商号是德和号,又名德和栈,大老板是纪凤台。纪氏本为山东黄县人,自幼随父定居于海参崴,后加入俄国国籍。德和号总部设在大连市内,另外在旅顺、金州等地开设有分店,同时还在烟台、青岛、奉天(今沈阳)、吉林、哈尔滨等地开设了分支机构和代理店。在俄国占领时期,德和号资本迅速膨胀,就连俄商中的大户秋林商会都难以与其相比。纪凤台凭借其在俄国殖民机构的特殊身份,在商品运输、银行融资、税收减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特殊的地位,致使一般的华商都是望尘莫及,难于与其竞争。在纪凤台的扶持下,另一位俄国翻译张德禄和商人刘肇亿也很快在大连地区发达起来。张、刘二人通过承揽开港筑路等工程,从事船舶运输,逐渐地成为大连商界领军人物。并组织了商民的自治组织“洼口公议会”。这是历史上在大连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华商民间商会组织。而纪凤台等人,也是大连地区最早诞生的一批买办商人。

俄国殖民当局在大连地区建立的第一所殖民教育学校是1898年在今旅顺长江路77号建立的旅顺市立普希金初等学校。该校初建时,直属俄国教育部管辖。1900年在该校首设中国科,招收中国学生40人。年龄限于8-20岁,修业4年,以教授俄语为主。1899年,殖民当局在貔子窝设立了租借地内第一所俄清学校—貔子窝市俄清学校。之后,在旅顺、金州、大连湾也相继成立了“俄清学校”。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在旅顺开设了专门的实业学校;在大连市内修建的两所男女中学教学楼临近竣工。

在大连城市建设发展中,大连地区的人口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了大连人口来源的多样性。随着旅顺、大连地区的建设开展,及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修筑,吸引了大批劳动力。此间,俄国殖民当局就曾在天津、山海关等地广设招工处,“重金招募苦工”,关内贫民羡其工资之高“乃蜂拥而至”。阿列克谢耶夫在呈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奏文中称:在“关东州”的建设初期,很难区分本地和外来的中国人。据他统计,旅顺市约有5000人,南满铁路工程约有8000人;“达里尼”港市约有1.1万人。1902年5月,在阿列克谢耶夫发布的《关东州厅长官第41号命令》中说道“自本年1月至4月,4个月时间,经旅顺、“达里尼”市进入关东的苦力多达108000人,远远超出州内需要。”至于旅顺,据1903年1名英国军官的调查报告说:“大约有6万中国工人为建筑新市街、港口、船坞、要塞、军用道路,昼夜不停地劳动着”。

俄国境内的传教士、商人、工程技术人员、淘金者、小商人、农民及其家属也陆续地移居到大连地区。据阿列克谢耶夫奏折说,在1901年末,“关东州”内的常住的有户籍人口为285446人(不包括俄国于当地的海陆驻军)中,俄国移民户已达10326人[7]。其中尤以旅顺和大连为最。如旅顺市内人口29249人,其中俄国移民有8632人;大连市人口为25687人,其中俄国移民有1514人。到1903年,当局的人口统计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旅顺的常住有户籍人口为28480人,俄国移民增加到17609人;大连市人口为41260人,俄国移民占到3113人。一年间,两地俄国移民翻了一番,这充分表明,由于俄国移民速度的加快,大连地区在俄国殖民当局的操控下,在逐步地向“黄俄罗斯”化方向迈进。

需要指出的是,俄国殖民主义者在掠夺和榨取本地资源主要是通过二种形式完成的:一是非法的土地投机所得。俄国东省铁路公司利用《中俄密约》中有关“铁路公司在80年经营期内,附属地由公司自行经理,所获利益全归该公司专得”等条款,从1901年起,便在预定的各铁路附属地街区对外大规模地拍卖土地使用权。通过这种所谓的“拍卖”来获取大量的“市政建设费”。4月17日,阿列克谢耶夫签署公布《旅顺市土地拍卖规则》。6月14日,旅顺市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土地拍卖会。世界上的许多企业家都认为旅顺将成为一座繁荣昌盛的大都市,因而争相购买旅顺的土地。致使地价从最初1俄坪6卢布,猛增到1俄坪约22卢布。个别的地段甚至飙升至1俄坪85卢布。二是在大连地区实施高额赋税,以此补充城市的建设。俄国政府在租借地域内施行的赋税,主要分为国税和地税两大类。在地税中又有州税和市税两种。在其征收的国税中主要是由土地税、酒业特许税、烟草制作专卖税和盐业税4种内容构成的。

