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西方制度文化中国化的努力

2012-08-15 00:49黄宝强
关键词:资产阶级中国化制度

黄宝强

戊戌变法与西方制度文化中国化的努力

黄宝强

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将西方制度文化中国化的一次努力。维新派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启蒙,宣传西方制度文化,并且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希望在中国实现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这种努力,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的觉醒,加速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戊戌变法;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西方制度文化中国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封建国家一步步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深,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爱国人士进行了各种道路的探索。维新派超越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用西方的制度文化代替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文化,由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升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层面。维新思想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发展,到1898年戊戌变法而达到高潮的顶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政治革新,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是西方制度文化中国化的一次努力,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方制度文化中国化的原因和背景

(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坚船利炮的军事侵略使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阶级矛盾日益深化,暴露出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派为了实现中国的富国强兵,采取了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师法西方以求自强,发动了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的封建性、买办性和腐朽性,决定了这场运动不可能把中国引向独立和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就不能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局面。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者是带着开拓中国市场、掠夺中国资源的目的来到中国的,但是这种侵略也带来了新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的榜样。他们在中国投资建厂,大量倾销商品,改变了中国的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大量农民和小生产者破产,为工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洋务运动中建立了一批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民间的官僚地主士绅也开办了一些民办企业。中国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他们虽然力量薄弱,但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在中国的发展。这些民族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对自己的压迫和剥削,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的权利,获得资本主义的制度保障。这为戊戌变法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中国化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侵略的日益加深。中国的早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封建士大夫开始认识到中国跟西方国家的差距,他们为了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状况,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翻译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思想政治学说,介绍西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找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促进中国的觉醒。在洋务运动中,一批参与洋务事业的士大夫开始逐步加深了对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了解,深深认识到中国的封建落后,他们强烈要求加强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同时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使中国能变成独立富强的国家。这些开明的士大夫们逐步演变为中国早期的维新思想家。这些维新思想家逐步认识到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要改变这种制度,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变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他们批判封建主义旧思想文化,提倡新学,极大地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解放。

二、维新派进行思想启蒙的主要途径

(一)著书立说和翻译新书

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二)办学会、出报纸、设学堂

成立的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设立的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出版发行的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三)同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进行论战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否要变“祖宗之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任何事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

(2)是否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对此,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不过他们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他们认为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3)是否要改科举、废八股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仍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是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

(四)发动戊戌变法运动

在此背景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御旨,宣布开始变法。到9月21日变法失败,这期间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这些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维护民族资产阶级的权利,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 “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同时捕杀了“戊戌六君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主张

(一)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早期的维新思想家认识到,中国的积贫积弱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结果,而西方发达国家发达的原因是实行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他们认为西方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度是先进的政治制度,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实行君民共主,在中国也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二)强调人民乃“天下之真主”

梁启超大胆地宣传民权思想,驳斥“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封建说教,把历代帝王斥之为“民贼”,认为“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至弱之根原”。他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维新派根据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对君臣的起源和君民关系提出了新的观念,指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人民才是“天下之真主”。谭嗣同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既然君可以由民“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所以“君末也,民本也”。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受命于天”的封建说教,为肯定“民权论”和实行君主立宪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独立自主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对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压迫的要求,希望中国能够独立富强,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创造条件。提出要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要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并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这些措施表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国家仿照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和经济权益。

(四)废科举、兴学校,鼓民力、开民智

梁启超在其著作中提出要改变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主张实行“工艺专利”,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创造有利条件。严复在倡导西学的同时还对中国的封建旧文化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儒家的政教学说“少事而多非”,至于汉学、宋学和词章之学更是“无实”、“无用”。维新派特别强调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他们认为要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废除科举,兴办学校。

(五)把社会进化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

严复等维新派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其中尤以《天演论》影响最大。《天演论》原名《进化与伦理》,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论文集。在译述中,严复写了序言并加了不少按语,认为“物竞天择”的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他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维新派还运用社会进化理论反驳了封建顽固势力坚持的“祖宗之法不能变”的思想,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因此“祖宗之法”也不能永远不变。

四、西方制度文化中国化努力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的觉醒。维新派对维新思想的宣传,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使维新变法思想深入人心。它扩大了西方制度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是西方制度文化中国化的一次努力。

戊戌变法不仅是政治变革上的一次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是一次重大的转折。这种努力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势。不仅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变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限制君权,扩大民权。批判了传统的封建君权思想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国民思想的的解放。从此,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西学和新学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政治思想、社会科学和教育、社会风气等各个领域。

戊戌维新运动撼动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根基,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解放,使民权思想深入人心。戊戌变法以后,封建统治秩序再也没法保持下去,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直至进入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李侃.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495.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6.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87.

[4]范瑞祥,刘筱霞.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4.

K256.5

A

1673-1999(2012)03-0142-03

黄宝强(1971-),男,山东德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政治与行政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11-29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中国化制度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