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陵山区实现区域发展的困局与出路探索

2012-08-15 00:50姚元和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酉阳武陵山重庆

姚元和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重庆 409000)

一 重庆武陵山区实现区域发展的同质性分析

(一)相寻的历史沿革

近代以来,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经历过多次走在一起的机会,或兄弟,或邻居,关系紧密具有相寻性。国民政府于1935年1月在全川划置18个行政督察区,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50年1月成立川东行署区,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分属川东涪陵区和川东酉阳区。1952年,川东酉阳区并入川东涪陵区,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再次走到一起。改革开放以后,区域发展更加密切。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南川、丰都 (1958年由酆都更名)、垫江和武隆。2006年11月,重庆提出 “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武隆正式纳入渝东南翼。200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渝东南翼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0月,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2年6月,《重庆市 (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11—2020年)》出台,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成为重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二)相似的贫困诱因

重庆武陵山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大山区、深山区于一体的连片特困地区。这里山地丘陵面积占到80%左右,耕地坡度多在25度以上,土地贫瘠,耕作难度较大。水土流失面积和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到了50%和18.8%,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里每年还有60万地方病患者度日维艰。这里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区域,突发灾害较多。一百多年前,黔江就发生过6级左右地震。2010年酉阳 “7·9”特大洪灾造成县城及部分城镇被淹,4人死亡、2人失踪,累计经济损失高达57778万元。近代以来,这里长期动荡不安。所谓天下未乱,这里先乱;天下已治,这里后治。这里的基础设施极端落后,1937年初才有第一条公路——川湘公路 (现国道319线的一段),直到六十年后的1998年,319线黔彭段才开始进行 “三改二”改造。

(三)相同的发展机遇

国家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重庆全力打造全国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是当前重庆武陵山区科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抓住并利用好这个机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在机制与模式上发生的变化,即以 “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基本思路,突破了就扶贫而扶贫、扶贫开发互不关联的传统扶贫模式。重庆武陵山区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三位一体”大格局,大力实施整村整片扶贫、城乡统筹扶贫、特色产业扶贫、到村到户扶贫等多种有效措施,与重庆秦巴山区一起全力打造全国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为实现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四)相近的生活愿景

摘掉穷帽,实现富裕,是千百年来重庆武陵山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按照国家制定的2300元贫困线新标准,重庆武陵山区贫困人口有55.3万人,占总人口450余万的12.28%,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5%;贫困发生率达16.8%,比全国、全市分别高出3个和4.8个百分点。在这些贫困人口中,目前略有一半还生活在高寒偏远地区,有10多万人年收入还低于1144元的绝对贫困线,他们特别期盼走出贫困,过上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二 重庆武陵山区实现区域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基础设施仍然是瓶颈

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滞后,是造成重庆武陵山区长期落后的最直接原因。目前,这里的路网密度仅为全市的64%,对外通道偏少,主要对外公路通道 (国道)仅4条。至2011年底,行政村通畅率仅为56.3%,低于全市12.7个百分点。农村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2%左右,还有超过百万的群众没能吃上方便、干净、安全的放心水。

(二)现代工业支撑能力弱

截至2011年底,重庆武陵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全市的6.5%左右,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4%。由于工业支撑能力弱,2010年,这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8%和59.1%,与2001年的37.3%和62.7%相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固

跟风引起的产业同构,导致山区农业增产不增收;用行政手段 “逼农脱贫”,导致产业发展只见规模不见高效。最典型的就是在一段时期渝东南县县都大力种植烤烟,一旦价格下跌,就会引起社会动荡,产业发展就可能一蹶不振。

(四)旅游等优势资源开发总体乏力

从旅游而言,这里是 “富饶的贫困区”,是民族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的富集区。但总体开发乏力,旅游业发展处于 “弱、小、散、短、劣”状态,即基础设施建设弱;乡村游规模偏小;旅游景观分布散;旅游产业链短;跨区域旅游竞争激烈。

(五)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低下

截至2011年底,重庆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仅为7.3年,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和8%,掌握实用技能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

(六)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滑坡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形成了听天由命、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观;“等、靠、要”思想严重。有80%的农民几乎一年都不读书、不看报,大多以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为主要消遣,普遍缺乏良好的生活伦理。

三 重庆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民生优先、城乡统筹、扩面提速、增强保障原则,统筹推进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扶贫攻坚、区域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在交通方面,要以骨干交通建设为重点,全面打通出境通道,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破除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力争到2015年,铁路覆盖60%以上的贫困区县,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贯通全境;到2020年,铁路覆盖80%的区县,全面实现高速公路覆盖。依托江北机场枢纽,提升黔江武陵山机场设施水平;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启动实施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重点推进交通主干道联络线、通县公路、县际断头路建设,改造升级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全面实施撤乡并镇公路改造、行政村通畅公路建设,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公路技术等级。