早在俄军于旅顺及大连湾登陆不久,就颁发告示,禁止中国清政府的税官在各海口征税,也不准商民向中国政府纳税。“1899年1月,俄国殖民当局以武力相伴,强行在大连地区开征1898年度的各种税赋,因其间曾遭到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抗,直到9月方告结束。1902年殖民当局在租借地区内,开始施行“酒类商业特许税”。除烟、酒税外,殖民当局还征收盐业税。在1898,1899年中,共征收盐业税为40000卢布,1902年盐业税为16000卢布。为增加税收,殖民当局还巧立名目,增加了地方税和市税两项内容。地方税为“关东州”地方公共费税,而市税则是当时两个特别市大连和旅顺为补充市政建建设开征的税务。市税的项目主要有:行商税,乘用马车及人力车税、饮食业税、轮船入港税、进口货物税、车站、码头运搬税、畜犬税、建筑税、戏剧税、不动产税,等等。俄国殖民统治者在霸占大连地区的初期就发布公示,严禁随意开採矿产资源。在1903年末时,有统计表明,在租借地区域内已发现的金矿有114处;金银矿有1处;金银铅矿有1处;银铅矿有2处,煤矿有1处,共计发现矿藏有122处,有17人获得开采金矿权,均为俄国人。在俄国殖民统治下,大连地区共有107家企业经营盐业,共计年产量可达100万普特。

客观而言,大连自由港区的制定与建设,促进了这一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虽然俄国殖民主义者在客观上充当了大连地区城市建设者的启动者,规划者、但其建设城市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经费并非来自俄国,它主要是来自殖民统治当局利用侵略特权掠夺和榨取本地资源的就地转化。而且这毕竟是在沙俄帝国主义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对中国实施殖民扩张背景下的畸形发展与繁荣。

[1]周力.与世界相遇·近代东北叙事录(上)[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66.

[2]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二[M].第18页.

[3]詹姆斯·艾伦.在龙旗下——甲午战争亲历记[M]//近代史资料:总第57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71-72.

[4](日)陆奥宗光.骞骞录[M].商务印书馆,1963:63.

[5]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M].上海:三联书店,1957.

[6]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阿列克谢耶夫呈奏文,1900-1901年关东州统治状况[M](日)日本关东厅庶务课调查系,译.第116页.

A Restricted View of Urban Development of Modern Lüshun and Dalian-Focusing on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Russian Colonial Period

WANG Zhen-ren1,WANG Jin-song2
(1.Dalian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Dalian 116041,China;2.Institute of Urban Development,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chun 130033,China)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the Qing government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its coastal defense and built a naval port in Lüshun,with it Lüshun began to take shape as a modern city;whereas,Dalian stepped up the stage of history as a modern city after Czarist Russia occupied Lüda by force.Objectively speaking,Russians’occupation and planning of Lüda’s urban infrastructure paved the way for the pattern urban development;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free port promo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lian’s civil societ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its regional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commercial prosperity.But,it was only an abnorm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with a military strength prop from Tsarist Russian imperialism and its colonial expansion in China.

Lüshun;Dalian;Urban construction;The Qing government;Tsarist Russia

K30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8-2395(2012)02-0009-06

2012-03-15

王珍仁(1955-),男,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连近现代历史研究;王劲松(1969-),男,吉林省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旅顺俄国
WHERE EMPIRES MEET
Where Empires Meet
七颗钻石
旅顺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旅顺分会地址奠定记碑
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隧道消防系统设计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日俄旅顺要塞争夺战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