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培育新兴产业的对策

2012-08-15 00:42赵红立
关键词:新兴产业发展

李 慧 ,赵红立

(1.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2.大连市世佳粮油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116024)

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新旧产业之间的更迭和变换是普遍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必然选择,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力量.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与物联网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1]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陷入低迷状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推进不仅仅是微观领域的创新和变化,更应该是有效突破资源约束、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应该将其上升为能够得到政府有效推动和政策引导的宏观行为.历史经验也表明,发生经济危机的时代,在充满危险不确定因素的同时,更孕育着突破和创新的机会.当前各国都在寻找启动下一轮经济腾飞的增长点,都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1.新兴产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新兴产业的研究日益增多,对于新兴产业的含义也有很多争论.对于究竟如何为新兴产业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理论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兴产业是基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而不断形成的新兴生产行业,它是对原有产业领域资源和产品的一种重新整合,体现着新时代的特征,对资源利用、社会生产、管理流程、人才需求等各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兴产业是充分发挥各国、各地区比较优势,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它往往通过推陈出新,缓解当前经济领域的困境,不断实现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增长,其就业效应显著,是最易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第三种观点认为,新兴产业在现实中往往是被新兴技术所催生并创造的产业,即经常被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采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空间技术等新兴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产业部门.

可见,对新兴产业进行明确定义是困难的.当前理论界往往对新兴产业从两个角度加以定义.首先,广义的新兴产业指那些通过技术革新与进步所成长起来的对一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战略价值的产业.广义的新兴产业普遍在生产中融入最前沿的生产技术,集中体现着一国的科技创新的力量和水平.这类产业往往体现出较高的生产效率,长期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也因此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非常显著.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新兴产业是指依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而不断发展壮大、并普遍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新兴产业含义的探讨不论定位在哪个层面,其最核心的内涵都在于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和成长阶段,承担着崭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体现着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影响力,代表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当然更体现着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未来.

2.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

(1)创新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竞争性,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经济学家波特的创新理论表明:新兴产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能够充分反映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成本的改变以及新消费需求的出现或其他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变化,从而不断推进某个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实现市场化.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等.

(2)高风险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3个方面.技术风险指在新兴行业中,应用的高新技术可能还不是很成熟,技术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设施、设备等不够完善,技术工人对技术的理解程度不高,以至于影响到产品生产的适应性、先进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市场风险指新兴产业产品投入市场后,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市场回报,使投资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回收,从而增加投资风险.这里所说的社会风险,主要是指国家对新兴产业的宏观调控可能给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还有可能因滋生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而带来的市场风险.

(3)前期巨额投入性.作为新生事物,新兴产业在建立初期尚不能进行成熟的市场化产业运作,新创造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稳定,市场推广压力大,前期运作成本高昂.不仅如此,在生产运作中,企业经营的盈亏对产量规模往往有很大的要求,新兴产业由萌芽期进入成长期后,往往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必然产生对资金的巨大需求.

(4)地区特性.新兴产业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其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资源、经济结构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因此体现着非常明显的地区特性.受制于地区资源禀赋和区域产业结构的约束,某个新兴产业可能非常易于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产生并不断成长,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却有可能无从产生.

(5)动态性.新兴产业是动态发展的,而非静止不动,一成不变.随着外界经济条件和环境的改变,新兴产业的产业构成也会随之发生动态的调整和变化.此外,由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成长起来的各产业,其各自生产率上升的速度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经济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域的新兴产业的构成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二、中国培育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在我国走过的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占领国际市场,在经济增长速度、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外汇储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必须看到,长期依赖我国经济领域粗放的发展方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副作用,如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价值低等,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瓶颈.有关资料表明,2009年,我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的8%左右,但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却占世界的17.5%.粗放式增长的模式需要改变,未来的新兴产业必须相应作出良好的规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产业升级换代是必然趋势

新兴产业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由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可知,在经济体系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存在一个从产生、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产业的新旧更替出现断裂,就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当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入衰退期,由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减少,大量资金从原产业撤离,去寻求新的投资产业或者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进行投机,从而形成泡沫经济.因此,培育新兴产业,寻找新的支柱产业是产业更新换代的必然趋势.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针对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及时确定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未来的产业竞争优势的把握有着非常前瞻性的规划.这方面日本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强了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信息通信、物资流通、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新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2]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举措.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之所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这些国家和地区重视新兴产业关系密切.