由于重庆武陵山区的特殊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必须进一步创新思路和机制。在思路创新上,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产业转。有效整合资金,统筹配套,才能发挥项目的规模效应和资金的综合效益。如石柱集中打造 “大黄水”连片扶贫试验区,实施乡村旅游片区示范工程,把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推进水泥路、自来水、清洁能源、信息服务、商贸服务、优美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 “六到农家”工程。在创新机制上,要探索多元化投资模式。建立财政、信贷、社会帮扶资金对基础设施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激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模式。如酉阳钟渤快速通道工程,总投资24.5亿元,路隧桥里程全长达16.6公里。靠县财政拿钱修建,勉为其难。于是该县采取BT模式,由重庆能投集团先行垫资修建,然后再由政府回购。快速通道建成后,酉阳县城和龙潭古镇、麻旺物流园区连成一片,城市建设可用空间可拓宽近20倍。

(二)认真处理好五个关系,坚持走 “绿色工业”之路

特殊的地貌与生态,决定了传统的工业道路行不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

处理好 “富民”与 “兴县”的关系。如近年来黔江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基础,积极引入雨润、润尔朵朵等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目前以雨润为核心,全区建起年屠宰量达200万头的屠宰场1家、肉制品加工厂1个,生猪原种场1个、二级扩繁场30个,发展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9400余个,可带动3万名以上农民增收。

处理好用现代工业手段提升传统农业的关系。如重庆佰亿实业看准酉阳及周边地区红薯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入驻酉阳泔溪工业园区,以每公斤0.5至0.6元的价格收购红薯。按亩产3000公斤计算,农民每亩有1500至1800元的收入。佰亿用红薯中的淀粉,制成手提袋、文件夹、快餐盒,可自然降解,成为塑料制品的替代品。目前,佰亿每年600吨的产能,需要10万亩以上的基地,可带动二三万户农家增收。

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目前重庆武陵山区的城镇化率还较低,2010年只有31.1%,比全市低接近22个百分点,这不利于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在区域发展中,需要关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 “同步”推进问题。2012年,黔江区打破“为扶贫而扶贫”的惯性思维模式,全力推进 “四个一”相对集中居住体系建设。把扶贫攻坚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助推工业化进程。具体说来,“四个一”是指1个中心城区、10个重点集镇、100个农民新村、1000个特色院落,实施移民搬迁3万人,推动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居住。

处理好 “扬长”与 “避短”的关系。要发展工业,迅速提升自身实力,还需扬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所 “长”。目前,这里已初步形成了以草食牲畜、烟草、绿色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山地农业,为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避单打独斗乏力、产业低水平同构之 “短”。比如彭水搞工业园地盘难找,可考虑与条件相对较好的黔江合作,实施 “飞地”工业园发展新模式,财税按比例分成。近3年来,7区县都陆续建成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的水泥厂,造成新一轮产业同构,7区县的产业定位在区域范围内协同考虑还没有破题。

处理好 “不变”与 “要变”的关系。重庆武陵山区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生态容颜是绝对不能变的,而要变的是指向未来的“绿色崛起”。近年来,在武隆白马工业园落户的全是机械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污染较少的工业,在已投产的企业中,大部分将污水处理后循环使用,无需外排。目前,工业园区已有四联集团、江苏罡阳股份、安徽鼎泰等知名企业入驻。2012年第一季度,武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60.3%,位居全市首位。

(三)把握四个环节,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

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是重庆武陵山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之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找准特色资源,形成一乡一品。这里的特色资源有乌羊、土鸡、蜂蜜、青花椒、金银花、猕猴桃、高山蔬菜、青蒿、黄连、长毛兔、莼菜、烤烟、蚕桑、中药材等。2008年,秀山岑溪乡在调查了市场上高档猕猴桃稀缺,市场前景看好后,请来农业专家对当地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里非常适合高档猕猴桃生长,于是乡政府引导农民发展这一产业,并率先在两个村试种。目前,该乡已投产的高档猕猴桃,每亩纯收入高达1.8万元。特色效益农业得到村民的认可,2012年全乡已栽植高档猕猴桃11276亩,覆盖95%的农户。

注重鉴定包装,提升产品效益。2010年,酉阳的 “酉州乌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鉴定专家组的鉴定,确认 “酉州乌羊”是我国仅有的一个可作为国家级山羊遗传资源保护的品种。之后,酉阳请来第三军医大学专家对 “酉州乌羊”的血清蛋白进行化验分析,发现 “酉州乌羊”具有天然抗癌性,“药羊”的美名不胫而走。酉阳以此大做文章,使“药羊”身价倍增,价格从以前的30元/公斤上涨到100元/公斤,吸引了广东等地的收购商上门纷纷求购,供不应求。

