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文化之茶文化

2012-08-15 00:44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冲泡茶艺茶文化

陈 超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014010)

一、茶文化的起源和概念

中国是茶的故乡,当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经有四五千年历史,而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对于中国人而言,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都无不以茶为好。

陆羽的《茶经》里曾这样描述,“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这说明茶的发现和利用是发源于神农时代。继而西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荼,茶芽也。”到了唐代,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区进一步扩大,已有80个州产茶,饮茶习俗也随之迅速的普及。到了元代,茶区继续扩大,制茶的技术得以改进,饮茶更加普及。到了明代,散叶茶增多,茶类也开始多样化,还产生了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乌龙茶、红茶和花茶。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紫砂艺人的紫砂茶具作品不断创新,制壶四大名家等高手的作品,工艺精巧,造像优美。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曾数次下江南,4次到过龙井茶产地,观看采茶制茶,品尝龙井茶,每次都作诗一首,并封龙井茶为御茶,至今在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尚保存有乾隆皇帝所封的“十八棵御茶”。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文化社团纷纷建立,茶文化活动频繁开展,新型茶馆业欣欣向荣,各种泡茶技艺发展为形式多样的“茶艺”,茶书画、茶具等茶文化艺术品不断涌现,茶及茶文化著作纷纷发表。

然而茶文化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发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出精神层次的内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融合。

而茶文化的狭义的概念就是与饮茶有关的文化现象,就被称为茶文化。

二、我国各民族的茶文化

饮茶是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饮茶不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且还能拉近人们的感情,所以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茶。在中国,凡有客进门,不请客吃饭可以,但不敬茶是有失礼仪的。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各个民族在茶文化的习俗上都各有不同。

汉族是懂礼仪、重情好客的民族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凡有客进门,不问客人是否口渴,总会用茶敬客,表示礼貌。茶是汉族人民的必须品,如品龙井、喝大碗茶等,就是将茶直接用开水冲泡,他们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原味,体现茶的本色。当然因为在不同地域,或者同一地域的不同人群,饮茶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在藏族,喝茶是藏族同胞生活中头等大事,他们称,饭可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天不喝。他们喝的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加有多重调味品混合的一种茶,味道咸香,既可暖身,又可补充营养。

维吾尔族的人们喜欢喝香茶。煮茶的时候用铜制的长颈茶壶,喝茶用的是小茶碗。制作时,先把茶敲成小块待用,在壶里放水加热,水沸腾时,把碎砖茶放入壶中,再加热煮五分钟左右,把预备好的香料放入茶中,轻轻搅拌,就可以品尝了。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以及贵州一带地区。他们喜欢喝一种菜肴一样的油茶,他们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是一种健身的食物。制作油茶时,待锅底发热,放入适量的茶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放入一些糯米翻炒,待糯米发出焦香时,再投入新鲜的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入适量盐,再加水煮3~5分钟,将茶叶捞起,油茶置入茶壶,就可以喝了。味道香鲜可口。

除此之外,还有傣族的竹筒,茶佤族的苦茶,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等等各具特色。

三、中国十大名茶

我国是世界上种茶面积最大、产茶最大、茶类最丰富的国家,名茶大概有一千余种。而中国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的,包括西湖龙井茶,洞庭的碧螺春,黄山的毛峰,庐山的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的毛尖,武夷岩茶,安溪的铁观音,祁门的红茶。

第一,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龙井茶名是由龙井泉而得,龙井古称龙泓,传说明正德年间,掘井之时,从井底挖掘出一块石头,形如游龙,故名龙井。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栩栩如生。

第二,洞庭碧螺春:碧螺春产于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苏州吴县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香气特别浓郁。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冲泡后,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生态环境优越,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第四,庐山云雾茶:主产于江西庐山,庐山云雾茶,得益于云雾弥漫的气候化境。被陆羽封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水,好茶加好水,云雾的风味自然更胜一筹。它色泽翠绿,香如幽兰,芽叶肥嫩显白亮,条索粗壮、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高持久、醇厚味甘。成品茶外形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茶汤幽香如兰,耐冲泡,饮后回甘香绵。

第五,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瓜片的品质别具一格,叶表有白霜,开汤后清香持久,汤色碧绿,先浮于上层,随着叶片的开汤,叶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陆续下沉至杯碗底,外形美观,使人赏心悦目。

第六,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属黄茶中的芽茶,采摘细嫩,制工考究。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用玻璃杯冲泡后,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然后徐徐到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非常美观。

