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2012-08-15 00:52高剑锋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矛盾哲学

高剑锋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高剑锋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在中共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这一理念的提出有着厚重的哲学渊源与哲学依据。西方哲学家对这个命题有过阐释或论述,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经尝试将和谐社会理念付诸实践,但没有成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解决了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将这一伟大思想付诸实践。

和谐社会;构建;哲学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并付诸实践。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伟大决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实践,更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考。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渊源流长的哲学依据,笔者仅从西方哲学和谐思想的渊源出发,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依据。

1 西方和谐思想

在西方,和谐思想古已有之。以古希腊为例,和谐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那里已有论述,后来经过中世纪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西方最早提出和谐思想的哲学派别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将世界的和谐视为万物间数量关系的比例合乎规范,合乎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将数的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观点提出。继毕达哥拉斯学派之后,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靠斗争创造,斗争创造和谐,斗争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斗争,最美的音乐是由不同的音调组成的,相同的音调不构成音乐。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和谐有了辩证性的认识,认识到对立面间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启发并引导着后来的哲学家对这一理念进行研究。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就曾经对和谐理念有过论述。柏拉图认为,融合才是和谐,不相融的事物不能称之为和谐。亚里斯多德则认为,如果事物的统一性和完美性能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那将是最美的和谐,和谐是多样性的统一。莱布尼茨从动态角度分析和谐,他认为,和谐是向完善的运动,和谐是运动的,任何的不完善、不和谐必将由运动使其完善。康德认为,和谐的本质在于现象合乎规律地实现它的全部内在可能性。这其实在告诉人们,和谐也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服从主体的运动,并且使主体更加完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更深刻揭示和谐思想的是黑格尔,他把和谐看作差异面的统一、多样性的统一,即事物之本质的对立统一。可见,和谐理念被他提高到规律层面,这在哲学史上是极其深刻,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由上可知,和谐理念在西方古代和近代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论述。但据笔者查阅,他们并没有将和谐作为一个系统或者体系来加以论述。上述学者在讲和谐时,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最多也就是概念的深化,和谐在他们的思维中还只是个雏形。他们并没有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本等方面对这一理念加以系统论述。而对于“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根本就没有人涉及。直到近代的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才对和谐理念的阐述渐成系统。他从经济、政治、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和谐思想。尽管他较之以前的哲学家的论述稍显系统,但在他的文章里,还是没有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真正提出应归功于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他认为,既然在自然界存在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着这种秩序,他毫不客气地指出:现有资本主义的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不和谐的,将会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他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和谐制度”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叫“法朗吉”,在这个组织里,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接受免费教育。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的欧文——甚至在美洲建立他心目中的所谓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他的和谐社会模式就是傅里叶的和谐制度模式。然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他们的实践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并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能让他们建设和谐的共产主义,所以最终他们的实践以失败告终。但是,傅里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的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一起,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对未来社会提出科学构想,勾画了美好的社会蓝图,这幅美好蓝图所包含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不和谐的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资本主义虽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社会文明,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运行,充满着矛盾与不和谐。它的发展是以牺牲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劳动人民血和泪的历史。这样必然造成各种社会矛盾,而这种社会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没办法调和。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人类首选的社会制度。

2.2 马克思主义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和谐就是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并且这种条件是相互的,从而解释了人与人之间是和谐关系的原因。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关系,原因有二: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居主体地位,人改造自然并征服自然;第二,自然相对于人来说处于“优先地位”,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时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是处于主体地位的,社会只不过是人存在的方式和存在形态,他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层面,人和社会应该是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今天提出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正是马克思这些精彩论述的体现和实践。

2.3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遵守社会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是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建设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发生改变的根基,资本主义的重重矛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两种矛盾在作祟。既然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对关系的和谐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马克思认为,只有实现了这两对关系的和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和谐问题,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而社会主义是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唯一社会意识形态。

2.4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

对于“人学”的研究是现代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并且是自由的,这里面包含两层涵义:第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与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第二,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与人的自由发展和谐统一。

3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理念在马克思那里已经理论化、系统化。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建设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中国化,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深邃的哲学依据。

3.1 从矛盾论角度看,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

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但是,必须要看到,在我们社会内部,有着一系列的矛盾在影响着我们的稳定,例如贫富差距在加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房价过高、物价上涨等。我们的人均GDP还很靠后,人民生活水平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不协调。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警示我们,我们的发展可能处于一个拐点,处于这一拐点的国家,国内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这类国家进入良性发展时期,经济实力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即黄金发展时期;其二则是一种比较糟糕的状况,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即矛盾凸显时期。第二种情况是必须要避免的,因此,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已正当其时。

3.2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社会的主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方显以人为本。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和谐才是真正和谐。

3.3 突出实践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和谐的发展可以看出,每一次对和谐的更深层次论证都有着哲学家的深刻社会实践。因此,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使认识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我们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就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扩展,是人类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更是一种理论创新。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理论正是针对我们目前国内人均GDP低、社会发展不均衡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结 语

综上可知,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有着深邃的哲学渊源和依据。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世界日新月异,我们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各尽所能、奋力拼搏、突飞猛进,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周惠.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韩雪.从多元到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闫桂萍

D60

A

1674-5787(2012)03-0044-03

2012-05-02

高剑锋,男,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矛盾哲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矛盾的我
菱的哲学
对矛盾说不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