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内文化建设的价值及其路径

2012-08-15 00:45周子善陈坤林胡骄平
关键词:学习型政党人格

周子善,陈坤林,胡骄平

(1.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5;2.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

论党内文化建设的价值及其路径

周子善1,陈坤林2,胡骄平1

(1.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5;2.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党内文化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与廉政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学习型政党建设为党内文化建设提供了新途径。党内的学习制度需要改进,除要坚持针对性学习外,要把学习的基点放到党员素质的提高、党员的新时期理性人格塑造上来。

党内文化;学习型政党;多元化;文化冲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1]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有着党内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与光荣传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一个长期以农民为人口主体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孕育出一支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培育了一种崭新的政党文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面貌和世界的力量对比。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党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2]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历史条件下,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多元文化激烈震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内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内文化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促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和廉政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多元文化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强势的西方文化不断扩张渗透,以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格局多元化,高度集中的传统社会正向多元化社会转型。多元社会存在决定多元社会意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形成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疑,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精神信仰危机、文化认同危机、价值追求冷漠、思想行为浮躁的现象,损害着党的形象,危害着党的事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中国共产党面临三大文化挑战:

(一)改革开放的文化交锋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以及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诱发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如: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

(二)社会转型的文化挑战

在当代,共时性的“前工业社会”文化、工业社会文化、“后工业社会”文化的冲突凸显。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两千多年农业社会形成的封建文化糟粕不可能在几十年间完全消除。“我爸是李刚”的惊人之语,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特权意识仍顽固存在。官场腐败、买官卖官、官官相护、官本位、权势观念、身份等级观念、面子观念、人身依附、裙带关系、哥们义气、帮派思想、关系文化、走后门、熟人文化、潜规则……如流感病毒一样在严重地腐蚀着我们的社会肌体。而黑煤窑、血汗工厂、毒奶粉、毒饺子、瘦肉精、假冒伪劣……则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无良企业主掠夺劳动者血汗的本质反映。

(三)科技进步的文化冲突

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兴起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迷失。以追星现象、追风现象、“超女”现象、“山寨”现象、卡通艺术、商业电影(“无厘头”电影)通俗读物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因其草根性、快餐式、简单化、娱乐性、时尚性而大行其道,但流于平面化、肤浅化,在满足人们当下的感官刺激的同时,容易导致自我价值的迷失。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民主性深深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容易使人沉溺于虚幻,游戏人生。

尤其是资产阶级历史虚无主义的殖民文化论、文化史观论、告别革命论及封建主义的“官场文化”等,这既影响党领导下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也给党的先进性建设带来挑战。我们党的精神生活领域,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党内文化中残存着一定程度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作风的影响,新形势下又受到了一些落后、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特别是封建特权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使党内生活中出现了不少消极腐败现象,形成了党内消极落后腐朽的“官场文化”,如有些干部,权欲熏心,整天琢磨着向上爬,溜须拍马,阿谀逢迎,拉帮结派,欺上瞒下。有些干部,不是潜心工作,立足于做人、做事,而是琢磨、学习政客们谋官图财的所谓学问。[3]这类“官场文化”和其他歪风邪气,严重败坏了党内风气。如果不加制止,必将严重腐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因此,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内文化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文化的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内文化的建设,要始终注意党的文化基础,把握文化发展的趋势,借助文化的力量推动党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充分认识党内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战略地位

在近年来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和廉政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全党党员的文化素质。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是文化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任务主要是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中国当代国情、当代世界发展趋势有较深刻的了解与理解。没有相应文化基础,政治信念不会牢固。

(二)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是文化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任务主要是解决面对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员干部如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如果没有中西文化比较的宽广视野,就不能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的社会本位精神;就不能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重视个性的合理价值。没有相应文化基础,思想道德难以内化。

(三)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是文化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任务主要是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核心是党员干部素质的提高,关键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没有相应的文化基础,党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难以继续改善。

(四)党的制度建设的基础是文化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任务主要是保证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制度的贯彻落实。核心是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党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个党员必须以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要求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阶级的文化自觉。没有相应文化基础,党员的工人阶级党性难以确立。

