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县域经济发展要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2-08-15 00:50陶训健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21期
关键词:和县县域经济

□文/陶训健

(中共和县县委党校 安徽·和县)

截至2009年,我国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由于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很难适用统一的发展战略和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着力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径,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本文以和县为例,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影响要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经济发展要素分析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又有非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并存,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风险不少。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推动产业低水平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县域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压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这也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

(二)经济政策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县域经济的内生因素和持久动力。

2、区域经济政策。在我国这个经济转型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优先发展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央开发、开放浦东,使上海迅速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带动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了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思想,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在国家产业政策、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中部地区以更多的政策支持。2010年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先行先试,从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开放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根据国家规划,安徽省在和县设立江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以满足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需要,为皖江城市带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提供平台,促进了皖江南北板块功能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2011年9月区划调整后,马鞍山市党代会提出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按照“规划引领、产业主导、基础先行、项目带动”的思路,调整完善各类规划,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整合开发两岸资源,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城市的集聚力、承载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给和县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最好的政策机遇。

(三)自然资源。特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自然资源贫乏的区域,通过有效利用、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等,仍然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如我国的浙江省自然资源很贫乏,其经济发展水平却位于各省前列。相反,包括安徽省在内的一些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往往出现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缺乏创新进取的发展意识,因而始终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和县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有丰富的煤、磷、白云石、石灰石等十多种矿产资源,但这些资源比较分散,品位不高,可开采量小,缺乏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矿产资源,因而不能像一些资源性城市那样完全依靠资源来发展经济。值得重视的是和县54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和丰富的温泉资源,这是和县经济发展的独特的潜在优势。

(四)区域位置。优越的区域位置如交通便利、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还直接受益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苏州地区利用毗邻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通江达海的优势,主动融入上海,接受上海的资金、技术、经验和产业转移,利用上海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以上海为平台,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推动苏州经济的发展。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区位对经济的影响也在缩小。温州地处长三角的边缘,位置偏僻,远离大中城市,且有浙南山区天然阻隔,交通落后,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和县隶属马鞍山市,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和本省最具经济活力的芜湖山水相连,南京长江三桥、芜湖长江大桥和正在建设的马鞍山长江大桥以及规划中的更多过江通道,使和县与上述城市主城区联系更加紧密。和县距省会城市合肥也只有120公里,是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群的交叠之地,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合马高速、巢宁公路、滁芜公路以及规划中的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宁芜高速航道等穿越境内,区位十分优越。但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区划对经济的强力影响,周边的大中城市对和县经济发展的辐射力有限;相反,和县的人才、资金、技术、消费与购买等却向大中城市集聚,行政界线成为经济梯度界线,形成发展“洼地”,使区位优势弱化,始终落后于周边发达地区。

(五)旅游资源。和县历史悠久、山水秀丽、名人辈出、古迹甚多,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温泉资源非常丰富,有天门山、如山湖、香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猿人、陋室、乌江霸王祠、天门山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安徽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和睦诚信、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谐美满为基本内涵的“和文化”,彰显着和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和县旅游资源分布较散,规模和档次不高;开发滞缓,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和推介。

(六)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经济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现代经济发展证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

截至2011年底,全县户籍人口544,495人。其中,农业人口 459,315人,非农业人口85,180人,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4.4%。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年龄结构看,和县人口中18~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2.9%,因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和县有剩余劳动力近20万人,有近14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和县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于周边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低,但和县劳动力受教育、培训的年限少,素质不高,缺乏中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缺少企业家人才。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只占全部人口的5.96%。

和县人民勤劳、智慧,改革开放之初,在全国最早探索大棚蔬菜的规模生产,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不少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作为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日益突出,表现为:本土观念严重,风险意识不强,小富即安,漠视市场和竞争,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崇尚做官,均贫仇富等。同时,由于毗邻大中城市而形成的“等”、“靠”思想,特别是区划调整后,幻想依靠加入马鞍山迅速发展起来的思想有一定范围的存在。

(七)资本要素。资本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大量资本的投入可以迅速提高产出水平,促进区域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说,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储蓄,但对某个区域来说,除了本地储蓄外,外地资本的流入也是个重要来源。历史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美国、日本大量资本的涌入和本地居民的高储蓄率。例如,从1949年到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台湾地区的经援、贷款和流入的直接投资总额达120多亿美元,对韩国提供的援助、贷款和投资的总额在260亿美元左右。同样,南美的巴西、阿根廷,我国的苏州等地也都是因外资的涌入而快速发展的。

和县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本地企业效益和成长性不强,再加上濒临大中城市,资本外流非常严重。2011年和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相差很大,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1.19亿元,贷款余额61.71亿元,贷款与存款比为51%,大量的资本外流,严重削弱了和县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除了上述七个方面的因素以外,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水平、消费状况、区际贸易、国际政治形势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等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和县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和县县域经济发展要在学习发达地区经验的同时,根据和县县域特点,探索适合和县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历史经验证明,每次经济危机过后都有一个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形势,树立全球战略眼光,超前谋划发展思路,做好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准备;另一方面抓住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政策和国家、省、市对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发展。

