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与专业互动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

2012-08-15 00:53朱晓伟
关键词:讲授英语课程考核

朱晓伟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在高校广泛开展的课程改革中,大学英语似乎并不太被关注。或许其作为公共英语的身份,使得教育管理者将该课程理解为一种必修课而已。从而,目前各学校仍然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现阶段教材的体例,逐章完成课程讲授,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也主要以知识的单向接受者而存在。考察这一传统模式不难发现,其不仅与高校教改方向相背离,也不利于大学英语课程地位的建立。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英语课程被人为边缘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构建起大学英语与专业互动下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具体构建前,还需要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界定。二者互动关系实现的基础在于大学英语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变。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的孤立性

大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编排应遵循整体观来展开,即各板块中的课程项目应相互关联,且各板块之间的课程子系统也应相互联系,而形成各自的功能定位。大学英语课程位于专业素质课程板块内,并在大一阶段开设,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提供综合素质支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并未与专业间形成联系,而是采取各专业类别共用一本教材的形式,实施的是通用性课程教学。

(二)课程资料的传统性

与外教上课不同的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习惯于遵循教材的体例和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这种基于传统课程资料的课程讲授,更加割裂了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同时,大学英语教材与高中英语教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即大学阶段更突出词汇积累和阅读能力等方面,从而使得学生难以形成新鲜感而排斥英语学习。这一点在高职阶段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课程讲授的程式性

教师的教学状况很大一部分决定因素来自于他们的教学技巧,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理解。从目前来看,课程讲授的程式性仍是当前最为明显的现状特征。而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形态,在青年教师中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新课往往采取单词学习、课文翻译、句型讲解、习题练习、习题讲解的顺序来进行。这种类似于高中教学模式的课程讲授,自然增加了学生的厌倦情绪。

(四)课程考核的单一性

课程考核是教学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的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试为主(甚至部分学校是考查)。这种考核形式不仅存在着单一性的弊端,也使得考核的应试导向削弱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并降低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热情。

二、分析引导下的互动机制设计

上述结合主题所进行的现状分析表明,当前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改是滞后的。这种滞后性不仅无法挖掘大学英语的潜在功能,也促使该课程不断陷入尴尬的地位。那么如何建立起大学英语与专业互动的教学模式呢?以下将以“经管类”专业为考察对象,从四个方面进行互动机制的设计。

(一)课程设置方面

在建立互动机制时,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明确定位。具体而言,大学英语知识应以工具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其它课程的学习(如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外贸英语等)。在这样的定位下,教师就能主动与专业课程发生联系。另外,大学英语教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还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就业岗位特征,完成对教材体例的优化。

(二)课程资料方面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之间的内容安排应有不同,这也是突出大学英语专业素质课地位的要求。但在建立互动机制时还应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使该机制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及低成本性。为此,针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优化,既可以组织教师编撰校本教材(与专业群相联系),也可以保留现有教材而增加校内英语资料的形式。笔者建议采取第二种方式,这样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比较容易把握。

(三)课程讲授方面

由于涉及与专业之间的互动,就意味着需要与专业知识体系产生联系。这在课程定位和资料编撰中很好实现,但在授课过程中却增大了英语教师的负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来考虑:课程资料的编撰是围绕专业群来展开的,在讲授过程中可建立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信息联动,通过定期和即时信息交流两种形式来进行知识补充。这需要学院主管领导牵头组建信息联动平台。

(四)课程考核方面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可以在保留现阶段期末考试(考查)的基础上,引入岗位情景考核项目。即以小组为考核对象,给出一个熟悉的岗位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对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进行打分。

三、机制设计下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程设置定位

尽管上文以经管类专业为考察对象,谈到了课程设置定位问题。但将这一问题展开,仍可以针对工科专业来进行。笔者对本校毕业学生岗位需求的特征分析后发现,针对工科毕业生的英语要求,更加突出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针对经管毕业生的英语要求,则侧重于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这就为课程设置定位提出了明确的路径指向。

(二)课程资料编撰

前面从两个方面提到了课程资料的编撰问题,即编写校本教材和增加校辅资料。对于前者而言,应在学校主管教学领导的牵头下,形成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联动态势,从而共同提炼出校本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要求,以及课后练习的训练方向。为了增加与专业之间的互动,还应着重思考课堂实践训练的问题。对于后者而言,由于校辅资料的编撰周期较短,且实施成本较低,因此可作为着重采纳的措施。但这里需要强调,应界定教材与教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教学中的侧重点。

(三)课程讲授实施

上文已经指出,课程讲授效果受到教师教学技巧的决定,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得以明显的提升。但在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业务交流时,将专业元素引入课文讲授之中,能在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大学英语知识传递的使用性。不难理解,前者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变当下的不良状况;后者则能挖掘出大学英语的衍生功能,从而改善目前所面临的处境。

(四)课程考核拓展

课程考核的拓展指设计出与专业岗位技能相联系的考核方式,如:可将国际贸易中的,与外方人员之间的会话作为考核内容(因为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课,所以应选取他们所熟悉的情景)。当然,考核形式的拓展需要在实践中来展开,这里也只是谈一下笔者的思路。

四、实证分析

目前大学教育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却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与外方进行工作洽谈时,常会出现沟通上的障碍。难于适应工作岗位以及与客户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缺乏。

具体而言,每期的大学英语课程都须安排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环节。在环节中,应以学生未来职业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1)在大一第一学期,主要围绕未来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出一系列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中方员工、外方客户、外方海关人员)。教师也应参与角色的扮演,并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2)在大一第二学期,应着重培养他们与外方人员在英语口语交际上的高级能力,即商务谈判。在针对商务谈判的英语口语训练时,教师应事先选取适合的议题。这里需要把握几个原则:议题的内容设计应具有普遍性;预先布置,让各组学生能有所准备;谈判训练中,教师应及时就英语单词给予提示。

五、小结

本文认为,在进行具体构建前还需要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界定。即,二者互动关系实现的基础在于,大学英语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变。当前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改是滞后的。这种滞后性不仅无法挖掘大学英语的潜在功能,也促使该课程不断陷入尴尬的地位。为此,应围绕课程设置定位、课程资料编撰、课程讲授实施、课程考核拓展,来构建大学英语与专业互动下的教学模式。

[1]张芳玲.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

[2]余明兰.制约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白雪.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发展,2010(12).

[4]徐静.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猜你喜欢
讲授英语课程考核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