(五)党的作风与廉政建设的基础是文化建设

党的作风与廉政建设任务主要是规范党员行为,树立党的形象,核心是塑造党员的人格魅力。党员的作风与廉政行为是法律制度的“他律”和思想道德的“自律”的统一。古今中外都有“他律”文化与“自律”文化的丰厚积淀。只有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全部优秀遗产,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没有相应的文化基础,党风廉政建设效果难以预期。

文化的任务就是“人文教化”“文化化人”,致力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文化建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就是通过基础文化、生活文化、实践文化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内化。党内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相关的思想理论、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党内文化建设,贯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和廉政建设的全过程,并对党的建设成功与否起着基础性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切实把握党内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党内文化建设必须要选择一种合适的载体,创立一种合理的机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学习型政党建设开辟了党内文化建设的新阶段、新路径。

建设学习型政党任务的提出,为党内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机制。“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学习型组织的特殊形式,具有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的一般规定性,同时,还具有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内在的特殊规定性”。[5]既包括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政党的一般规定性,又包括中国共产党先进本质的特殊规定性。根据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政党的一般规定性,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应当努力建设形成如下学习新机制: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让学习成为一种工作生活方式,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塑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形成“团队学习”机制,将团队集体的学习与个人的学习的有效协调整合;各级党组织与党员都要形成“共同愿景”,全党及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形成共同发展奋斗的目标,激发成员创造性地学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形成系统、动态的“思维方式”,团队和个人都要反对保守僵化,培养新的心智模式。

学习型政党的新机制,将促进每个党员形成终身学习的生活工作方式,促进各级党组织自我建设成为大学校,学技术、学文化、学法律、学政治,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在认知、情感、意志、思维、审美、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各有所取,各有所得,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从而把提高党员素质的培养教育的设想落到实处。通过精心策划的、切实有效的文化科学知识普及教育,使广大党员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做人”为本,“做人”与“做事”统一;具有世界眼光,适应全球化多元文化挑战;具有全面发展人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党员。

党内文化是学习型政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以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创建的根本宗旨;建立学习型政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建立学习型政党是为了提高政党的社会适应性;建立学习型政党是为了更好地协调政党内部关系;建立学习型政党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发政党的功能;建立学习型政党是为了形成更加科学的用人导向。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目的决定了学习型政党学习的重要内容,应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方面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围绕党的中心政治任务开展党内学习教育,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在党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是我党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要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与廉政建设的全面展开,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改革开放的重大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

另一方面是提高素质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以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学习内容。根本任务是塑造党员干部能以之适应全球化语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的人格。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党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结党内学习的经验教训,在学习中培养、塑造、加强党内文化,切忌急功近利。传统上的“立竿见影”的“就事论事”式的教育培训轮训,可以动员党员干部很快投入到党的中心政治任务的奋斗中,在党的历史上为争取胜利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和平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立竿见影、就事论事的“针对性”培训学习,虽可以治标,却难以治本。“本”是人的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本立”才能“道生”。近年来一些中高级干部虽接受过各级党校长期、短期训练学习,最终还是在反腐败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原因虽然很多,但学习不触及自我灵魂,缺乏“内化”,可能是一个基本原因。

所谓人格,是个人的具有相当统合性和持久性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个人特有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模式的身心结构统一体。人格具有社会性、统合性、持久性、可塑性。根据人格的统合性,党员干部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是不能单独塑造形成的,若缺乏文化人格的相关认知、情感、意志、思维、阅历、审美、交往、主体意识等多向度人格的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多向共生、协同共进,则党内文化难以产生持久和终身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面对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党内的学习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地加以改造,除坚持传统的“针对性学习”外,要把学习的基点放到党员素质的提高、党员理性人格的塑造上来,在促进精神文化的内化上下功夫,实现党员干部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思维人格、情意人格、审美人格、社会交往人格的全面发展。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6).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18030.html.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11-07-01.

[3]李忠杰.论建设先进的党内文化[J].党建研究内参,2002(7).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R].2012-07-23.

[5]吴桂韩.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深刻内涵[J].桂海论丛,2010(3).

D26

A

周子善(197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学习型政党人格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