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探索与改革

2012-08-15 00:43赵生艳吴长勤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赵生艳,吴长勤

(安徽科技学院 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应用型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探索与改革

赵生艳,吴长勤

(安徽科技学院 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通过对我校学生入学前所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近几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本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方案;分类分层教学;任务驱动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在计算机知识、技能及应用能力的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校是一个应用型大学,为了与时俱进,我校已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列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但不同地区的学生先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必须有一个新的定位,对教学进行一个全面的改革,对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寻找和探索新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和多元化考试的实践尝试,紧跟时代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 现状

2.1 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计算机专业新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我校近几年进行了不断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两大结论:

第一,参差不齐.我校的大学生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区,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因经济和地区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且这种差异在逐年加大.但总体上讲,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传统的零起点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以及将来的教学需求,寻找一种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第二,总体水平不高.我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和中小城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比较落后,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加上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习都过于形式,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水平都比较低.

因此,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任何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在构筑高起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对大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比较重要.

2.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分析

目前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两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计算机程序设计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理工科类的学生选修“C语言程序设计”,文管类的学生选修“VFP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技术”和“VB程序设计”,但课程结构上还是比较单一.

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这一块,大一新生基本上都是在零起点上,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基本上可以保持一致.但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学生领悟能力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后继的其它计算机课程的教授和学习,尤其是教授方面.近几年来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有同一种感觉,就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授的难度越来越大,教授的内容和课时安排的度不好把握.一方面是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比较快,另一方面主要是所教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大,造成课难讲,在教学的上课内容上,使得一部分学生感觉“吃不了”,另一部分学生则感觉“吃不饱”.另外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和动手能力方面也有较大差异,从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上可以看出,理工科类学生的通过率明显高于文管类学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数理基础的不同,另一方面是文科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而理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这一新形势,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计算机基础课的分类分级教学势在必行.

目前对大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测评结果基本上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比较单一化,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能够有效地体现,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方案实施

面对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会上,提出新问题,给出新的教学思路,不断地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实践,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1 分类教学

课题组制定出面向对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类,可以先“横向分类”.横向分类是课题组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理工科类和文科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工类和文科类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我校各专业类别自身的特点,课题组制定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分别选用适应教学要求的教材.

3.2 分层教学

在分类的基础上,纵向分层次教学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探讨和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出多元化的教学计划、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最终的教学结果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前,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先应该进行调查或测试,根据调查或测试的结果,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评估,进行合理有效地分层.在同一专业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水平相近的学生为同一教学班级,因材施教,为分层教学创造客观条件.根据调查或测试可把学生分为A、B和C三个层次.A层是计算机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达到了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较高要求,这一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免修,并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B层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中级级别,该层的学生掌握了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减少课时,进一步扩展计算机基础的知识面;C层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不多或不了解,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务必从基础讲起,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功能、常用软件的使用等.

3.3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应用型大学对大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操作使用技能、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比较深入,不仅要求会使用计算机,还要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对于理工类A层和B层的学生注重数据归纳能力、算法设计能力、编程与开发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等的培养.对于C层的同学适当地加大课时量,多学多练,最终达到对理工科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文管类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应用,只要学生会进行数据库操作与检索、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进行表达、学习和交流.对于A层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对于B层和C层的学生可以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

由于理工类和文管类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上存在差异,因此它们的教学大纲和使用的教材也应有所不同,最终考试内容和成绩的评定也应该区别对待.

3.4 任务驱动式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教师首先将若干个任务隐含在所要教授的新知识里面,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进行探究自主式学习.在探究自主和互动协作性的学习过程中,对各个任务进行分解、分析、讨论,最终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任务驱动”模式符合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类层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担任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5 针对性系列教材的编写

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主要就是教材,为了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保证,精选或自编分类分级系列教材是必须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市场调研,同时邀请若干名长期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进行研讨,在给予教学对象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的情况夏,编写出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类层的系列教材,以满足各类层学生的教学改革需要.

3.6 考核方式改革

许多课程学习效果和成绩的测评模式基本上采取的还是“一刀切”的考试方式.但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种基础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来讲,为了既能考查出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考查出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的综合能力,必须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类层的公平而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我校课题组近几年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不断地探讨与实践,研制一套基于网络平台的上机考试,这种考核方式能比较全面完整地考查出学生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但这种考核在方式和内容上“一刀切”,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到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不同类层的学生都有一套合理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真正公平公正地反映不同类层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上机考试系统中,适当地增加操作题的题型和难易度,合理地安排理论题的比重,同时对优秀生采取上机测试和大作业测试相结合的评测模式.最后给予考核结果好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直接影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对我校的教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的核心举措就是要实施分级分层教学,这样能够使不同类层的学生在各自掌握的计算机基础上的学习得到优化,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学理念,激发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讲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2〕张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7).

〔3〕高慧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引进与咨询,2006(4).

〔4〕夏其表,尹建新,易晓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类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4).

〔5〕胡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24).

〔6〕李勇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3).

G642.0

A

1673-260X(2012)03-0032-03

安徽科技学院教研基金项目(X201013)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