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医学教育对后世的影响及启发

2012-08-15 00:53
关键词:医学教育中医药医学

袁 贞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一、唐代医学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唐代医学教育在我国古代医学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统治者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视,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医学教育成果卓然。

医学校正式确立,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在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规模、教育专业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发展。

唐朝时,医学教育分中央医学教育和地方医学教育,中央医学教育的机构是集行政、医疗、教育为一体的太医署。唐代将官方医学教育推广到地方,地方医学教育发展迅速。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分专业而设之,分别设置了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唐代医药人才的考试、考核与选拔受当时科举制度的影响并有其自身特色。考试分月试、季试、岁终试,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医学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呈现出生徒、贡举、制举和待诏等多样化的特点;医学人才的考核,贯穿于教学、临床、医德等各个环节。

唐代医学教育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学校式医学教育影响深远。唐朝中央和地方医学校的设立,完善了学校式医学教育。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历代中央和地方的医学校虽然在学生来源、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考核方法上有差异,但总体上大多延袭唐代医学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唐代正规的学校式医学教育对后世历代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波及当时日本与朝鲜的医学教育。”[1](P305)

其二,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唐代医学教育的规模化和正规化,弥补了民间医学教育所造成的局限,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在医官的选拔任用中,官方征召名医担任教学,为散在民间的医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发现了许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其三,初步确立了本草药物学的学科地位。唐代在太医署的正规教育中除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外,还设置药学专业,以培养专门的药学人才,初步确立了本草药物学的学科地位。唐代医药教育的设置及经验,对当代中医药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其四,医师、医官的选任方式被沿袭下来。唐代对医师、医官的选任按照国子监的科举制,分为生徒、贡举、制举、待诏四种方式进行。唐代的这种医师、医官的选任方式,在宋、元、明、清大致被沿袭下来。

其五,女医教育世界领先。《医疾令》中规定:“诸女医,取官户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五十人,别所安置,内给事四人,并监门守当。博士教以安胎产难及疮肿、伤折、针灸之法,皆按文口授。每季女医之内业成者试之,年终医监、正试。限五年成。”[2](P579)这是对女性进行医学教育的规定。教育形式与男性有所不同,并不要求精读古典医学书籍,而是诸博士依据原文按其专攻口授医疗技术。每季、年终测试,修业年限为五年。

其六,政府颁布医方普及医药知识。相对于其他朝代,唐代政府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医疗保健是比较关心的。除标榜“仁政”、粉饰太平的原因外,也确实具有关心民众疾苦、重视发展医药事业的良好愿望,唐玄宗、唐德宗时期政府采取颁布医方于民间的措施,提高了医药的民众化程度。

其七,医学对外交流频繁。由于当时中医学处于领先地位,对别的国家,尤其是近邻如日本、朝鲜等国的影响最大。当然,中医药在中外医学交流中,也吸取了国外的用药经验、处方、药物,甚至医学理论等。这些相互间的交流,对发展和丰富中国医药学,对促进世界医学发展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另外,唐代医学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弊端:

其一,唐代中央奉行的医学教育制度所培养的医官的职责都是从事王室和官僚阶级的医疗,而不是以普通百姓为医疗对象。由于医官教育制度被直接纳入中央行政机构的管辖之中,其作用也只能为上层社会的少数人服务,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制度的本质特点。

其二,唐代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医官,因而毕业后主要在太医院当太医或医官,缺乏临床实践能力,而且病种单调,诊治谨慎,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三,唐代是我国佛教与道教的全盛时期,唐王朝曾把道教奉为国教,虽然宗教家都比较重视心性的修养,但唐代不少帝王热衷于炼丹饵药,此时期的政府医学教育和文献著作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色彩,对大众的医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误导倾向。

总之,我国医学教育至唐代已相当完善。唐政府非常重视医学教育,曾多次颁布医方本草于诸州府。在对疾病的认识和病源探讨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医药学术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趋向深入细致。这一时期医学教育机构完善,分为中央教育机构和地方教育机构,太医署是唐代最高医学教育管理机构,规模宏大,学制健全,考核严格。太医署的教学,既强调基础课程,又注重临床实践和操作技术的培养,教学课程设置上分专业教学,分为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下又分五个二级学科。唐代首推地方官办医学教育,可以说唐代将医学教育普及全国。在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医学人才的考试与选拔分为生徒、贡举、制举以及待诏几种类型,医学人才的考核贯穿于教学、临床、医德等各个环节。

