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2-08-15 00:50聂松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2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实效性高校学生

□文/聂松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生力军,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1、自主意识、进取意识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并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但他们在学校真正面临评优、奖学金申领、助学金申领、入党、专升本等利益选择时,却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开始用物质利益作为衡量标准,精神追求与奉献在他们的价值观中不再重要。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普遍倾向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促使他们在学校里就要学会立足的本事,不断表现自己、完善自己,尤其注重自由与自我的价值。当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先满足个人的需求,讲的是先己后人,尽量做到利己不损人。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在自己的成长最为重要的时刻忽视了做人、美德的培养。

2、价值导向的一元性与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并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的价值观念也随之进入国门,一元价值导向(表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艰苦奋斗)遭受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当高校学生走出家门,面对五彩斑斓的外部世界,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地影响他们,在需要处理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等关系时,他们的价值选择呈现多元,甚至错误。表现出“付出与回报应该均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严重缺失。

3、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理想、信念迷茫并存。当前高校的学生成长于国家地位日益上升,物质条件相对富足,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的时代,伴随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较强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独立意识。但不少学生政治热情不高,虽然很多学生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热情不减,但其中的多数人对党的历史和现实缺乏了解,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原因不明白,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入党,不清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很多学生抱着功利的态度对待申请入党这一神圣的行为,缺乏政治理想信念。因而,当他们遇到社会矛盾突出的问题,如上学难、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高房价、就业难等社会热点时,表现出迷茫,失去辨别是非的正确方向,表现出不良的情绪和行动。

高职高专学生目前的思想现状,说明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达到德育预期的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1、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德育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络相互交流与渗透,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竞争意识等,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诱发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然而,学生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社会中,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社会、家庭在教育学生问题上没能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受到很大制约。

2、学校教育本身的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流于形式或沿用原先的教育方法,存在思想政治队伍不足,自身素质低、思想政治理论性强、思想政治缺少实践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这种教育方式与内容面对“90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实效性差可想而知,甚至可能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逃课、困课等严重现象。

3、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多是“60后”。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中成长起来,对子女的教育更加开明;另外,他们都正值事业上升期,工作上需要牵扯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客观上为子女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独生子女在家中不仅享受父母带来的关爱,更多来源上辈父母带来的溺爱,在这种“舔犊情深”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家庭教育不严、家庭教育示范性不够、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生特殊年龄段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弱点等特点,这些特点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90后”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所呈现的群体特征变化更加凸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方面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线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另一方面尽管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多元化,但他们追求发展自我、渴望成长的愿望是相同的,在走向社会的人生过渡期都需要理想、学业、工作、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在准确把握学生特点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途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为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实效,党中央审时度势,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重要文件。教师是构筑高校道德教育阵地的主要建设者,高校要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首先就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教师道德素养包括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一方面教师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直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着高校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必须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入手,规范教师的基本行为,倡导为人师表、诚实守信、勇于奉献、敬业爱岗的教师道德风尚,为开展道德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2、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包括各类高校基本要求的内容外,要结合高校的培养目标,突出职业岗位的特点,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新、创业精神教育。加强学生自我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实现道德自律。一是要提高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只有学生自觉接受积极影响,主动学习道德规范,才可能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获得深层次的道德认知。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教育是对自我发展需要的一种满足,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完善自我道德素质的建构;二是培养学生道德实践的能力。道德实践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道德实践平台,开展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道德的真谛,并将这种行为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方法很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实际,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以党团活动和校园文化为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和社会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多渠道、全方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多渠道的教育方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合力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渠道更丰富、更完善。

[1]李晗龙,高志刚,闫广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许惠芬.倡导德心健康的新理念——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3]马俊峰.政治和道德:一种政治哲学的考察[J].唐都学刊,2008.9.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实效性高校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