(二)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

1、融入南京都市圈。以交通一体化为基础,以互利互惠为原则,加强与南京市的合作,把和县建成南京的以绿色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加工制造配套基地。把南京当作和县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产业基地,宣传推介和县,融入长三角,面向世界的最好平台。

2、努力融入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郑蒲港及其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着力成为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通江达海的门户。

3、积极寻求与芜湖、江北集中区的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和障碍,建立健全地区协作机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实现跨江联动,两岸协调,发挥区域经济的集群效应。

4、积极寻求跨江发展。以区划调整为契机,以全域马鞍山的理念编制规划,主动与马鞍山市江南地区联系合作,全面推进跨江发展,形成滨江城市特色和个性,实现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5、加强对外合作。以双赢为目标,探索尝试通过合作、租赁、股份经营等方式在市、县示范区内设立“区中区”、“园中园”,托管园和共管园,发展“飞地”经济。

(三)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发展主导产业,强化工业基础。第一,积极发展主导产业。目前,和县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充裕,相对低廉,资本、技术相对稀缺,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和其他类型产业中的劳动力密集段。所以,必须结合和县的实际,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与周边大中城市错位发展,围绕机械制造业、化工业、建材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培育产业龙头,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实现和县的工业化;第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修订和升级,从立足错位发展,提升特色产业优势考虑,以培育大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加快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建立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的机制,着力培养扶持具有和县县域特色的民营企业的集群发展,以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

2、继续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加快蔬菜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效益;坚持以绿色、有机为方向,进一步完善蔬菜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推进蔬菜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提高蔬菜生产水平;第二,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建立产供销各环节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中介组织架起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探索多渠道、多区域的联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一,优先发展旅游业。首先,树立大旅游的理念、构建大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利用龙头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开发出系列旅游产品,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的市场繁荣,进而促进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其次,围绕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佳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的目标,整合旅游资源。和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布局分散,犹如散落的珍珠,就单个景点而言,不足以支撑和县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把全县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加快旅游景点道路联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快速通达各景点的县域旅游集散中心,实行各景点一票制,形成便捷舒适的立体旅游交通网,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培育旅游产业;最后,要以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安徽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等为金字招牌,利用各种媒体和会展,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做好和县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与宣传推介,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第二,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进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建设大市场,建设物流园,发展现代化物流企业,以大物流市场为主体,形成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形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第三,不断拓展服务业范围。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方向,不断扩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在提升酒店、餐饮、商品买卖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发展金融、传媒、电子信息、中介服务、咨询培训、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经费支出,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

2、防止人才的大量外流。不断地为本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把科技人员的贡献与利益分配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创造全社会关心人才、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从而留住人才。

3、积极引进人才。一般来说,人才总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所以落后地区必须创新观念,拿出比发达地区更加优惠、更加灵活的政策才能把人才吸引过来。传统的引进人才观认为,“引进就是拥有”,引进人才,就要把人才的户口、档案、工作关系等统统“引”过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为我服务,这属于刚性引进,其难度和成本很大。当今时代,社会流动性不断加大、知识共享程度不断提高,我们要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鼓励创新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技术入股、科技咨询等方式,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获得智力服务。

(五)重视资本集聚和运作

1、争取项目资金,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储备。资金跟着项目走,和县在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重大项目的编制和规划。善于谋划,大胆谋划,不仅要考虑即期项目,还应该考虑今后若干年的接续项目,努力提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具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储备,随时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实行项目带动战略,以大投资促大发展。

2、大力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同时,在招商引资中,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重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外资植根于本地经济之中,符合本地的产业规划和发展要求,鼓励外资与本地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带动本地企业升级优化,配套发展;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做,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3、激活民间资本投资热情。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严重缺少资本,另一方面蕴藏在民间的富裕资本又缺少投资的热情,造成资本的闲置和浪费,也容易造成流动性过剩,因此激活民间资本也是融资的重要渠道。温州模式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地下钱庄的存在,把分散的民间资本有效地聚集起来,对当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和支持。作为资本缺乏的和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断深化完善投融资管理体制,构建融资平台,不断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并在资金、政策、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4、激发银行贷款热情。和县县域储蓄中只有51%在本地贷款,更多的储蓄流出域外,不能形成本地投资。银行在本地贷款热情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服务意识不强;二是本地企业的效益和诚信度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第一,必须加大地区金融体系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增加金融机构和网点,改善金融服务;第二,完善融资担保、行业担保等担保机制,加强地区诚信制度建设,融洽银企关系,减少贷款风险;第三,帮助本地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5、鼓励企业积极上市融资。企业上市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江阴板块”的崛起。到2011年底,江阴有30家企业在境内外公开上市,融资超过1,000亿元。因此,和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推进资产重组,指导企业做好上市的准备,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六)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发展滨江城市。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宁马一体化和马芜同城化趋势的增强,马鞍山长江大桥和更多过江通道的建成,作为马鞍山市主城区定位的和城事实上已经与马鞍山市区融为一体了。因此,和县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高起点、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大手笔地对和城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发展、交通发展、生活服务设施等进行总体规划。同时,积极发展乌江、历阳、西埠、姥桥、香泉等中心镇,使其成为经济增长极和生活聚居地,加速地区的城市化步伐。

2、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和县的县域城镇化水平。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3.

[2]周天勇.发展经济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和县县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迟到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路靠人闯 事在人为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