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2012-08-15 00:43甘儒新
关键词:主体科学价值

胡 燕 甘儒新

(新疆财经大学 马列部,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论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胡 燕 甘儒新

(新疆财经大学 马列部,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从社会主体、生态环境、社会和谐三个方面彰显这一价值追求,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坐标。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P294)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贯彻始终的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深刻体现了这一价值目标。

一、以人为本: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

“为谁服务”体现的是政党的宗旨和价值理念,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规定性原则。科学发展观清晰地提出要“以人为本”,“人”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强调把人而不是其他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强调人是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这就肯定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以此出发,从实践层面上看,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做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在规定性。人的发展是考察社会发展程度的唯一尺度,是发展的最高命题,发展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尊重、关怀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性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我党在实践中践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常体现在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方式上。自从建国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生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建设家制定了各个五年发展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不断开展国民教育等文化事业,国民经济也有所恢复,这些成就从物质和文化方面奠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发以来,在一段时期内,邓小平同志为了实现恢复国民经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在实践中发现“三个有利于”和提高人民收入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实践经验还告诉我们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标准: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新世纪开始以来,我党转移视角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要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看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实现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在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我国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方向考虑,从发展的对象、发展依靠的对象和发展成果的对象角度出发。在中国无论何时,都要牢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并且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我党在我国社会总体性变迁背景下,体现了党的社会主义价值,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引导我国朝着现代化建设出发,夯实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我党执政的社会主义价值找准位置。

二、可持续发展:和谐平衡的生态价值追求

人类社会对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走生态型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看,科学发展观对生态价值的追求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价值追求的延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否能够实现需要考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能够使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从两个维度出发去谈可持续发展思想,第一个是指在总结国内外生态环境的经验教训后恢复和承认生态环境的自身主体价值;第二个是指满足人的主体价值需求。从第一个维度讲,由于西方早期工业化过程中过渡鼓吹“人即目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人的主体价值,致使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需求凌驾于自然环境的价值之上,过渡索取。最终导致能源枯竭、森林退化、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极度紧张。笔者认为第一个价值维度是要考虑主体地位,就是人类主体价值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明确,不明确的关系会限制人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社会现状不佳,具体表现在于我们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其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为了满足个人需要,人们不停地和自然争夺空间。然而,时到今日,由于之前我们所做的一切,导致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是资源短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等。这些严峻的问题刻不容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承认生态环境的主体价值,改掉旧的思想观念,尊重和关怀生态环境,限制人类主体价值欲望的扩张。经过上述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基于这种状况提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自我价值要区分开来,人类必须要尊重和关怀生态环境。

针对于第二个价值维度,笔者认为生态环境的主体价值和人类的主体价值可以并存,两者没有产生矛盾的关系,从本质上来分析,生态环境的主体价值是指生态环境服务于人类,人类的主体价值则针对“以人为本”而论的。“可持续发展”深层次地表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发展目标是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只有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生活质量才会提高,能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3]

三、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又一社会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判断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准之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和社会生态环境的良好程度。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更是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探索、努力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社会总体性变迁的大背景下探索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甬道,实现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就能实现社会和谐。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指的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社会系统各要素全面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共进。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否则都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实现。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路,改变过去事实上遵从的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克服GDP崇拜心理,改变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评价指标,从社会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也就是肯定不协调的客观存在和矛盾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时空之中都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因此,有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不协调的地方就会有相应的矛盾。解决矛盾是根本性问题,不是忽略不计就可以躲避的。但从根源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社会内在结构在变迁中缺少协调性、统一性而引发的。要实现协调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2]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为无产阶级建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指导和要求,更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丰富和发展。只有当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全面、协调发展,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安定有序。这一新型发展观将我党的发展思想置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层面之下,是新时期我党在不断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上迈出的新的一步,是我党在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迁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的时代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的诠释。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明风尚建设研究”(编号:12XJJAZHOO1)。

胡燕(1976-),女,博士,新疆财经大学马列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甘儒新(1975-),男,新疆财经大学马列部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主体科学价值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科学拔牙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