第七,信阳毛尖: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这里的气候为茶树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信阳毛尖叶细嫩,其外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

第八,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属乌龙茶,大叶种,条索微粗,色泽鲜明,茶汤色橙黄,泡三次水色仍不变淡,口感润滑。

第九,安溪铁观音茶:原产于福建安溪西坪乡,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名品,茶汤滋味醇厚甘鲜,饮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悠久,历来深受国内外饮茶者尤其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喜爱。铁观音成品茶色泽沙绿鲜润,似有白霜,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有绸面光泽,滋味醇厚甘鲜,入口回甘带蜜味,有兰花香,香气馥郁持久,七泡有余香。

第十,祁门红茶:主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祁门茶叶条索紧细秀长,汤色红艳明亮,香甜清鲜而且持久。既可单独泡饮,也可加奶调饮。

四、中国传统的茶艺

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有相当的历史渊源。单纯从狭义来讲,茶艺是一门泡茶和品茶的艺术,是人们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摸索、总结出来,怎样能泡好茶和享受茶的艺术。而广义上讲的茶艺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茶的文化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和追求。现代茶艺其实是人们追求生活品味和精神境界的体现,更是我国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

在此所述的茶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演型茶艺,二是生活型茶艺。表演型茶艺是艺术的呈现,重点在于茶艺过程的外在美和形式美,通过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引导人们提高饮茶品茗的情趣。生活型茶艺则更注重掌握泡好茶的过程。讲究茶叶的品质、茶具的配备、品茶的环境,以茶待客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6大茶类和再加工类的茶,是世界上茶类和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

(一)绿茶很注重茶叶的形态美,绿茶大多用85℃左右的水温冲泡,芽叶细嫩的茶,一般可选择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有观赏性。茶水通常用1g∶50ml的比例泡茶,但是由于各人对茶汤的浓度有不同的喜好,所以根据人的喜好酌量,才可以沏出一杯令人满意的茶汤。

(二)红茶,我国适合做调味茶的红茶以云南或海南等地产的大叶种茶树茶叶制的红茶为佳。

冲泡纯红茶的水温一般要求约95℃。茶水比例一般为1g∶50ml左右。茶具一般用盖碗冲泡或瓷壶泡。

(三)乌龙茶因其滋味鲜爽醇厚,品饮后生津回甘、唇齿留香,使人感觉神清气爽,而得到大众的喜爱。乌龙茶一般要求用沸水冲泡,茶水比例约为1g∶20ml左右。冲泡时要注意悬壶高冲,利用冲力使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充分发挥。

(四)白茶主要产在福建。其中一种白毫银针,芽形秀美,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不易浸出,冲泡水温以90℃以上为佳。白茶可选用盖碗,瓷杯或壶冲泡,茶水比例约为1g∶50ml,茶叶浸润2~3分钟方可以享用。

(五)近年来,由于黑茶较为显著的减肥、降脂等保健功能,而被越来越多人喜欢,而且黑茶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茶汤滋味变的香醇而柔润,所以更被大家接受和喜爱。普洱茶作为黑茶的一种,也深受人们喜爱,冲泡普洱茶,需用沸水冲泡,冲泡普洱茶的茶水比例1g∶25ml,普洱茶茶叶浸泡时间要根据茶叶的细嫩而掌握。一般,第一第二泡茶汤的浸泡时间约10s,之后每泡茶都需延长浸泡时间。

(六)黄茶的冲泡程序和绿茶相同,一般用玻璃杯、盖碗和瓷壶冲泡,冲泡一般用85℃左右的开水冲泡,茶水比例约为1g∶50ml。

茶文化不但是我国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发源地。相信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不但能在我国更好地发扬传承下去,而且能兴于亚洲,传播于其他国家,让中国这一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1]陈照年.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及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2,(2)

[2]汤鸣绍.发展茶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举措[J].福建茶叶,1999,(4)

[3]丁以寿.中华茶艺概念诠释[J].农业考古,2002,(2)

[4]许信泉.安溪茶文化与乌龙茶市场拓展[J].农业考古,2000,(2)

[5]黄志浩.茶与中国传统文化[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2)

[6]龚永新.促进茶文化产业形成打造现代“大茶业”经济[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5)

[7]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8]程启坤,姚国坤,张莉颖编著.茶及茶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9]陈文华编著.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0]关剑平著.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田广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冲泡茶艺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以“冲泡法”教读古典诗词的一点尝试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白毫银针与平阳黄汤紫砂壶冲泡法研究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
荷叶茶防治便秘