3.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作为世界经济领域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充分顺应并利用了信息化与全球化这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断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其综合竞争力.2009年2月,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推出了重点体现在新能源、生物、信息和航天等领域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该方案显示出美国强大的产业战略研究能力:掀起科技浪潮,推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可见,美国之所以在世界上有经济领先的地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能够及时灵活地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中国新兴产业的现状

1.市场结构状况

我国的新兴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集中度相对发达国家较低,总体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如在生物制药产业中,成立超过10年的生物制药企业尚不到总数的10%,单个生物制药企业的最高年销售额不及美国Amgen公司销售额的0.4%;在医药制造业中,大型企业仅有67家,中型企业820家,而生物生化制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生产能力及销售业绩水平均很低.长安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居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首位,仅212辆,而丰田普瑞斯的销售量在2010年4月就高达12 555辆.我国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均较为落后.

2.产能状况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上存在着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上的投入过于偏重,而且地方政府偏好于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设在本地区以得到中央投资的支持.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普遍的过度进入问题.以我国电动汽车产业为例,国家2009年3月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到2015年底,我国电动汽车的计划保有量不能超出100万辆,但是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等10个省区在当地政府2010年度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总体产能将远远突破国家的限制.市场不能消化过剩的产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存货过多而导致大量员工下岗、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必将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更不利于新兴产业有序、高效地发展.

3.科技成果转化状况

技术升级和进步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力量.我国在技术层面的创新研发能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根据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率仅为25%,产业化率仅为7%左右.在国家"863"计划已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成果比率仅为38.2%,真正投入生产的仅为10%,90%以上的科研项目结题鉴定后便完事大吉,根本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3]

4.资金投入状况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投入经费有了显著的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受限于我国不发达的金融体系所造成的融资渠道狭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政府投资和支持.这非常不同于国外,它们的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民间投资体系高度发达.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还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制度环境建设现状

新兴产业在发展之初往往是很脆弱的,离不开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强有力的扶持,然而我国目前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的制度环境尚不乐观.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依然不够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科技等相关体制建设滞后,政府在发挥政府职能时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在扶持相关产业发展时对市场前景预测不足,资源配置出现偏差,急需要素支持的某些相关产业却得不到有效的资源和政策保证,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成长和未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培育中国新兴产业的对策分析

1.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新兴产业既是幼小产业又是战略产业,实施的政策重点体现为倾斜性产业政策和鼓励性产业政策.倾斜性产业政策支持的对象主要是对提高国家竞争力、对产业带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特定产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对国家未来产业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都起着重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应得到倾斜性产业政策的支持.鼓励性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政府优惠的财税政策,如税收减免、直接或间接的补贴、银行贷款贴息、给予信贷资金保证等措施,为企业改造升级降低成本,拓展空间.针对我国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的产业,特别是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幼小企业,可以实施既不违背WTO法律框架,又保护我国产业安全,还有利于加快幼小企业发展的保护性产业政策.

2.为新兴产业的科技研发提供资金保证

如前所述,新兴产业是一种初期投资巨大的产业,尤其是科技创新的环节和过程需要有充裕的研发资金的注入,从产品的工艺改造、工厂建设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为此,政府有必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提供有力的金融政策来满足国内相关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为了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专门设立了"特定研究开发事业费",对技术开发给予资助,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兴产业设立了不同的专项基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无不是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投入了充裕的资金支持.[4]我国当前应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建设,积极加快创业板的市场规范,保障那些有活力、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顺利上市,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拓展资金来源.其次,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此外,为发展新兴产业的企业在银行优惠贷款、财税补贴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为企业的直接、间接融资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3.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产业自身的发展,更需要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延伸出更为细密的产业链条,织链成网,不断壮大.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规划和建设各种产业园区和基地,推进新兴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如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有效缩短了技术溢出的空间距离,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日本、韩国这些亚洲国家更重视产业空间布局和规划,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要素集中的便利和条件.

4.重视各种类型企业的创新活动

从《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呈现3个特点:第一,高科技企业规模趋近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第二,大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中占有优势;第三,科技成果产出方面,大型企业的贡献份额较高,大企业在新产品产值和专利申请数额上分别占到总量的70%和60%,但是在企业利润方面,中小企业的表现优于大企业.我国技术创新的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各有所长,因此,不能仅仅重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长处,也不能只看到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应该做到二者兼顾,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5.重在保护知识产权

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于科技创新.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和体系,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管理科学知识供应和扩散的一种常态行为.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和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重复开发或剽窃别人的科技成果,以及没有对技术创新成果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现象依然时有发生.这一切必将对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6.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融合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大量致力于创新的企业则是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和存在的载体.微观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行为加速了产业的发展或者淘汰.经济生活中各种金融机构为发展新兴产业的诸多企业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则为技术创新和研制开发提供了技术来源.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选择权,同时消费者能够反映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所有这些因素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施加着巨大的影响.政府应该努力通过规划和政策的手段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实施有效措施助推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1]骆祖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与研究,2011(7):32-34.

[2]汪 斌.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289.

[3]黄 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J].科技与经济, 2008(10):31-34.

[4]刘 青,施 放.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07(8):6-9.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基于标准的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