二、唐代医学教育对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当今,西方医学占据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中医的发展受到西医的强烈冲击,可以说中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挑战与改革。那么,如何突显中国古代医学的优势,将中医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多更好地培养新型的中医药人才,为我国的医药事业服务,己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前人宝贵的经验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唐代医学教育对我们当代医学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一,注重正规性。唐时期医学教育秉承前代之长,唐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医部与药部分离、专业设置明确、教学内容丰富、课程结构完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试制度严格,使医学教育更趋系统化、规范化,对我国医药学事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借鉴,当代中医教育要深化中医教学内容改革;要深化课程结构、体系改革;要加强中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进一步提高中医整体教学水平,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其二,注重普遍性。唐朝在中央开办医学教育的同时,首次在地方开办了医学教育。由于中央医学教育主要培养为皇室、朝廷服务的医官,其服务对象必然是极其有限的,医疗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普通百姓的需要,而地方医学教育则为地方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对于中央医学教育的这一局限是一个很大的弥补;同时,由于地方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学生接近下层人士,实践对象广泛,病种更多,而且没有许多顾虑,因而有利于在中医教育史上创造新的医学经验。这种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培养医药人才的观念,对于我们当今如何合理分配医学人才以及解决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如今,随着高等中医药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出现一系列现实问题,毕业生都想去大城市、大医院,而乡村诊所却无人问津,以至于造成城市和乡村医药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乡镇仍面临着中医人员流失、短缺、断层的困境,乡村中医人才普遍缺乏、青黄不接,成为我国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瓶颈之一。对此,唐代医学教育推广到地方的模式和理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当代中医药教育,可以通过推进高、中等中医药教育招生、分配等制度改革,疏通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渠道,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格局。同时,要根据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实际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农村培养适用的中医药人才。

其三,注重传承性。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传承性很强的学科。古代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对经典医籍的系统学习,把历代经典作为公共课程的重中之重;另外,在古代医学教育中,官方学校式教育和民间师承、家传教育相辅相成,其传承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医有着五千年的经验积累和文化沉淀,加强对中医经典医籍、经典条文的学习、背诵和深入理解,以及对各家名老中医的经验继承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近年来,各高等中医院校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越来越不重视,七十年代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对于《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条文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而近十年毕业的学生还能背诵出《内经》、《伤寒论》的已是寥寥无几。为此,首先要优化公共课的结构,加大对历代经典医籍的学习力度,努力拓展对经典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把握好“经典”和“现代”的尺度,对于“经典”的学习不能断章取义,避免和“现代”的杂糅,“现代”的东西不妨仿古代中医教育之法,另行开设;再者,努力做到全而有所长,在加强基础理论传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另外,加大名老中医师带徒的力度,使各家医派经验得以传承。

其四,注重实践性。如前一章所述,唐代的医学教育很注重理论与临床实际相联系,原型重启发、理论重实践是这一时期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关于学生的考试,除理论考试外,临床实践技能考试也是医师考试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代中医教育中,理论多于实践,平时的考试中几乎全部为理论考试,致使学生刚毕业时无法进入临床状态,还需在医疗单位进行临床强化学习方可上岗,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所以,结合唐代医学教育的启示和中医学自身特点,当代中医教育应注重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实际环境,实行临床集成教学,并将实践作为考核学生和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其五,注重文化积淀。中国文化是融会贯通的,中医也具有此特点。在古代,作为技术学科的医学,也同样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使医学教育思想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渗透了哲学思想、辩证法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就使得历代著名医家都是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虚怀若谷、具有儒雅风范的学者。而当代中医院校在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时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教育,使中医文化的精髓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作为借鉴,当代中医教育应加大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

其六,注重医德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上,自《内经》提出“上工”的要求后,即有“良医”、“大医”、“传道之医”之说,形成了德才兼备、医德统才的人才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便是最为典型的表述,即要求培养德高术精的苍生大医。基于医学人才培养的特定目标,唐时期医学教育,不论是官学教育还是民间教育,在选择教育对象时强调精选,并将医德教育纳入教育课程。故当今的医学教育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将医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欲为医,先做人”的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

[1]廖育群,傅芳,郑金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程锦.唐医疾令复原研究[M]//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中医药医学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