强化机制创新,集聚市场要素。在机制创新上,要综合运用 “龙头企业+业主”、“龙头企业+大户+农户入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把城市、乡村的资金、技术、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在一起,为产业发展服务。如重庆南方集团在酉阳建起48个商品猪养殖基地,由集团为养殖大户免费提供猪仔、饲料以及防疫、防病和销售,养殖大户只管基础设施建设和饲养。不管市场价格如何,南方集团保证这些养殖大户所养的猪每头有80-150元的纯利润,规避了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风险。

借助工业手段,延伸产业链条。由龙头企业带动,把特色产业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连接起来,做大做长产业链条。2009年,丰都引进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及旗下公司,投入1.8亿元成立了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长产业链条,使丰都县山区40%以上的农户都参与到这一产业中。从2012年开始,丰都启动“中国肉牛之都”的建设。按照计划,丰都要在几年之内使肉牛年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相关龙头企业达到100家。

(四)“两只手”协调发力,扶壮旅游这棵“摇钱树”

旅游业涉及108个行业,是一棵名副其实的“摇钱树”。调查显示,旅游业每创造1元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社会财富;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人就业。

正视 “政府之手”的作用,在科学规划、推进整合、包装资源、规范市场等方面积极作为。酉阳桃花源景区,原来叫 “大酉洞”,只是一个油库。2008年,酉阳决定将桃花源申报5A级景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旅游。当 “酉阳桃花源”的品牌在中央电视台叫响后,该县适时制定发展计划,包装50个景点,完成100项旅游项目招商,完成伏羲洞的开发。石柱引导农户建立西南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黄水人家”,实行 “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品牌营销、统一经营规范、统一服务承诺”的运营模式,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优质服务,也解决了村民担忧的客源问题,促进了乡村游的快速发展。

发挥 “市场之手”的魔力,利用 “市场发现价值”的功能,推动资源的高效配置。2012年4月,武隆喀斯特旅游公司与张艺谋团队合作打造的 “印象武隆”隆重上演,更将 “芙蓉仙女·梦幻武隆”品牌效应带入一个新阶段。虽然 “印象武隆”耗资两个亿,但张艺谋团队的名气,让国内外的客人纷至沓来,甚至还带火了大仙女山景区旅游。

(五)实施三大工程,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改变贫困,必先改变 “贫教”。重庆武陵山片区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要特别实施好 “换血工程”、“造血工程”和 “补血工程”。

基础教育是治穷根的 “换血工程”。提高办学基础条件,如教室、教学设备、图书、文体设施等,让教师 “乐教”。让教师流动起来,让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形成 “竞教”。采取一些特殊优惠政策,比如发放生活补助、划拨菜地、关心农村教师的婚姻、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解决其子女入学、免费提供 “周转房”等,同时尽力为农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 “安教”。

职业教育是治穷根的 “造血工程”。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重庆两翼的贫困地区,就读职校的贫困生每年能享受到2000多元的特别补助,学校每学期还有700元的生活补助。要重点打造黔江等市级职教聚集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技能培训是治穷根的 “补血工程”。实施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多种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劳动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经营、管理能力,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益。产业技能包括烤烟、蚕桑、猕猴桃、金银花等种植业和养猪、养鸡等养殖业,土家织锦等民族工艺品编织等。各地要采取措施,多为农村培养能工巧匠和种植、养殖能手。

(六)提高 “四干”执行力,丰富 “黔江精神”内涵

从1988年成立黔江地区到1995年扶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这里的干部群众发扬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初步改变了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重庆直辖以后,7区县干部和群众赋予了黔江精神新的内涵,那就是:“苦干加敢干,会干又齐干”。

“苦干”彰显韧性。对贫困山区的群众来说,所谓 “苦干”,就是要有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就是要有战天斗地的勇气,就是要有忘我付出的劳动激情。对贫困山区的干部来说,所谓 “苦干”,就是要有扎根基层的朴实工作作风,就是要有善于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有知难而上的工作热情,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为农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指导他们的生产、生活。

“敢干”表明气势。“敢干”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在于正视差距,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果断出手,而且勇于拍板,长于统筹,精心包装,于平凡之处创造精彩,最终赢得市场。

“会干”体现智慧。具体来说,“会干”就是要有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会干”就是要有善于把握全局的能力,采取综合统筹的办法,让贫困地区稳定地发展。“会干”还要突破惯性思维的桎梏,在扶贫工作中出新招、实招,实现跨越式发展。

“齐干”强调协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重庆武陵山区在探索连片扶贫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主动融入重庆、武陵山片区整体发展战略,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和周边区县、周边省市,和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主体牵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余楚修,管唯良.重庆建制沿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R].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EB/OL].百度文库,2012-05-30.http://wenku.baidu.com/view/7fda18ed172ded630b1cb621.html.

[4]王海达,项菲菲,颜 安.正视困难再启程[N].重庆日报,2012-08-14(1).

猜你喜欢
酉阳武陵山重庆
重庆客APP
武陵山歌
绿色高质高效典型案例专题——酉阳篇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酉阳杂俎》中游仙故事的传承与变异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酉阳古歌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